站内搜索:

政务手记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手记
  • 推进依法行政 优化政治生态
    ——学习2015 全国两会精神纵横谈

    更新时间:2015-04-19 浏览次数:385 信息来源:人民公仆杂志社

    【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以来,国家行政学院第22 期厅局级公务员进修班学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大家积极谈认识、悟精髓、讲体会。现将部分学员的学习体会摘编刊发,供大家参阅。

    依法行政是一项系统工程

    ■ 余德旋(广东省安监局副局长)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要达到此目标,要从完善法律体系、执法、队伍、监督和宣传五个维度进行落实。

    第一,健全完善法律体系是依法行政的前提。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真正做好依法行政,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是前提。一是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出一系列良法,形成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法律法规及时健全完善,形成法律体系的有效更新机制。第二,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重点。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要真正发挥法律的规范功能和强制作用,离不开执法人员从严执法的活动,执法必严是依法行政的重点。第三,执法队伍建设是依法行政的关键。一是执法人员要确立宪法法律至上思想,怀有敬畏之心,做到“有权不可任性”。二是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是执法人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在严格行政执法的同时,也要树立行政服务的理念,为构建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而努力。第四,执法监督是依法行政的保障。一是加强内部监督,行政机关通过自身建设,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或建立专门的监察部门实施监督。二是开展外部监督,通过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司法监管等行为,强化外部约束。三是制定和完善执法检查程序、行政处罚程序等各种工作制度,建立执法监督、评议考核、案卷评查、责任追究等监督和约束机制,有效规范执法行为。第五,全民守法是依法行政的基础。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公民的法律意识,这是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条件。要多渠道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公民知法守法用法,培养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情感、法律信仰及法治信念,推动公民养成守法的品质。

    完善法律体系 坚持依法用权

    ■ 杨荫凯(国家发展改革委东北振兴司副司长)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加快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完成这一重大转变的标志是,政府的最终行为必须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严格做到政府职权法授、程序法定、行为法限、责任法究,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和“有权不可任性”。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总体来看,相对于不断加快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的立法进程还相对滞后。为此,一是要切实加大立法工作力度,提高立法能力和效率,特别是根据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增强立法工作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抓紧对既有法律进行必要的修订或制定新的法律,确实做到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二是着力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于立法全过程,切实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精细化程度,通过法律对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作出清晰界定。三是充分发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立法程序、规范立法活动,破解部门利益法制化、地方保护法制化难题,从根本上打破部门职能固化和既有利益的藩篱。

    完善地方立法工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 赵力生(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了新要求。地方立法工作必须顺应立法工作形势和规律,构建符合依法治国总要求的立法制度,推动和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一是依法发挥人大立法主导作用,敢于在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上表明立场。作为立法机关,人大必须从地方工作大局的高度全盘考虑立法工作,针对核心问题和矛盾焦点,在充分调研论证、听取意见基础上作出决断,突出立法决策主导权,使立法在平衡满足各方面利益诉求的同时,解决重大问题,化解重大矛盾,彰显立法目的。二是把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作为修改法规草案的主要依据。认真对待每一名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合理处理好审议意见,能够在有关法律文件中解释说明的都要详细说明,阐明法律依据,详解有关理由。不能书面说明或不采纳的意见,与组成人员及时沟通,当面答复,进一步听取意见。三是采用多种方式让组成人员参与立法工作。区分不同法规草案、不同侧重,梳理好组成人员所属行业和专业领域,有选择地筛选征求意见对象。既听取他们在立法方面的意见,也听取与立法有关的尤其是专业技术方面的建议,把发挥立法主体作用与专业知识应用结合到立法实践中。四是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立法的积极作用。打破全国、省、市(地)、县(区)人大代表立法工作界限,鼓励各级人大代表积极主动参与立法活动。对于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事务,注重听取地市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对立法工作中的好作法好经验,及时推广应用。引导市县级人大代表,主动参与并接受立法任务。

    以“三个杜绝”给力依法行政

    ■ 郭永红(湖北省随州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在基层坚持依法行政,可依之法、必依之法很多,但关键在于如何行得公、行得正、行得通,在基层必须做到“三个杜绝”才能打通依法行政“最后一公里”。

    一是增强守法用法的自觉,杜绝“以言代法”。有时候惯性使然,一些干部多靠行政手段而不是法治手段推动工作。比如,许多问题靠领导特别是“一把手”批示来解决。这种批示“依赖症”在基层并不少见,折射出干部法治素养的欠缺。要建立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培训、考试、准入制度,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尤其要健全行政作为响应机制及行政不作为问责机制,再造并公开依法办事流程,将行政行为纳入法治轨道。二是扎紧权力运行的笼子,杜绝“以权压法”。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有时法治建设没有跟进,“行政之手”的干预成为权力“干扰器”。有些原则性不强的基层干部,认为哪个“菩萨”都不能得罪,往往顶不住压力。要围绕规范权力运行,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加快建立并公布权力清单,厘清权力边界,斩断干扰“天线”,把行政权力关进法治笼子。三是冲破人情观念的束缚,杜绝“以情枉法”。有学者称基层社会是“人情社会”。在基层,办事找关系、管理讲情面等现象依然存在,“说情风”、“关系风”还在窜动,有时架不住人情“潜规则”,行政作为难免受到“人情网”的牵绊。要从整治“说情风”、“关系风”等基层群众身边的歪风陋习做起,通过刹歪风除陋习 来树正气立规矩,为依法行政净化法治空气。

    构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 苗成斌(群众杂志社副总编辑)

    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中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一要拔“烂树”,让腐败分子无处可藏。党内如果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政治生态必然会受到污染。严惩腐败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当务之急。要凡腐必反,除恶务尽,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发现多少查处多少,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二要治“病树”,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净化政治生态,既要铲除一手遮天的“霸王树”,更要根除沆瀣一气的“腐败连理枝”,加大制度反腐力度,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三要正“歪树”,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树不正长不直,人不正走邪道。领导者缺少正气,就容易沾染邪气;缺少清气,就难免带有浊气;缺少和气,就习惯显示霸气。净化政治生态,关键在领导带头,营造干事创业、求真务实、团结和谐的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坚决纠正“四风”,遏制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大大小小的关系网,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的好转,构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为打赢这场输不起的反腐败斗争赢得时间和空间。

    建言议政助推 法治中国建设

    ■ 石 光( 农工党中央研究室副主任)

    3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联组会议时,希望全国政协委员要“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到关键处”。那么,如何贯彻落实好总书记讲话精神,发挥好政协委员的作用呢?

    一是把握好建言时机。毫无疑问,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的最佳时机,是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前和实施过程中,因为正是在酝酿、讨论和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时,所提意见建议更能受到重视。但“功夫在诗外”。得出真知灼见的政策思考和建议,必须依靠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扎实的调查研究,特别是要“接地气”,真正反映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并从基层群众的实践中找到破解难题、化解矛盾的办法和措施。

    二是找到参政议政的重点。要围绕中共中央确定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国务院的工作部署,找到议政的重点。要关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关注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问题,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重点推动环保、卫生与健康等民生事业发展;关注解决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构建有利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关注体制、机制改革的有关问题,重点研究管理体制改革和治理体系建设;关注国家立法和执法方面的问题。

    三是明确监督的关键。对此,俞正声在全国统战部长会议上已有阐述:“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现象,重要法律法规制定实施中的不足和缺陷,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的情况,政府部门执法不作为和乱作为等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都应该作为民主监督的内容。”这对于政协委员开展民主监督提出了具体要求,也是当前发挥政协委员民主监督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