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谈诚信文化。有一个老赖,对外欠债太多,向他要债的人坐了一屋子,发誓说不给钱不走,把他搞得焦头烂额。于是他分别对每个债主说了句悄悄话,这些人就陆续走了。他说了什么话呢?这么灵验。这些债主出来后,相互打听才知道,他给每个人说的都是:“明天早点来哈。”听话的人都以为他会单独对自己格外开恩,第二天会还钱,所以就自觉离开了。这样的现象,正是缺乏诚信的表现。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从来不缺乏诚信的基因。那么,诚信作为一种民族优秀文化,它的内含是什么呢?
许慎在《说文》中解释说:“诚,信也。从言成声。”又说:“信,诚也,从人言”。可见,诚就是信,信就是诚。仔细分析,又会发现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诚”是一个“言”字,一个“成”字。
“成”意为黄金白银的成色,以纯为标准。一个人说的话是“成”的,就是说他说的话是纯的,是“不打折扣的言语”。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指出:“诚,以言其实有尔。”说的就是实际上有的,有什么说什么,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实话实说。
“信”是一个“人”字,一个“言”字,指一个人说出的言语。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实,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说出来的话必然是可靠的。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解释是“人言则无不信者”, 人说出来的话没有人不相信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说话算话。
可见“诚”更侧重个人内在的心态,“信”更侧重他人外在的看法。但两者又相辅相成,《礼记·大学》中说:“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内心有诚意,表现在行为上才会守信用;外在守信用的人,其内心必定是诚实的,所以有“诚者必信”的说法。
清朝苏州吴县有个叫蔡璘的人,曾有朋友在他家寄放了千两黄金,没有立字据。不久这个朋友去世了,蔡璘向朋友的儿子归还黄金。朋友的儿子大吃一惊说:“我父亲没说在你那存放了黄金呢?何况存放这么多黄金哪有不立字据的呢?我也没见过字据呀!”蔡璘说:“字据存放在心中,而不在纸上。你父亲了解我,所以从未向你讲。”说完将金子送还给他。
好一句“字据存放在心中”,这就是一个人内心的诚。寄存财物没有立下字据,寄存人又已经去世,死无对证,像这样的财物,如果当事人没有一颗诚实之心,恐怕很少有人会主动归还了,也就不会有外在的守信行为了。所以,“诚信”的概念构成是:诚为里、信为表,诚在内、信在外。
那么,诚信文化在传统社会有哪些表现呢?
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爱像空气不要怀疑,爱像空气我要呼吸。”当然现在的青年男女似乎只知道歌颂爱情,很少歌颂爱情之外的东西。如果用这首歌来歌颂诚信文化,正恰如其分:“诚信像空气不要怀疑,诚信像空气我要呼吸。”在传统社会,诚信就像空气弥漫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能感受,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不断地被教化、传承,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
做人要讲诚信
儒家有个理论叫“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其实就是一个人该如何做人的问题。
孔子说“内不欺己,外不欺人”。这里的内不欺己,就是指一个人做人要诚实。有的事,虽然瞒得住别人,却瞒不住自己的良心。自己的良知是怎么想的,言语上就应当如实表达,行动中就要照实去执行。
南朝刘宋时期,有个人叫王华,六岁时和一群小孩在水边玩。看见一个外乡人喝得醉醺醺的来水边洗脚,走的时候,把随手携带的口袋落下了,其他小孩都没注意。王华等小伙伴散去之后,打开口袋一看,里面居然装着几十两黄金。他估摸着外乡人酒醒后一定会回来寻找,又担心别人看见口袋会见财起意,就把口袋沉在水里,自己坐在水边等着。不一会儿,那人一边大呼“惨了惨了”,一边回来寻找。王华就把金子还给了他。外乡人被他的诚实所感动,从口袋里拿出一两金子给他,王华坚持不接受。后来,王华做了朝廷高官。
在历史上,像王华这样拾金不昧的例子很多。面对这种飞来的财富,你要是王华,会怎么想呢?我要是王华,或许会想,失主不知道,其他人也没看见,干脆把它收纳掉了。发财致富,在此一举,谁不拿谁傻呀。
那么王华小小年纪,为什么能做出如此高尚的举动呢?我推测他应该是这样想的:这笔飞来之财,失主也不知道,小伙伴们也没看见,我要将其据为己有,虽然瞒得住别人,却瞒不住自己的良心。因为失主丢失大量的财富,一定会心痛如焚,万一想不通去寻短见呢,或者对外欠了高利贷,还不起还要卖儿卖女呀,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且,捡到钱财不还是羞耻之事,一旦被人发现,丢人就丢大了,人都有羞耻之心呀!这种恻隐之心和羞耻之心,正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良知。别人不知道,不等于自己没有良知。所以做人的第一条在于,说话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就叫不欺己。不欺骗自己的良心。
有些人做事,明知道是伤天害理的事,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偏要去干;俗话说:“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其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他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这就叫缺乏自知之明。有个人,听说有一种隐身草,有了它干啥别人都看不见。于是在山上采了一大堆草拿回家,拿一根遮着自己的脸,问老婆:“你看得见我吗?”老婆说:“看得见呀!”又换另一根遮脸问老婆,老婆都说看得见。最后他又换了一根草遮着问,老婆被问烦了,说:“看不见。”于是他认为这根就是传说中的隐身草,拿着它就去干坏事。走到路上,看见一个人,就开始搞恶作剧,公然对着别人大肆撒尿。那人将他一顿臭揍,他却说:“任你打,任你打,总是看不见。”
这个故事,就是用来讽刺那些自以为瞒得过别人、不顾自己良心的人,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最终会走上一叶障目、掩耳盗铃的境地。
处世要讲诚信
人们通常讲“为人处世”。为人指的是个人如何提高修养,就是上面讲的那个层面;处世是指如何与人打交道。与人交往时,要诚实无欺、恪守信用。这就是孔子说的“外不欺人”。
东汉时,山阳人范式和汝南人张劭都在洛阳的太学读书。山阳在今天山东省巨野县一带,汝南在今天河南省驻马店市。两人虽不是老乡,却成了知心朋友。后来二人都请假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回到太学读书,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当约好的日期快到时,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她准备酒菜。母亲问:“两年前说的话,又相隔那么远,他会当真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于是他母亲酿酒做菜准备好。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如约而至。大家一起饮酒,非常开心。这个故事通过元杂剧《死生交范张鸡黍》的演绎,就成了一个成语流传至今,叫做“范张鸡黍”,反映了朋友之间诚实守信的高尚品格。
人生在世,除了与熟悉的亲朋好友往来,还要与陌生人打交道。如果说熟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礼尚往来,满足的是情感需求,那么陌生人之间交往主要是互通有无,满足生活需求。比如油盐酱醋你要购买,住房装修要去找专业人员,行路开车要去加油,大家天天都得过日子,少不了和陌生人打交道。如果大家不守诚信,你买的食品就可能有毒有害,加的油就有可能堵塞油路,车子就开不动了,生活就会弄得一团糟,所以陌生人之间的诚信更为重要。
我经常去菜场买菜,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叫做徒有其“表”。有些商贩的电子秤的仪表盘不是斜放着,就是用菜故意遮挡着,根本无法看清买的菜是几斤几两。秤盘仪表无法看清重量是多少,要它还有什么用?所以我把它戏称为徒有其表。在这些肉眼都能看明白的价格、数量问题上,都可以公然搞鬼,更别说在肉眼看不到的质量问题上了,所以才会有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有毒有害的东西泛滥。我经常说,科学技术需要思想文化的指导,如果没有思想文化的指导,科技就会变成不良商家赚昧心钱的帮手,就会变成整人害人的工具。
然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做得很好。
东汉末年有个韩伯休,出生名门,但不愿做官,便以上山采药为生。他卖药从来都是明码实价、童叟无欺,说多少是多少。不像我们现在,很多商品的市场价格全在你会不会砍,尤其是装修材料,一个水龙头标价三千,会砍价的也许三百元就能买到,不会讲价的可能得原价买回。由于远近的人都知道他卖药言不二价,大人不方便,可以放心地让小孩来他摊前买药,绝不会受骗。一天,来了位美女,看他的药材质量好就要买,问多少钱。韩说:“二两银子。”美女讲价说:“便宜点,一两半吧。”韩还是伸出两根指头:“二两。”美女又到别的药摊转了一阵,回来说他的药质量好,再加价到一两八成交。韩说还是二两。美女气道:“你这老头,怎么言不二价呢?你以为你是韩伯休不成?真是的。”原来这位美女是个外地人,不知道眼前这位真是韩伯休,由此可见韩伯休已经因诚信而声名远扬了。
《礼记·儒行》篇说:“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学习儒学的人不把金钱美玉当作宝贝,而把忠实诚信当作宝贝。历史上,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具体到经济领域,人们奉行的观念是:做生意不要把赚钱看得太重,当然首先得赚钱,不赚钱谁去干呀?但更重要的是要诚实守信,不能制假贩假、不能以次充好。有了信誉才能赚更多的钱,没了信誉,就会自绝财路,所以诚信是宝。
南宋施德操的《北窗炙輠》中记载,有个叫陶四翁的人,开了个染布店。他为人忠厚,讲求信誉,在镇上有口皆碑。一天,有人来推销染布用的原料紫草,陶四翁用四百万钱买下了那人的紫草。不久,一个买布的商人来店里进货,看了这些紫草,便告诉他说是假的,并教了他一些检验紫草的方法。陶四翁照商人说的一试,果然都是假紫草。这时商人说没关系,这事包给我了,假紫草仍然可以用来染布,价钱便宜点拿到市场上卖掉就行了。
第二天,商人再来进货,陶四翁却没有一匹染布,他还当着商人的面把那些假紫草全都烧了。其实,当时陶四翁并不富有,却宁可受损失也不去坑害别人。他用高尚的品质熏陶了他的后代,他的子孙们也像他一样诚信不欺,最后都成了大富翁。
当人们认识到诚信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时,才会自觉去遵守,从而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这就是文化。
施政执法要讲诚信
诚信不但是个人修身处世的根本,更是国家施政执法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所以古人说:“信,国之宝也。”诚信是一个国家的法宝。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如果政府不讲诚信,老百姓就不会相信政府,民众之间也难以形成诚信的风气,这样的国家是立不起来的,早晚都得垮台。
大家熟悉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争霸的楚汉战争中,他是最有条件成功的。他力拔山兮气盖世,优点是会打仗,缺点是只会打仗,自以为武力强大就行了,从不把看不见摸不着的诚信品德当回事。就像现在有些人,自以为有钱就行了,不把道德当回事一样。比如他事前宣布,要给有功之臣赏赐爵位,事后往往抠门,“印刓敝,忍不能予”,封爵位用的印章都刻制好了,就是舍不得发。似乎给手下的人搞点福利,就像割了他身上的肉一样,所以总是一拖再拖,直到这些玩意儿都变破旧了,还没发下去,搞得很多人才都跑了。跑哪儿去呢?跑到刘邦那儿去。刘邦这个人虽然一身毛病,但特别大方,给部下封赏从不拖欠。所以韩信说项羽只是“匹夫之勇”,不能发挥集体的力量,最后兵败垓下,自杀身亡。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不讲诚信,就难以获得最后的成功。诚信不但在政治军事领域有重要作用,在司法领域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吕氏春秋·贵信》篇说:“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在古代,法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进行赏罚,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赏罚不信,就是说法律不能让人相信,那么老百姓就会轻易地违法犯罪。所以历代法制建设,尤其注重一个信字。到了唐朝,出现一个奇观。
贞观六年(632 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提审全国的死刑案件时,发现全国这一年只有390个死刑犯,便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下令放这帮人回家过年,明年秋天再来京师执行死刑。到第二年秋天约定的日子,被放回家的390 名死刑犯,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全部按时回来报到,没有一个逃跑的。唐太宗一看,更是激动不已,最后下令赦免了这帮死刑犯。(《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从诚信文化的角度看这件事,有两点重要意义:
一是司法诚信已经树立。现在常说司法公信力不足,当事人就会胡搅蛮缠,有理的要上访,无理的也要缠诉。唐太宗居然敢把死刑犯放回家,而且不派人监管,说明他对当时的司法公信力是有信心的。只有司法审判是公正的,罪犯才会对判决心服口服,才有可能遵守承诺,按时回来报到。如果司法不公,当事人有冤屈,他不逃跑就怪了。不找法官报仇,不向社会报复就算客气的啦!
二是社会诚信已经形成。只有全社会已经形成了诚信的风气,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死刑犯人,才可能遵守承诺。如果全社会都缺乏诚信意识,那么,死刑犯可能是其中最不讲诚信的,一旦脱离监管,肯定就变成波斯猫了。“波斯猫眯着它的双眼,一转眼你就看不见”。
上面,我们从为人、处世、施政、执法等方面,看到了诚信精神在个人、社会、国家这三个层面的充分展现。
古人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在黑暗的屋子里寻找东西,最好的帮助莫过于火光;在天地间寻求正道,最好的帮手是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也是祖先留给我们以及子孙后代不朽的瑰宝。那么,为什么中国会形成诚信的文化传统呢?其中的奥妙对今天又有哪些启发呢?
敬请续读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