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2 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大学硅酸盐工程系水泥工艺专业。现任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机电商会副会长、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近年来,中材国际在王伟的带领下,完成了传统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的改造,成功地实现了资本市场上市,取得了国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良好成绩。回溯中材国际坦途疾步的发展之路, 这位科技型企业家最大的心得就是“不急功、不近利、不浮躁”。
在喧嚣的市场中
保持一份澄明的知性
“这几年中材国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独占鳌头,一些业主天天都在催促中材国际建设项目尽快实施”。王伟认为,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甚至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例。他要求各个分公司不能因为项目多而不精益求精,相反,要“把工作当成读书一样,细细咀嚼,慢慢消化,让中材国际品质文化的清儒之气一点一点蕴藏起来,慢慢升华为一种境界”。
2005 年,国际水泥工程市场竞争异常惨烈,中材国际独特的“EPC”业务模式,一经市场验证便赢得全球主要业主青睐,并在短时间内引领风潮。“在喧嚣的市场氛围中,他始终保持一份澄明的知性,让内心除了水泥之外留存一片净土,让思想安放在这里,甚至智慧也经过了纯净、澄明的过滤, 直至成为一汪汩汩的清流”,当时一家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这样描述王伟。事实上,举止儒雅、笑容斯文的王伟就是靠着“知行合一”的态度来锻造企业的。
王伟知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道理。“企业从几个亿做到近300 亿,只能说明产品和市场的叠加。既然是‘国际型’企业,那把企业放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它都应该具备‘国际化’的能力,当然我们的辛勤努力和智慧转化也同样不可或缺。” 王伟认为,“做市场就像创作书法作品,一点一撇都必须到位,书写的时候有瑕疵可能感觉不到,可一旦成型了补救都来不及了”。
从一家具有雄厚研发能力背景的中央企业涅槃为上市公司,其间王伟要付出的艰辛无从可知,身为中材国际董事长的王伟把自己定位为“职业运营人”——类似一种严密的机器标准件。
“其实,我工作之余就爱看书, 当然应酬也少不了,那是不得已。” 王伟说自己的工作虽然繁复但有些单调。他们承接的国外工程项目一般地处较为偏僻地带,大部分员工的语言能力和对当地文化的认同力也千差万别,“企业万余人,每个人的客观情况不同,对事情的判断也不尽相同,标准是好,但标准有时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就要求多读书,在书本上寻找新的方法”。王伟所说的“方法”就是“换位思考”。“把人和事置身在逆时空下, 感同身受才能触及灵魂”。
实践证明,几年走过,中材国际的发展在事实上触及“市场灵魂”,“市场的革命需要心灵的选择, 放和收看似矛盾,实为一体”。
“低调酝酿,就是要求开拓市场时沉静得像种子一样;高调扩张, 市场一旦做起来了,就需要一鼓作气的勇气和力量支撑。低调和高调在中材国际的发展中相伴相生,有人说我们在表演,我们就是要表演这种跌宕的美感,这样会让市场充盈艺术内涵”。
经过几年的市场博弈,一些竞争对手相继落伍,这其中包括行业内的世界一流企业,千军万马齐上阵形成的一片哄闹逐渐转向沉静。“你说中材国际有什么?几年前我就说要穿越藩篱必须要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和沉下去、静下来、扎到底的心态。自创立到现在,我们一直恪守‘润物细无声’的风格。在最窄处切入;在最熟悉领域专注最专业的事情;在最喧腾处宁静,就像读书一样安心做‘家庭功课’”。
“动中寻优求发展,凝心聚力做科研,千锤百炼铸品牌,精益求精抓管理,千方百计做服务。这是中材国际的准则,也是我个人的准则”。在一明一暗的烟火后面,王伟的眼神无比清亮。
做每一项战略决策
都经过无数次煎熬
无节制扩张、无序经营是水泥工程服务业曾经的显著表征。作为民族工业的代表之一,现在中材国际处于新一轮的发展阶段,“这种背景下能否浓墨重彩,关键是我们如何寻优求变。”王伟说,看似无序的竞争其实蕴含了很多规律,在纷纭复杂中理清思路才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关键,而有关水泥工程服务业的一些“另类”说法,“让有责任的企业家忧心忡忡”。
“富有科技内涵的水泥技术工程装备行业果真是夕阳产业?从古罗马水泥到现在的新型干法水泥怎么会在一夜之间变得陌生了?”王伟并不相信时下关于水泥技术工程装备行业的“高污染”说辞。水泥是传统工业,讲究的是技术集成、工艺配制、原料产地,甚至与当地气候、水文特征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中材国际在西班牙海滨城市设计建设的水泥厂烟囱口的粉尘排放量和北京北三环上空的空气一样洁净”。王伟的潜台词是中材国际有能力把市场质量和生态环保做得更好。“每天下班的路上,想的都是企业的历史和明天,有时也思索着‘扑朔迷离的明天到底会呈现出什么模样’之类的哲学问题”, 王伟袒露心声。
但是明天必将来临,没有人可以回避。“挑战明天的每一个战略决策都经过无数次煎熬”。这让教授身份的王伟更加智性和深邃—— 他变得愈加谨慎,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运用“谨慎”这一大特点,并从中发现,“谨慎也是勇敢和成功的组成部分”。
“曾有人说,中国水泥技术工程装备走出去了,但能否走上去是一个问题。”王伟对这种说法觉得无聊,他喜欢用中东地区水泥界流行的一句笑话来回答问题,“墨西哥湾漏油是因为没有使用SINOMA 水泥”。王伟的底牌很明白,以中材国际在水泥工程系统集成的规模和管理成本控制优势,行业内巨头很难逾越。
“变才是永恒的不变”是王伟书法作品里经常出现的箴言。在他的眼里,凡事都处在动态之中,在纷纭复杂中求一制胜,除了企业固有的先进基因,把“应变转化为求变”意味着经营者思维要发生结构性蜕变。“没有任何一种法则适合市场,也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验证市场,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传承水泥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小心谨慎,沉潜创新,就是这样也未必能获得系统性成功”。“ 整合重组、业务模式、管理方法、结构调整、拓展新业务等等,都是主动求变的过程。”中材国际一路走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变”的传承和创新,“洞若观火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思考是行动的先导,其中思考力最为关键。”这是王伟常说的一句话,烛照到中材国际,“效益增长型转向价值增长型”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升华理念。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王伟强调自己的观点, “走了多远的路,就会看见多远的前程——这是一个决策者永远都为之殚精竭虑的问题。问题是,有多少企业家真正看见未来的前程?真不好回答。”
改革开放成就了中材国际的今天,但没有人注意到,在开放前的水泥制造格式,到了现在依然没有实质性变化。经过市场淘洗,成功企业主要依赖于精湛的技术和特有的文化积淀,市场策略和品质推广。
企业家血液里应当
流淌市场和爱的因子
“我其实并不轻松,有一阶段累得老是想好好休息一下,可还没休息一个时辰,电话就打来了, 这个请示,那个汇报,都得回答。一方面说明员工的信任,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王伟的办公室,每间隔10 分钟都有人进去向他请示问题。“中材国际是一家跨国公司,业务遍及全球,如何领导好大家?如何带领员工把项目做好?如何持续创造公司价值?如何深度解读客户需求? 是需要下大功夫的”,“我经常去看现场管理”。王伟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这对中材国际“走出去” 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中材国际必须谦恭、自抑、沉静”,王伟所说的谦恭是修心的境界,自抑则是内心能量的积蓄,而沉静是沉着者的潜力。
“企业家的血液里必须流淌着市场的因子才能产生使命感,流淌着爱的因子对员工才能尽心尽责”, “‘采的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怎么不知道?”在回答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时,王伟有一颗透明的心。
“公正信实,厚德载物,是我喜欢的格言。”王伟说,“公正产生威仪,信实成就品德;人的品质在于厚德无私,方能大爱;美好的品格其实来自内心的感知——从源头流淌出来的思想才深刻。”王伟诠释的“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另一个角度。
王伟的生活很平静也很有规律,“除了出差,从单位到家,再从家到单位,几乎成为多年不变的轨迹,偶尔苦恼时很想和自己的朋友好好叙叙,可又怕‘乡愿’左右自己,因此,还是不说的好;而更多的时候,根本来不及感受欢乐和苦恼,一堆堆的文件等着签批,一个接一个的会议需要参加”。
在繁忙中,他那双睿智冷静的眼睛荡漾着温暖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