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心理健康水平,源于领导者的美好心理体验。纵然条件艰苦、道路曲折,环境恶劣,为什么有的领导干部依然满腔热情,精神抖擞,心情愉快呢?这是因为其内心世界有信念、有理想、有追求。一个人的富有,并不完全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心理上的愉悦与满足。作为一个有威望的领导者,之所以得到拥戴和称赞,主要在于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心理世界。身心修养,重在养心。
自信自尊
古往今来,对于自信有过种种描述。科学家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医学家说:感觉到自己的重要和存在的价值,充满自尊和自信。诗人则吟诵:“垂头自惜千金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信是金。“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热爱生活、乐观自信,这是人生在世需要活出的一种形象,自始至终需要保持的一种精神。纵观历史,事业有成的领导者大都是非常自信的。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把自己比作战国时期的管仲、乐毅,自信有安邦定国之才,故而协助刘备从容不迫地处理了数不清的军机大事。他的自信体现在他的一切活动中: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没有一件是缺乏自信的领导者所能做到的。
自信激发才智,才智又增强自信,在这种相辅相成的发展中,领导干部走向成功的颠峰。世界大文豪高尔基曾指出:“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自信之所以在人才成长中起这样大的作用,主要在于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正确认识自己的力量,建立起必胜的信念,就会把自身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注意力格外集中,精力格外旺盛,思维也格外敏捷,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相反,如果缺乏自信,就无法调动自身的积极性,甚至会认为反正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放弃必要的努力。这样的领导者是不会成功的。
包容沉稳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事事大度容人,才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表现。领导干部更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胸中装得下五颜六色的事,容得下各式各样的人,才能团结别人,联系别人,才能顺利地开展各项工作。周恩来曾谈到:“要做领导者,必须团结他所不喜欢和不愿接近的同志,然后抓紧他们,称赞其好的方面,批评其坏的方面,然后才能改造他们,同时也就改造了自己的领导。”要做到这一点,宽容大度的性格品质是不可缺少的。蒙古史上曾记载成吉思汗因兵败而得人才的事。在十三翼一战,札木合本来打败了铁木真,但他心胸狭隘,乘机报复,乱杀俘虏,引起了士兵的不满,纷纷离开他来到铁木真身边。铁木真不计前仇,甚至对用箭射伤过他的哲别也大胆录用,因而深得人心。这些人的归顺,使他一举摆脱了十几年的奔波流离,成为蒙古族的可汗。当前,人才流动已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真正选贤任能、广招人才,必须培养自己这种宽容大度的性格品质。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领导者宽容大度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事例:秦穆公不杀偷马之人,而得到他们的帮助保全了性命;曹操不去追查军营中给袁绍写信、欲投袁绍的人,而稳定了军心;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主动与在竞选中反对过他的英国驻华盛顿大使弗里曼交好而深得他的帮助。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许多领导者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为重,正确对待那些反对过自己、整过自己的人,团结他们一道工作,使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扩大了改革者的阵营。
领导者要胸怀坦荡、宽容大度,这是个性力量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表现。领导干部应有容言、容事、容人的气魄和雅量,不能以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个人好恶为标准去看别人、选干部。容言,就是要闻过则喜,不要闻如未闻,或闻过则怒。要从谏如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意见和逆耳之言。容事,就是在职权范围内敢于授责以权,让人放手工作,做到敢于挑担子,不推卸责任,不争功诿过,不计较个人得失。领导干部对待党内生活应有大将风度,有意见当面讲,讲在明处,论在有理。当个人利益没有达到满足时,也不要把自己的某些不良情绪、不健康的意识在群众中散布甚至传染给部属。这样领导者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害。容人,就是理智清醒,宽容待人,能举人所长,扬人之善,谅人之短,容人之过。与同级肝胆相照,对同级、下级暖如一团火,明如一面镜。要容得“五湖四海”,团结大多数。
人在官场走,不如意的事常常有,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上级组织或某个领导人误解下属或不公正对待干部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碰到这种情况,领导干部要拿得起,放得下,具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胸襟。一名领导干部如果为个人恩怨所左右,妒贤嫉能,婆婆妈妈,芝麻绿豆大的事也都要去计较一番,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观察处理问题要有宽阔的胸襟,待人接物要有恢宏的气度。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中以气度服于人,使自己的人格力量得到公众的认同。
正直有为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别人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否则就没有威信。领导者的权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光明磊落、一身正气的人格力量。领导干部做人要堂堂正正,老老实实,对党对人民“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只有具备这种人格的纯洁与真诚,才有强烈的感召力和亲和力,才能以高尚的人格取信于民。
古往今来,正直者,广为人们传颂。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他的正直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敢说真话,写真史,写出了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千古不朽的《史记》;二是敢于直言,屡屡厉言进谏,使霸气十足的汉武帝十分不满,并遭同僚小人的嫉恨和陷害,直到遭宫刑。还有屈原的忧国忧民,岳飞的精忠报国,邓世昌的誓死战倭寇,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他们都是一身正气,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由此可见,正直是领导者必备的重要品质之一。
自励自重
自尊自励是领导干部个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孟子曾对“大丈夫”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既是自重的表现,更是自励的期盼。自励,就是自我激励,自我鞭策。它要求领导干部在自律基础上不断进取,知难而进。在困难中磨练毅力,在有了成绩的时候不飘飘然,以饱满的热情、再接再励的精神建功立业。自重,就是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身份,注意自己的言行,珍惜自己的名誉,尊重自己的人格,待人处事端庄厚重,与自己的身份相吻合。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自轻自贱,更不能自我放纵。
邹韬奋说过:“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人与人的关系,在工作上有职务高低之分,在能力上有大小之别,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能够尊重别人,尊重同志,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以达到自重;尊重别人,但不低三下四,这也是自重的重要内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既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又损害了党的威信,而只能遭到摒弃。
知人善任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领导者要知人善用,“知人”不仅要知人之长,而且要知人之短。只有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才能根据其个性特点,准确地使用之。扬长避短,用人所长,这一点很好理解,也容易做到。而要做到短中见长,善用人短,却不那么容易。清朝有位将军叫杨时斋,他认为军营中没有无用之人。聋子,安排在左右当侍者,可避免泄露重要军事机密;哑巴,派他传递密信,一旦被敌人抓住,除了搜去密信之外,再也问不出更多的东西;瘸子,命令他去守护炮台,坚守阵地,他很难弃阵而逃;瞎子,听觉特别好,命他战前伏在阵地窃听敌军的动静,担任侦察任务。杨时斋的用人之道虽然有点夸张,但却诠释了一个道理:任何人的短处之中肯定蕴藏着可用的长处。
高明的领导者,不是企求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完人”,而是要扬长避短,短中取长。“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种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李世民的这番话道出了短中取长的用人之术,值得每一位领导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