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史春秋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春秋
  • 建党伟业的那些历史记忆……

    更新时间:2014-07-08 浏览次数:288 信息来源:全有 刘新功

    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 月在《论持久战》一文中第一次明确的。从此,在这个重要日子里,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记忆……我们党循着这样的历史足迹,在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不断走向辉煌。

    建党伟业从一艘游船上开桨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为每年公历的七月一日。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遍我国,经过“五四”爱国运动,最早接受马列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人,相继在各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列主义,从事工人运动。

    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积极帮助下, 1921 年7 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代表到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因被帝国主义密探发觉,会议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继续进行。参加会议的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共12 名,代表全国各界57 名党员。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出席了会议。

    参加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柯尔斯基。大会通过了党的章程,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全新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论持久战》首次明确建党纪念日

    中国共产党在1921 年7 月成立后,在反动军阀政府的残暴统治之下,只能处于秘密状态。在大革命时期,党忙于国共合作、开展工农运动和支援北伐战争,没有条件对党的诞生进行纪念。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处在更加艰苦的农村战争环境,或者在白色恐怖下进行斗争, 仍没有条件组织统一的活动来纪念党的生日。直至1936 年,当中国共产党成立15 周年的时候,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同志在莫斯科出版的《共产国际》杂志第七卷上,发表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一文,以表示对党诞生的纪念。这是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最早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一大”是1921 年7 月底开幕的, 但没有具体的日期。

    1938 年5 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 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当时,在延安曾经参加过“一大” 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七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资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 月1 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1941 年6 月,以中共中央名义作出把“七一”作为党的生日进行纪念的第一个文件《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正式发出。文件指示说:今年“七一”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四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 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

    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建党庆祝

    1951 年,我们党迎来了建党30 周年大庆,中共中央决定隆重庆祝,向广大党员和群众宣传党的历史,纪念党走过的30 年奋斗之路。

    1951 年6 月22 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文。这篇长文是胡乔木为刘少奇起草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3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报告。在送毛泽东审阅后,作出批示:此文以胡乔木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刘少奇报告另行起草。《三十年》一文反映了当时中央对30 年党史的基本看法和意见,是总结中共30 年历程的第一本简明党史,成为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一本中共党史研究著作。

    以此为起点,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纪念文章陆续在《人民日报》和《学习》杂志等报刊上发表,如陆定一的《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邓小平的《紧密地联系群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刘少奇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朱德的《中国人民怎样击败了美帝国主义武装的蒋介石反动派》、陈云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国家建设》等等。

    为庆祝建党30 周年,中央决定先在报刊上发表一批毛泽东的文章,而后出版《毛泽东选集》。从7 月1 日到8 月23 日,毛泽东的一些重要理论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些文章涵盖了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代表作,标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发展历程,其本质也是一部活生生的党史。

    中国共产党依托1951 年纪念建党30 周年之际对党的革命斗争历史和建国后创造的执政成就的宣传、研究与反思,整合以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广大党员和社会民众的政治理念,而社会各阶级、阶层对之的回应,则更贴切地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对党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最终内化为政治心理,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观念的主要来源。

    困难时期的两次纪念

    1956 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已经“三十而立”,但其执掌国家政权的时间才只有短短几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斗争使新中国的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60 年代, 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严重减产。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40周年。1961年6月30日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 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首都各界一万多人参加了这个盛大的集会。在庆祝大会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作了重要讲话。何香凝代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献词。刘少奇在讲话中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四十年,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和取得伟大胜利的四十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取得伟大胜利的四十年。在四十年中间,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一起,做了许多事情。概括起来说,主要是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在中国进行人民民主革命。第二件事,是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四十年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

    建党40 周年系列活动对于统一全党思想、齐心协力应对困难和挑战应当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党的40 岁生日后不久,7 月16 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自力更生,组织力量,突破原子能技术。很快中国就在“两弹一星”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1966 年,“文革”开始。1971 年,党在“文革”风暴中又度过了50 岁生日。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但值得肯定的是,那一年中国仍取得了许多成就。1971 年4 月7 日,中国有关方面正式邀请在日本名古屋参加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4 日,周恩来在北京接见美国乒乓球队全体成员。“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7 月9 日至11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周恩来同基辛格在北京举行会谈。16 日,中美双方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总统应邀将于1972 年5 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10 月25 日, 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2758 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11 月1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

    改革开放迎来党的60 岁华诞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1 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60 华诞。经历十年浩劫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处在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1981 年2 月,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讲四美” 活动。

    值得记忆的是,在党的60 岁生日前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 年来的历史作了科学总结,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做出正确结论;同时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

    1981 年7 月1 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刚刚当选中央委员会主席不久的胡耀邦同志作纪念建党60 周年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60 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是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重要一环,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短暂风波后再次前行

    对于人生来讲,七十年算是已入古稀,但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这只是刚刚成年,正当如日中天。

    1991 年7 月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党70 年的奋斗历程作了回顾和总结。这也是20 世纪80 年代末国内政治发生短暂风波后的一次党庆,在那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重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对当代中国发展命运担负的历史使命,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把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所做的贡献归纳为三件大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江泽民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体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就在这一天,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修订、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至第四卷第二版开始向全国发行。8 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出版发行,该书由胡绳主编,中宣部龚育之、中央文献研究室金冲及、国务院研究室王梦奎参予,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70 年走过的历史道路和所取得的经验,曾经在党的30岁生日时写作《中国共产党三十年》的胡乔木赞道: “积年余之功,竟初创之业,尤属可贵。” 

    党的70 岁生日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就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把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引向深入。

    面向新世纪展现新豪迈

    当历史的车轮以磅礴的气势飞速驶入21 世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80 岁生日。站在世纪之交的风口浪尖上,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展现出无比豪迈。

    2001 年7 月1 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江泽民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总结了党的八十年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他指出,为了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是新世纪我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 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制度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在我们党度过80 华诞之年, 这个共和国的经济、社会已经有了全面发展,这个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世人瞩目。

    这一年的7 月13 日,北京取得了2008 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同年10 月21 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 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同年11 月10 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 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WTO 的决定,标志着中国长达15 年的复关和加入WTO 进程的结束。

    科学发展奏响和谐乐章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011 年7 月1 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全面回顾了90 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将其概括为完成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号召全党同志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这个十年,共和国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中国跻身世界经济大国。同时也勇敢抗击了特大地震、非典等各种自然灾害,抵御了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党、国家和人民将命运和梦想紧紧连在一起。

    新起点展望中国梦的瑰丽前景

    2013 年7 月1 日是党的十八大后的第一个建党纪念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从1921 年的57 人已经发展到超过8500 万人。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就在建党92 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在京举行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首先代表党中央,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2 周年之际,向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问候。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就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党的好干部的标准,他说,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党的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原则、认真负责,敬畏权力、慎用权力,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人民日报》在92 周年党的纪念日发表《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社论。社论指出,一部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从建党之初的几十个人,到今天的8500 多万党员;从民主革命时期“唤起工农千百万”,到烽火岁月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到建设时期各族人民的自力更生,再到改革开放亿万人民的火热实践,没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就不可能在梦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从“人民五亿不团圆”到13 亿人同心共筑中国梦,从神州大地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没有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就不可能在世界东方巍然屹立。

    社论指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正是我们党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成就辉煌事业、走向兴旺发达的坚实保障。“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全党同志在思想上和行动中贯穿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让亿万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充满活力,我们的党才能永葆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