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智汇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汇
  • 刘峰:领导力研究的拓荒者

    更新时间:2015-04-19 浏览次数:275 信息来源:本刊记者 李功耀

    刘峰,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国家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领导力与领导科学学科带头人。

    采访刘峰教授,先是忐忑,谈着谈着便熟络了。他通过我的口音说出了我的籍贯,准确到省以下的市县。我感到惊诧,刘教授说,他在武汉读过几年书,到下面好几个县市做过调研。他选定学科方向,是从武汉开始的。他清楚地记得当年读研期间给过他教诲的韩德培、李崇淮、朱九思、谭崇台教授。这些恰恰是我采访过的法学和经济学大家。真是名师出高徒,如今,眼前的刘峰也成了声名遐迩的领导科学权威学者,他的谦逊随和,他轻言慢语中凸显的睿智,再一次使我领受到名家风采。

    责任与情怀

    言归正传。问起刘峰的修学经历,他给我看了《新领导力》中简短而充满深情的“后记”。“后记”中说: 1994年,他作为国家行政学院首批学员,参加了中美公共管理研讨班,听了来自哈佛等世界知名教授的授课,从此知道了什么叫“世界眼光”。两年后,他从江苏省委党校调入国家行政学院,揭开了他领导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新一页。

    国家行政学院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应运而生,刘峰本人也顺势抓住了机遇。对自己多年修学的成果,他没有沾沾自喜,而全然归功于时代给予的机遇:一是在高考制度恢复后考上了大学;二是调入北京这个培训中高级领导干部的学府,使人生有了更大的舞台;三是选择领导力和领导科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人生能够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能够拥有那么高的平台,那么神圣的讲台,感到足够幸运!”

    刘峰告诉记者,在武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便开始研究领导力和领导学,至今已有31年。11年前在出版《新领导观》之后,他开始构思撰写“新领导”系列丛书。2014年在庆祝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他被列为“国家行政学院名师文库”专家。于是,他在出版《新领导观》、《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之后,又精心撰写了一本《新领导力》。这一年,他正好60周岁。刘峰说,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60周岁或许刚刚开始,刚刚开悟。他愿意为他挚爱的干部培训事业、为新领导力和领导科学研究,再扎扎实实奋斗20年。

    按记者的采访提纲,他谈起了再次给他带来荣誉的“精品课”,他是全院唯一连续两次被评为教学一等奖和精品课的教员。他说:“我感到很欣慰,说明我的努力得到了同事、领导,特别是学员和社会的认可。”长期以来,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就是心中有责、心中有(使)命。能够通过教学影响这些有影响力的领导干部,他深感责任重大。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的教学和科研有了方向,有了不竭的动力。

    刘峰是一个始终想着学员、时刻惦记着怎样给学员奉献更多精神食粮的教师。他说,学员们都是各地各岗位的在职领导干部,都是带着问题、带着期待来的,他要尽量满足并引导他们的需求,让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在记者采访他的头一天,学院召开了一个研讨会,讨论刚刚出版的《领导力与领导艺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写序的一本书。大家一致评价,刘峰教授为这本书的写作、出版,为使领导科学成为国家行政学院一大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作出了积极贡献。

    面对领导和同事的褒奖,刘峰说: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要守土有责。在这个高层次的干部培训基地,务必坚持党的领导,宣传中国特色,不能传播西方领导学那一套。一个教员,一要负责,二要有责,三要尽责;既要有命,还要用命,更要拼命。要夯实专业基础,拓展学科空间;要关注社会现实,探讨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升领导干部领导力、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课题。

    刘峰说:“中国有梦,学院有梦,人生有梦。祝愿中国梦、学院梦和人生梦都能梦想成真!”

    建言与献策

    作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刘峰递交了两个提案,一是领导干部终身责任追究要细化;二是若官员特别是行政首长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应引咎辞职。

    刘峰说,责任追究细化可大大减少决策失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决策程序,这里有五个步骤:一是公众参与,二是专家论证,三是风险评估,四是合法性审查,五是集体讨论决定。现在又加了一条:建立终身追究责任制。这将对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对法治政府建设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我们在决策时,务必建立台账,详细记录决策过程和决策参与者的意见。我们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仅是指用人权和财权,同时把决策权也要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上马一个重要项目,决策参与者都要签字确认。这样让“倒逼机制”发挥作用,就是让重大决策“慢”下来,让群众有机会参与,推动民主决策;让专家充分论证、评估,推动科学决策;做好合法性审查,推动依法决策。最后一个环节“集体讨论决定”,务必落到实处,要多听副手和班子成员的意见,不能仍由一把手一人说了算。这样“倒逼”,能有效避免过去那种决策时拍脑袋,执行时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走人的“三拍”顽疾。

    对于第二个提案,刘峰说,如因官员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应该引咎辞职。行政首长主动引咎辞职在国外很普遍,国内还比较少见。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在决策上,对整个过程和结果要更加负责,更有良知, 更有担当。

    关于领导干部应具备哪些重要素质,刘峰提出了“三德”理论,就是要加强“智、仁、勇”三德的修炼,以提高领导者的智商、情商和胆商,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谓“智”,是指做决策一定要有智慧,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能够正取舍;所谓“仁”就是情怀,不能只关注GDP 增长,要以人为本,时刻想着老百姓的利益和情感;所谓“勇”,决策者要有胆识,不惧怕责任、压力和风险。概括起来说,领导者必须具备智者、勇者、仁者的综合素质,才能显示出卓越的领导力。

    如何看待科学决策与民意表达的关系?刘峰说,决策是否科学,最终是老百姓说了算,所以决策要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不仅决策的制定要注意民意表达,决策的执行同样不能忽略民意表达。领导决策有两个关注点:事前要关注动机和目的,事后要关注实际效果。科学决策要从关注目的开始,应该使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我们的传统文化过于强调动机,常常忽视结果,在新时期、新常态下,应该予以摒弃。

    2015年3月3日,刘峰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谈“简政放权”时说,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体成效明显,但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一方面,要做好“减”与“加”两篇文章,更好地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既要减少行政权力的滥用,“法无授权不可为”;又要清晰界定政府责任,增强市场活力,“法无禁止皆可为”;另一方面,要衔接好“放”与“接”两个环节,要把下放审批权和帮助地方、基层接住接好审批权衔接起来。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栏目采访时,刘峰谈了如何治理懒政怠政、减少行政不作为的对策。他认为,责任清单是推动“简政放权”的重要工具,用好责任清单重在严格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法定职责必须为”。在对干部进行约束的同时,还要注重激励,把约束和激励两种机制结合起来。要发挥好领导干部的形象塑造和榜样示范作用,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记者问到当前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和老一代相比有哪些特点?刘峰说,对于当今各级领导干部,应给予更积极更客观的评价,不要因为揪出了那么多贪腐分子就对整个干部队伍失去信心。他觉得,与上一代或老一代比较,现在的各级领导干部,知识结构更合理,视野更开阔,观念更前沿,改革意识不断增强,这是可喜的。过去的领导干部靠行政命令和政策推动的多,如今更多地强调协商、强调法治,在从政理念上,体现出和前人不一样的方面,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

    刘峰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现在不少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在作风方面,不够踏实,有些浮躁,急功近利。再一方面,有些领导干部的拼搏精神、进取精神弱化了。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这说明,一些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还不适应新常态,存在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不习惯、不擅长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研究和处理问题,应尽快通过学习、实践来弥补,要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老一代领导干部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谦虚谨慎的作风。应该说,“改革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刘峰说,我国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软权力。他觉得,从长远来看,硬权力终当抵不过软权力,“利剑”永远抵不过“思想”。我们要特别注重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注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行使软权力,当然要靠民主协商,靠走群众路线,靠激励,靠文化感染和价值引领。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又要由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更要强调依法治国,要让人民群众的分量更重一点,切实发挥好我们的政治优势。

    成果与贡献

    2013年,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领导科学学人风采》,刘峰理所当然被收入其中。该书对他二十多部学术著作、二十多年教学和学科建设成果作了系统梳理,并给予高度评价。

    首先,作为领导科学的学科带头人,刘峰积极向国务院和学院领导建言,推动《国家行政学院工作条例》颁布,明确把领导科学作为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的重点学科来建设,奠定了领导科学官方的学科地位。其次,刘峰积极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议,终于从2011年起学院开始设立领导科学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使领导科学专业具有完整的学位教育体系。第三,率先提出“新领导观”和“新领导力”概念,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世纪行政领导变革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课题,把现代领导的变革规律与发展趋势同现代领导体制、领导方式、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的创新结合起来,率先提出了包括简约化、柔性化、自主化、隐形化、平民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在内的现代领导大趋势的观点。第四,首次界定“新领导力”的科学内涵,致力于领导科学理论形态的完备,对领导科学四大基础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清晰界定,使领导科学具备了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逻辑框架。第五,献身于“领导科学”的中国化,强调中国领导科学的研究需要融合东方管理的艺术性和西方管理的科学性,凸显中国的优秀文化和管理智慧。第六,注重领导科学的教材建设。领导科学作为国家行政学院的重点和优势学科,几乎所有主班次都开设与领导科学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在中央国家机关司局长干部选学班上,选学领导科学的人数最多,评价最高,影响最大。中央组织部把刘峰担纲的《领导科学概论》、《领导力和领导艺术》两门课程先后列为全国第二批和第四批干部培训教材。第七,多年来,刘峰为全国党政军企中高层以上领导干部讲授“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新领导观与新领导力”等专题几千场,还在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和十几个省市电视台开设系列讲座,为推动领导科学普及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刘峰形成了众多有影响力、被学界称道的学术观点。在新领导力的科学界定方面,刘峰说,新领导力既包括决策力,又包括影响力,他独树一帜地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公式:新领导力=决策力(领)×影响力(导);从外在特征看,新领导力= 硬权力×软权力,软权力=能力+魅力+魄力。他说,新领导力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是领导者与追随者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方向明确、能量集中的影响力。

    关于新领导力与领导艺术,刘峰说,新领导力既“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关键要“来去”自如。“来”是指领导者要在能力、素质、胆略、业绩和使命感方面从群众中冒出来,并超越群众;“去”是指领导者必须在感情、心理、行为、态度等方面回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但无论“来”与“去”,都要把握适度,从而进入领导艺术境界。

    关于简约领导力,刘峰提出了“四多四少”的观点。他说,领导的“领”重在领方向、领团队,“导”重在引导、辅导、教导和督导。现代组织成员的思想觉悟和能力素质都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领导者少干预,做到“少领多导”;领导重在决策,“简约领导”要求领导“少决多策”;领导就是激励,简约领导要求“少激多励”;从管理上讲,管理应该“少管多理”,因为,理是道理之理、条理之理、伦理之理,还是法理之理。

    刘峰从辩证思维出发,指出领导科学的研究要不易不难,形态要不软不硬,领域要不大不小,作用要不轻不重,风格要不土不洋。刘峰解释,领导科学的研究有一定难度,能够对研究者形成一种智力上的挑战;领导科学若太软了,缺少科学的内核,便缺少规律;领导科学的边界不能太宽,不能与管理科学、政治学、党的建设理论相模糊,要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把领导制度、领导环境、领导职责、领导文化等融合起来。领导科学的研究和运用,离不开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离不开九十多年共产党主导的红色文化,中国的领导科学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并与国外的领导科学理论形成对话。

    作为学科带头人,刘峰对中国领导科学的本土化、体系化建设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关于中国本土化新领导力构成、生成、提升规律和提升路径的观点,得到学界和政界的普遍认可,他把东方管理的理念融进领导科学,把新领导力与领导者、领导观、领导理论、领导艺术相融合,探寻领导者的成才规律,并把领导科学研究与领导科学培训结合起来。他注重每一个研究成果的实践运用,从不在既有的荣誉和成果中自我陶醉。很多学员评价,刘峰教授不仅是领导力和领导科学权威的研究者、执着的拓荒者,更是领导科学教育响当当的名师。学员们说,刘峰教授的课深入浅出,寓深刻的理论于生动的案例之中,风趣幽默,虚实结合,渔鱼同授,既有学院派教授的理论功底,又有实战派专家的务实风格,令人豁然开朗,回味无穷。

    作为学者,刘峰成功了,他的学术观点和理论创建引导了学科建设,作用于领导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作为教授,刘峰成功了,他传道授业解惑的杏坛生涯,影响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人。天南海北活跃于党政军企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记得他、感激他,在课堂上,他们给予他掌声,在回到各自的岗位后,他们以自己在学院或各种讲堂上的所学、所思、所悟的精神成果,回报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