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10 月15 日举行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国内文学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讲话被认为是新时期引导中国文艺创作的思想指南。也有媒体认为, 这篇讲话基本阐释了习近平的当代文艺观。
学习和解读这篇讲话,需要我们树立全局观、历史观和发展观, 需要立足当代中国文艺界面对的思想现实,需要担当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这才是理解好习近平文艺观的正确思维。
全局观: 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 年以来,习近平关于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有一系列讲话,关于文艺创作的思想,是继习近平今年在几个重要场合和重要会议上, 正面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哲学观、历史观、传统文化观之后, 针对现阶段我国文艺创作领域一些实际问题的一篇指导性讲话,基本补齐了他对我国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应涉足的各个思想范畴的全部看法,支撑起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大厦。事实上也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在新时期社会文化领域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核心价值遵循。
文艺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社会思想越来越多元多变多样,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一个执政党需要对新时期文艺形势作出判断,对当代文艺创作思潮作出回应,对国内文艺战线的工作作出方向性指引,其间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和执政党制度建设,需要思想文化的滋润,需要建立起更能调节、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思想观念和舆论氛围,消弭转型社会产生的社会浮躁、思想冲突和利益阶层隔阂,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一贯坚持和倡导的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执政理念的贯彻落实。
文艺工作是执政党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这篇讲话中一开始就强调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应该说,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历任党的领导人无不对思想文化战线予以高度重视。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文化建设不仅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以及文化建设并驾齐驱、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旗帜鲜明地提出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不只是为了促进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领域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在于促进广大中国文艺工作者沿着正确的文化建设指导方针和遵循正确的发展路径,来丰富文化建设的内涵, 使得思想文化建设始终不偏离其服务党和人民事业内在需要的轨道。
最具有代表性并将文艺事业的作用上升到政治层面的,就是72 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在这篇讲话中一开篇就说:“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其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支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虽然这是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对文艺作用的定位,但文艺的确起到了引领革命者传播革命火种的作用。这一思想也一直沿袭和传承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就是起到了“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作用(鲁迅对文艺作用的表述)。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从根本上说,文艺事业就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文艺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全局中举足轻重。习近平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这就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全局观、大局观。
历史观: 文艺的源泉和服务的对象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 上的讲话,对文艺作品的创作源泉、创作导向有着许多清新的阐述。
文艺创作的源泉首先要扎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习近平不断强调历史的不可分割论,眼前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前后30 年历史的不可分割,稍远些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整个历史,再上溯就可以联系到中华文化五千年来的灿烂历史。虽然在这篇讲话中习近平没有单独强调历史,但他始终重视历史特别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要解决当今社会面对的各种难题,既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也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这其实是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文艺创作的思想源头。
其次,文艺创作要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其实,文艺创作的人民观和生活观也是历史观的自然组成部分。在这篇讲话中,他强调: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文艺与人民是一种内在的生命联系,也是一根永远剪不断的情感“脐带”、文化“脐带”和历史“脐带”。历史地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艺作品,那些历经磨砺而愈显珍贵、大浪淘沙而更加醇厚的传世经典,思想源泉都是源于人民、源于生活的, 文艺作品需要寄托对人民命运的悲悯,饱含对百姓冷暖的关切。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是来自于坚实的大地。表面上看,各种文艺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在于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甚至是天才的创作手法,但也正如习近平所说,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 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如果文艺创作不能做到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不能将创作者的情感和理念与普通大众的内心情感、爱恨、梦想紧密相连,文艺作品就只能成为文艺创作者小圈子把玩的器件,也很容易成为生活的“易碎品”,更不用说让它发挥以文艺观照现实、温润心灵、涵养精神的作用了。只有让人民通过文艺作品看到生活的美好、看到人生的希望、看到社会发展的梦想,其作品就不会大浪淘沙,流失于浮萍,其价值自然也能流传百世。
对文艺创作者来说,这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文艺为谁创作的问题。习近平在讲话中为此再次强调了“双为方针”。他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发展观: 时代的需要和创新的未来
习近平讲话的一大亮点,就是清晰地阐述了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这是新时期文艺创作需要把握的价值基准问题。
无疑,在市场经济社会,文艺作品有其商品属性,有着读者市场的取向,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文艺作品的市场运营进入了一个大的商业化运营时代,不讲经济效益, 就换不来其背后的文艺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支撑,而且文艺作品的商业价值发现在短期市场和长期市场中往往会构成很强的矛盾。如果引入西方社会目前比较崇尚的“思想产品市场”的观念,文艺产品因其多元性、差异化、自主性, 更多的时候还是一个小众市场。求新、求异、求怪,博一时眼球、博感官娱乐、寻“快餐式”生产和消费, 既会成为创作者某种精神价值取向, 但也很容易迷失于市场经济的大潮。
因此,习近平强调,不能“让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 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其实,最有潜在市场的文艺作品应当是满足时代需要、顺应创新未来的。文艺作品的时代导向和创新导向决定着文艺作品的发展观。就此,习近平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就是优秀文艺作品永久生命力所在。他同时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 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作品的精良也是文艺作品市场的立足点,“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 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
习近平的文艺观体现了全局观、历史观和发展观的统一。有了全局观,中国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就有了力度;有了历史观,文艺作品就有了厚度;有了发展观,文艺事业就有了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