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法制视界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法制视界
  • “负版”之忧应为“警镜”

    更新时间:2014-12-12 浏览次数:406 信息来源:黎 云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篇题为《负版传》的短文,全文如下:“负版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 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 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 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於危坠, 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亦足哀夫!”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读罢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覃思, 心情不免又有几分沉重。从古至今, 那些为官执政者究竟有多少人内心怀有几分“负版”之忧呢? 

    “负版”之忧应知戒

    “负版”究竟是什么虫子,还无从得知。不过,这不会影响人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文章共分两个层次。第一层说,负版是一种喜欢背东西的小虫。走路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把东西背上。背上的东西越来越沉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涩,东西堆积在上面不会掉下,它终于被压倒不能起来。有人可怜它,为它除去背上的东西,如果它还能行走, 又会像先前一样把东西取来背上。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自己的力气也不肯停止,一直到坠地摔死。

    文章写到这里,笔锋一转,矛头指向了社会。当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碰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充实自己的家产,不知道这样会成为自己的负担。等到他们垮台时, 会被罢官免职,会被发配流放,处境非常狼狈。如果能够重新被起用, 他们还是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增加自己的俸禄。贪取富贵更加严重,从而一步步走向危亡,看到以前因贪取富贵而灭亡的人也不知儆戒。虽然他们的形体是庞然大物,他们的名称是人,但他们的见识却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啦! 

    多么尖锐的讽刺!多么深刻的剖析!一个人只要做了官,权力和欲望的确有可能使他变成一只贪得无厌的负版,负物不止,直至坠地而死。倘若心中能够怀有几分负版之忧,就有可能避免重复负版的悲剧。

    《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 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 ‘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 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这位公仪休是鲁国的国相,因为喜欢吃鱼,有人便给他送鱼,他断然拒绝。他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我才不接收鱼。现在我担任相,还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吃;如果我因为收鱼而被免职,谁再给我送鱼呢?”话说得很朴实,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成分,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收受礼物的危害。

    我以不贪为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这位子罕当时担任宋国的司城,主管建筑、制造等,位高权重,还是个肥缺。然而子罕的表现非常出色, 他对献玉者的答复也十分巧妙。他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 如果把你的玉给了我,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我们每人都拥有自己的宝物。”惧怕丧失不贪的优秀品质,同样也是一种负版之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忧虑,才能确保自己在官场上做到一尘不染。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僖宗中和年间,邛州发生阡能之乱。暴乱平定以后,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宣布不再追究阡能同党和亲属的罪过。可是几天以后,邛州刺史奏报说, 抓获阡能的叔父阡行全一家共35人, 请按谋逆罪株连亲属的法律予以制裁。陈敬瑄征询孔目官(掌管文书的官员)唐溪的意见,唐溪说:“公已有榜,令勿问,而刺史复捕之, 此必有故。今若杀之,岂惟使明公失大信,窃恐阡能之党纷纷复起矣。” 陈敬瑄听从唐溪的意见,马上释放阡行全一家,同时查明事情的真相。原来邛州刺史想买阡行全的良田, 阡行全不卖,刺史便怀恨报复。阡行全得知唐溪救了他一家人的性命, 就给唐溪送去铂金一百两表示感谢。唐溪坚辞不受,他说:“此乃太师仁明,何预吾事,汝乃怀祸相饷乎!” 蚀铂金是上等的黄金,唐溪却说, 你是带着祸殃来送给我。把送礼视为送祸,避之唯恐不及,这恐怕就是那些优秀的官员自觉抵制诱惑、铸造清廉品格的朴实动机和强劲动力。

    明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于谦是一位令人仰慕的杰出人物。他写的《石灰吟》真切地表达了他宏远的志向,是他一生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人都穆在《都公谭纂》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于少保尝为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其还京日,不持一物,人传其诗云: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绢帕、蘑菇和线香都是当地的土特产。从诗中不难想象,于谦要返回京都,一定会有人劝他, 你不愿意向权贵献礼,带回点土特产总是应该的吧?于是,于谦义正词严地告诉他们,绢帕、蘑菇和线香本来都是供百姓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用它们作为礼物,反而会带来祸殃,我两袖空空地前去朝拜天子,免得让百姓在背后戳我的脊梁。于谦的《入京》诗表达的同样是一种负版之忧。

    如果心中没有负版之忧,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清朝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和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 年),23 岁的和珅成为皇帝仪仗队的侍从。从此,他开始飞黄腾达, 一步步地走向权力的顶峰,他的负版生涯也同步开始了。

    《清史稿·和珅传》是这样记载的:“(和)珅柄政久,善伺高宗意,因以弄窃作威福,不附己者, 伺隙激上怒陷之;纳贿者则为周旋, 或故缓其事,以俟上怒之霁。”纵观和珅的一生,他的眼睛只盯着两个字——“财富”。为了敛财,他无所不用其极,积累财富的速度和数量都十分惊人。这些财富就像负版背上沉重的东西,远远超过了他的承受能力。

    终于在清仁宗嘉庆四年(公元1799 年),清仁宗颙琰下诏对和珅进行查处。《清史稿·和珅传》中列举了查抄和珅家产的部分清单: 楠木房屋僭侈逾制,仿照宁寿宫制度,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蓟州坟茔设享殿,置隧道, 居民称和陵;所藏珍珠手串二百馀, 多於大内数倍,大珠大於御用冠顶; 宝石顶非所应用,乃有数十,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胜於大内;藏银、衣服数逾千万,夹墙藏金二万六千馀两,私库藏金六千馀两,地窖埋银三百馀万两;通州、蓟州当铺、钱店赀本十馀万,与民争利;家奴刘全家产至二十馀万,并有大珍珠手串。这位富可敌国的巨贪,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苦心经营的这一切, 竟会在瞬间烟消云散。《清史稿·和珅传》说:“内外诸臣疏言和珅罪当以大逆论,上犹以和珅尝任首辅,不忍令肆市,赐自尽。” 

    无数事实证明,为官执政,必须怀有负版之忧,时刻警惕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不仅为官执政者本人,他们的亲属也应当怀有负版之忧。如果他们的亲属放射出的是正能量,就可以帮助为官执政者把握方向;如果其亲属“放射”的是负能量,就可能致使为官执政者迷失方向。

    以官物遗我 不能益吾

    陶侃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曾祖。他先后出兵平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也因此威震天下。陶侃能够建树如此卓著的功绩,和他的母亲湛氏的教育密不可分。据《晋书·列女传》记载, 陶侃在年轻时,做过寻阳县吏,负责监管鱼梁。他托人捎给湛氏一锅鲊。鲊就是腌制的鱼。湛氏却把鲊封好退回,又附了一封信,责备儿子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她批评儿子把官物送给她,这些东西不但不能给她带来益处,反而给她增添了忧虑。这样的母亲令人肃然起敬。陶侃家里比较贫穷,他虽然做了官,家里依然不富。有一次, 鄱阳孝廉范逵寄宿他家。当时天下大雪,无处弄草喂马。湛氏把自己铺的草褥子拿出来,剁碎了喂马; 又偷偷剪掉自己的头发,拿去换钱置办肴馔,招待客人。范逵得知这些情况后,感动地说:“非此母不生此子!”

    陶侃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为官非常清廉。有人馈赠他礼品, 他总要先问清礼品的来路。如果礼品是馈赠人自己的劳动所得,即使价值微薄他也喜欢,并且还要回赠这个人价值为礼品三倍以上的东西。如果礼品来路不正,或者属于民脂民膏,他则严加斥责,决不接受。

    张廷玉是清圣祖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次子,他才华横溢,政绩显著,历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太保等官职,是清朝极有影响的政治家。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当然离不开张英的教育和培养。安徽桐城至今还有“六尺巷” 遗迹,据说当年邻居吴氏想侵占张英家的宅边地,家人驰书北京,企图凭借张英的官威压一压吴氏的气焰。谁知张英回诗一首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如此大度的襟怀,对张廷玉的成长不能没有影响。张廷玉的母亲在张廷玉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据《清史稿• 列女传》记载,张英的妻子姚氏持家节俭,虽然张英做官以后,俸禄越来越丰厚,姚氏也没有改变节俭的习惯。她总是身穿一件青衫,几年也不换。有一次,亲戚让奴婢到张家问安,姚氏正在缝补旧衣服,奴婢不认识她,就问:“夫人安在?” 姚氏缓缓站起来应答她。奴婢听后十分惭愧。清圣祖玄烨曾经赞扬说: “张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独父训也。” 

    阮元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著名的学者,他校勘的《十三经注疏》至今也是儒家思想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他曾经出任浙江巡抚,政绩卓著。据清人小横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观• 清人轶事》中记载,有人曾专门拜访他的父亲阮承信,闲谈中, 拿出了两张纸,说:“契值千金, 为先生寿。”阮承信顿时“怫然, 白髯翕张,立而斥曰:‘吾生平耻苟得财,故贫耳。君奈何无故而为我寿,不恤千金?若曰有乞於吾之子,吾子受朝廷重恩,清廉犹不足报万一,而以此污之乎?君以礼来, 吾接君以礼;君以贿来,恐今不可出此门阈。’其人愕然叩头,谢罪而退。”阮承信慷慨陈词,对送礼者的痛斥,堪为天下为官者父母的楷模。

    苟为所染 祸且不测

    对于为官执政者来说,如果说来自高堂的影响主要是教育,那么来自枕边的影响主要是需求。《清史稿• 甘汝来传》记载了兵部尚书甘汝来的事迹。甘汝来为官以清廉著称。清高宗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 七月,甘汝来调任吏部尚书一年后, 他刚到官廨治事,突然疾病发作, 不幸辞世。大学士讷亲负责吏部, 他亲自把甘汝来的遗体送回甘汝来的宅第。到了宅第门外,讷亲先进去, 他看见一位衣着简朴的老太婆坐在庭院里缝补衣服,就说:“传语夫人, 尚书暴薨於廨矣!”老太婆惊愕地盯着他,问:“汝谁也?”讷亲便把自己的身份告诉她。老太婆听罢, 眼泪止不住滚落下来。讷亲这才意识到,老太婆就是甘汝来的妻子。他关切地问甘夫人,家中是否还有余资,甘夫人返身回屋,拿出一个小口袋,里面只有一点剩余的俸金。讷亲见状,感动得掉下了眼泪。这位甘夫人没有贪欲之心,只有负版之忧,这恐怕也是甘汝来能够为官清廉的重要动力。

    《清史稿·陈鸿传》也记载了一位贤惠的妻子。清宣宗道光二年(公元1822 年),给事中陈鸿奉命稽查银库。妻子对他说:“今而后可送妾辈归矣!”陈鸿大吃一惊, 忙问妻子原因,妻子说:“银库, 美差也,苟为所染,昵君者麕至。祸且不测,妾不忍见君菜市也。” 原来妻子担心自己在身边,丈夫可能为了妻子而贪赃枉法。陈鸿听罢,便对妻子指天誓日,绝不接受贿赂。就在这时,他发现庭院中已经摆放了几盆别人送来的鲜花,就连忙让人退回去。匆忙中,仆人把一盆鲜花碰掉在地,摔得粉碎,露出土中所藏的银两。陈鸿非常敬佩妻子的远见卓识,也深深感谢妻子的提醒和告诫。他上任以后,有些库吏百般勾引,劝他放松管理,以便共同贪污,他都不为所动。以前御史赵佩湘管理属下非常严格,后来他莫名其妙地暴卒。有人怀疑他的死因是中毒。陈鸿在银库中,索性滴水不饮。在妻子的监督下,陈鸿终于一身清白地完成了使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上林林总总的现象肯定要折射进家庭内部,我们绝不能低估家庭成员对为官执政者的影响。如果耳边每天听到的都是贤愚混淆、是非颠倒的秽言污语,即使本质不错的官员,也会在耳濡目染中产生质的变化。因此,要求为官执政者和亲属一起怀有负版之忧,并不过分。一个人在官场上,只要有了负版之忧,他就不会变成负版。反之,没有负版之忧, 必有负版坠死之结局。

    1963年,毛泽东主席在杂言诗《八连颂》中写下的“拒腐蚀,永不沾” 曾传颂一时,影响很大,成为许多人为官执政的座右铭。近几年来, 许多为官执政者淡忘了这两句诗。希望他们能够读一读柳宗元的《负版传》,重温毛泽东主席的这两句诗, 使人民公仆的形象在中华大地上树立起来。这是人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