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基层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基层
  • 公仆路上正步走

    记首批“大学生村官”孙承英

    更新时间:2014-12-12 浏览次数:317 信息来源:孙同兵

    高大的身材,黝黑的面容,浓郁的乡音,朴素的语言,很难与一个大学毕业生挂钩;执着的信念, 不懈的追求,群众的赞誉,却与他形影相随。扎根农村,心系群众, 埋头苦干,无怨无悔,他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挚爱的乡土。十多年来, 从当村官到担任副乡长,处处留下好口碑,多次获得上级组织表彰和嘉奖。他就是全国首批“大学生村官” 孙承英。

    “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 

    孙承英,1969 年出生在江苏省东海县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家庭。童年时,他就喜欢农村,觉得农村的水是那么清、天是那么蓝,连泥土都是芳香的。绿油油的庄稼,金灿灿的原野,他热爱这迷人的风景。

    孙承英的爷爷和爸爸都曾做过村干部,后来爸爸调到乡镇工作, 担任乡长、书记。逢年过节时,爸爸、妈妈总是把他们弟兄几个送回农村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过。当时他不理解,爸爸对他说:“我要和你妈到乡敬老院和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包饺子过节。逢年过节,这些人更需要温暖。”爷爷对他说:“你爸爸做得对。” 

    他读小学时,有一次回家看到爸爸身上、脸上全是泥,就问爸爸怎么回事,爸爸说在水利工地和群众一起推车子。他说你当书记还自己干呀?爸爸说:“干部就得带头干,就得给群众作出个样子。”爸爸总是每天戴着草帽、骑着自行车, 奔忙在各村子,老百姓有什么事都喜欢和他说。每天一大早,群众经常会到他家反映一些事情。后来组织上安排他爸爸到县城工作,在干部群众告别会上,好多人都哭了。搬家那天早上,很多群众送了他很远很远。

    在这样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孙承英对农民也有很深的感情,农民心里都有一杆称,干部为他们做了一点好事,他们都会无比感激。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很早就树立了这样的理想:一定要像老一辈那样, 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

    孙承英在大学假期回老家时发现,这些年家乡的变化不大,一些人出去打工却找不到工作,回来连路费都没有;一些人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被打伤住院, 甚至还有人被判刑坐牢;有的人家至今还没脱贫,他想老百姓多么需要有人为他们干点什么啊! 

    大学毕业后,孙承英被分配在县机关,这算是很舒适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但当他看到东海县委公选大学生村干部的通知,就再也坐不住了,赶忙跑到县人事局报了名。经过笔试、面试、考查、体检等多个程序,面对四百多人的激烈竞争,他终于考上了全国第一批公选大学生村官。

    2002 年初春的一个上午,在东海县委党校举行了一个简朴而庄严的欢送仪式,他戴着大红花,背着被包,装着干一番事业的理想和信念出发了。

    “我把村民当成自家人” 

    根据组织的安排,孙承英被分配到东海县平明镇马汪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开始了他的村官生活, 他既感到兴奋,又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到了镇里,镇党委书记说,在县里培训好几天,你先休息两天, 我们再送你到村里去。他哪里坐得住,没要镇里同志带路,自己就摸到村里去了。

    孙承英所任职的马汪村是一个大村,有近5000 人,104 名党员, 10000 亩耕地,16 个村民小组。到村后,他经常找村干部座谈,深入了解村里的情况,让村支书带去拜访各位离任的老支书、老村长,和他们建立感情,请他们介绍经验, 寻求他们的支持。

    他又让村干部带领,到一些困难户家走访,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 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一些因病致贫的农民,他到县城药店买来药送到他们手中;他把一些因贫失学的儿童送回校园,请学校减免费用,又为他们送去学习用品;给一些病重的五保户老人送去营养品; 找县有关部门,帮助早年被下放的老支书落实待遇,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热心帮助困难户的事情在村里一传十、十传百,村民们把“孙书记”当成贴心人了,有什么情况都愿意向他反映,请他帮忙拿主意、想办法。孙承英的妻子说, 孙承英自从做村官起,前三年的工资都没给过家里,基本上都帮助困难群众了。

    “小富即安我不安”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孙承英对村里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他又和其他村干部交流,征求他们的意见,共同对村里的工作进行规划。

    马汪村人均耕地2 亩多,土地肥沃,又有良好的灌溉条件,发不了财也饿不着,小富即安的意识在村民的脑海根深蒂固。也曾有一些村民跑出去打工,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活干,在城里晃悠一圈后又回来了。农闲时常常“四个人打牌八个人看”,围着草堆晒太阳, 天南地北侃大山,青壮年劳力因找不到赚钱门路,闲而生乱,村里不是赌博成风,就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闹纠纷甚至打斗。

    要改变现状,必须从改变农民的观念开始,他到县广播电视局请求支持,以每户50 元的价格为全村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让他们熟悉外面的世界,看到存在的差距,通过了解经济信息和上级政策,学到实用的致富本领。他煞费心思地四处收集有关农民创业致富的影片, 放给村民观看。农民通过观看电影有了压力 ,为了巩固“战果”,他又一家家走访,做思想工作,给他们算经济账,积极帮村民出主意, 跑资金,竭尽所能提供帮助。

    一位谷姓村民在他的支持鼓励下,搞了蔬菜大棚,并喜获成功。老谷高兴地说:现在搞反季节种植, 每天都可以见钱了。村民老黄说想搞肉牛养殖,就是手里没钱, 那些日子孙承英整天在有关部门之间奔跑,为该村民争取到了贷款。现在老黄每年养牛净赚四千多,家里日子好过多了。除了鼓励和帮助村民开展多种经营,他利用大学同学等各方面的关系,组织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 与发达地区的一些业主建立联系。为了争取就业岗位,他主动上门和这些业主“套近乎”,用真诚感动他们,和他们交朋友。在他的努力下,2 年时间里,共组织400 余位村民外出务工,不但提高了村民收入,而且由于“家家上项目、人人有事干”,村里早些年积聚的一些陋习和纠纷也渐渐匿迹了。

    刚到村里几个月时,一场狂风大雨,把灌浆期的麦子吹倒,当年产量受到很大影响。后来他引进抗倒伏又高产的新品种,深受农民欢迎。原来群众栽树都是当地的老品种,多年不成材,被人称为“老头树”, 后来他从县苗圃场引进早发芽、晚落叶的“土耳其杨”,由于光合作用时间长,生长迅速,成材期比原来的品种缩短三年多。老百姓高兴地说:“哪棵树最粗,就是他引进的。” 孙承英进村2 年,农林牧副渔商各业齐发展的局面已在全村初现雏形。

    “做好工作心里才踏实”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他时刻想到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和百姓的希望。当庄稼需要灌溉时,因村里经济紧张一时拿不出钱,他就和水务部门负责人反复协商:无论如何不能影响老百姓的收成,先把水灌上,然后设法筹集资金还灌溉费用。收获的季节或逢年过节,他都要带领村干部把田间道路和村庄道路铺一遍,为的是让群众方便运输,让百姓及在外的游子回家能走上好路。地里的庄稼成熟了,群众为没有收割机而发愁,他就多方联系,把机械带到田间地头。遇到机械不能收割的田块,他就带领帮工队手工收割,把粮食送到农户家里。灌溉时,他骑车到农田,看是否灌上水。遇到河堤决口,他及时组织人员和物资,第一个冲到前头扛沙包。有的田块排灌不畅,他就组织水利人员,对年久失修的工程进行规划维修,建好排涝设施,使常年积水的低洼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他总是说:“组织把我派到这地方,我就要对这方百姓负责。” 

    马汪村靠近镇区,是个大村, 也是个复杂村,村集体负债60 多万元,矛盾多,遗留问题多,干部有畏难情绪,6 年内换了5 个村支书。在老支书刚辞职、年轻支书刚上任的情况下,他紧密团结村两委班子, 统一思想,充分利用本村的优势, 理清工作思路。利用地多水多的优势,发展畜禽养殖、淡水鱼类养殖和植树造林,搞好资产发包;利用应收账款较多的优势,全力进行债权清收,先从村干部、党员家清收,做出表率;利用闲置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搞外出务工,增加群众收入;利用靠近镇区的地理优势, 发展蔬菜种植和第三产业。通过各种措施,增加集体积累,增加农民收入。

    他逐个找村干部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有些工作能力强的干部由于遇到一些挫折不想干了,他就说服人家多为全村群众着想,不能只考虑个人利益,动员他们继续安心工作;对有病的村干部,他登门慰问,不断增强班子成员的凝聚力。对一些党员群众反映很好的同志,他积极向组织和村民推荐,把他们充实进村两委班子。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务公开、对财务公开,困难户救济、资产发包等敏感问题张榜公布,不搞优亲厚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他以身示范,带领村干部不用公款吃喝、不到群众家大吃大喝, 自觉改掉不良习气,注意村干部形象。两年来,村两委在群众中的满意度很高,圆满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他离开马汪村以后,这个村的干部仍能继续保持干劲,各项工作都走在全镇前列。

    “我想做个被点赞的公务员” 

    如今已提拔为副乡长的孙承英, 在谈到如何做好农村工作时,有许多感悟。他的工作笔记,早就记下了他做村官时的心灵轨迹。

    首先,必须热爱农村工作。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份工作,或者是为了以后的前程来“镀镀金”,那绝对是干不成事业的。既然选择当一名村官,就必须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做事,否则就不能得到农民群众的尊重和支持。 

    其次,要甘于吃苦。相对于机关单位和城市生活,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吃住条件差,作息时间不固定,工作上还可能遇到一些难题。必须有心理准备,要经得住考验。

    第三,要摆正心态,甘当小学生。大理论在农村并不一定管用, 要虚心向村干部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也许很“土”,但往往很管用, 要吸收他们的好办法为己所用。农村工作很复杂,考虑问题要冷静、全面,要深入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 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不要放不下大学生的架子,要和农民打成一片, 和他们真心实意交朋友。如果整天西装革履、皮鞋锃亮,满口学生腔, 群众就会觉得不像咱庄户人,就会有距离感。

    第四,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专长, 学以致用。不能让农民感觉到你只是个花瓶,要利用掌握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资源,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五,要有一颗爱民之心,把农民当成自家人。只有为群众实实在在办事,群众才能认可我们。只有时时想着群众,处处关心群众, 群众才能信任我们, 这样我们说话才有份量。

    第六,关键时刻一定要冲锋在前。怎样为党旗增辉、为百姓造福? 就要经常起五更、睡半夜,要不怕风吹、日晒、雨淋,不怕跑断腿、磨破嘴,关键时刻要敢于冲锋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