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制造2025”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一战略是中国工程院2014年初在《关于制定“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建议》中提出的。制造强国第一步的战略目标是:争取经过10年的努力,在2025年使我国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
【三省吾身】
中国制造业三大突出问题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已取得共识: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仍面临诸多矛盾,较为突出的有三大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强。我国的创新能力指数及全球竞争力指数在世界上仅处在25~30名之间的位置,2010年我国的创新竞争力排名在全世界的第15位。近年我国的研发投入大幅增加,2013年已占GDP的2.0%。但是,多数工业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与GDP的比均大于2.5%。根据2011年统计,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1.5%,而工业发达国家都大于35%。
二是核心技术薄弱、共性技术缺位。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的全部发动机均靠进口。正在研制的重型燃气轮机的关键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如高温合金定向及单晶工作叶片仍依赖进口。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数控机床研发的投入,但是80%的高端数控机床至今仍依赖进口。2013年,我国已是机器人消费大国,位居世界第一位,但80%的机器人依赖进口。
三是资源浪费、污染严重。2010年,我国的GDP约占全世界的7.5%,但却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9.6%。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约占我国GDP的32.6%,但是能源消费却占全国能耗的58.0%。2010年,我国钢铁、建材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空气和水质污染严重。
【他山之石】
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我国面临着工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严峻挑战。
美国政府正式启动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提出了“在哪里发明、在哪里制造”的口号,要重新夺回制造业的世界市场。为了解决高校基础研究和企业成果转化之间的矛盾(称之为“死亡谷”),美国政府专门建立了由一批“制造创新研究院”组成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德国结合自己的国情,提出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计划,以确保德国的世界制造强国地位。英国发布了《未来的制造》报告,同时设立了先进制造、成形技术等7个“高价值制造推进研发中心”,加快促进成果转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数字化制造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大数据、云计算、增材制造、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智慧制造等新兴及前沿技术迅猛发展。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攻坚克难】
建设制造强国五点建议
一要加强基础建设。大家要凝聚共识,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的研究,这是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的前提。政府要主导产学研用联合,组成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共性基础研发平台。
二要推进智能转型。积极推进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已经具备数字化制造基础的航空工业和汽车工业,要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建立智能制造示范平台。数字化制造基础条件差的企业,则要制定智能制造路线图,逐步推进。
三要推行绿色制造。钢铁、化工等流程行业要全面推行生态化、绿色化流程制造工艺,要集成产品生产、能源转换、废弃物再利用等多种功能。装备制造等离散型产业则要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再回收的原则,从源头(材料与能源)抓起,推广精密化、轻量化、绿色化等先进制造技术。
四要完善创新体制。政府要在基础研究与成果产业化之间架构桥梁,建立为全行业服务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或国家制造创新研发中心。建立名副其实、确有实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应是独立的、非营利的,能为大中小企业服务,并兼有工程人员培训的功能。
五要人才培养为本。创新人才培养不仅需要领军型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高超的技工队伍。近年来,高等工科院校的培养计划有轻视实践的倾向,实践环节有所削弱。教师队伍的评价体系则片面重视论文发表,忽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关方面应予以重视,积极改进。
【只争朝夕】
启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和《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决定自2015年启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具有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以网络互联为支撑等特征,可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实施方案》明确了专项行动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明确要坚持立足国情、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方针,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切入点,持续推进试点示范。通过试点示范,关键智能部件、装备和系统自主化能力大幅提升,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服务等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初步建立,智能制造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初步成形。试点示范项目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4%。
《实施方案》部署了2015年的具体工作。将聚焦制造关键环节,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选择试点示范项目,分类开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六方面试点示范。为推进专项行动的实施,近期将编制并发布《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要素条件》,以此为依据遴选3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同时,部署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开展智能制造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组织开展智能制造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以及智能制造重大工程论证,组织召开201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
(赵宇恒)
新闻链接
“中国制造2025”十年规划有望上半年出台,具体路线图和时间表也将明晰。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大概需要三个十年的时间,“中国制造2025”就是三步走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路线图和时间表。“中国制造2025”实质上就是中国版的“工业4.0”,制高点在于工业互联网,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