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龙教授是谁?西南政法大学“首届西政名师”,“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央视《法律讲堂》主讲专家,教授龙大轩是也。
去年春节期间,由西南政法大学“中华法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与中央电视台12频道合作,首次尝试以全新方式系统地传播中华法文化,制作了七期《“中华法文化”春节特别节目》,每集长达54分钟。节目在春节期间初一至初七播出。龙教授甄选了“孝道”、“礼让”、“清官”、“夫妻情义”等四个主题向广大观众开讲。龙教授以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旁征博引、援古喻今、绘声绘色、活泼风趣,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大量历史故事和现实案例向观众展示了“中华法文化”的瑰宝,也让高深的中华法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节目播出后,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2015年新春,龙教授将以独特的视角,继续在央视12频道《法律讲堂》开讲中华法文化精华,并将于大年初一到初八陆续播出。应本刊编辑部约访,龙教授同意本刊连续刊发他的讲稿。我们在这里原汁原味地刊登他的讲稿,以飨广大读者。
龙大轩教授是重庆市梁平县人。1994年至今在西南政法大学工作。2005年破格晋升为法学教授,2008年担任博士生导师。2011年以来,被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法律讲堂》聘为主讲专家。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
在这新春佳节之际,大家是不是这样过的呢? 你提着年货到亲友家去串门,亲朋好友也会拿着礼物到你家来拜年。放在平时,你给别人帮了忙, 别人是不是得请你撮一顿?别人请你吃了N 回饭了,你是不是也得回请别人一顿呢?这叫什么? 说通俗点,叫人情往来;说深一点,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仁”的文化现象。所以今天我们来讲仁爱文化。
说到文化,首先要讲一下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有164 种定义。绝大多数是从名词的角度来解释文化的。我认为,文化更重要的含义是动词,叫做“文而化之”,就是用文来化人。如果光有文而不用这种文去教化人;或者虽用文去教化人,但被教的人没有消化,没有变化,他也不能叫文化。比如我们平常人管柴禾就叫柴禾,有个秀才读了书,知道书上管柴禾叫“薪”,于是就不说人话了。一次他要买柴禾, 对担柴的人喊到:“荷薪者过来。”卖柴禾的人听不懂,但听得懂“过来”一词,就担柴过来了。秀才说:“其价几何?”农民又听不懂,估计“几何”就是讲价的意思,就报了个价。秀才又说: “此薪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明赵南星《笑赞》)农民一句也没听懂,担着柴禾就走了,这就是文而不化,等于没文化。仁爱文化就是要用仁爱的思想去教化天下人,同时天下人也为之发生变化,形成了讲仁爱的社会风气, 他就是一种文化。
那么仁爱思想有什么价值内涵呢?
仁爱文化的内涵
仁爱是我们说顺口了的词汇,现在的词汇常常由两个字组成,换在过去,一个“仁”就是一个词, 已包含了爱。要说清仁爱文化的内涵,其实只需说明仁的文化内涵就行了。
说起仁,朋友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不是就是爱人、慈祥等含义。这种理解没错,但太狭窄。在儒家经典《论语》中,仁字总共出现了109 次,每次的含义都不大一样。我认为,仁的核心思想就是四个字:将心比心。
东汉学者许慎在中国最早的字典之一的《说文·人部》中解释说:“仁,亲也,从人二。” 左边一个单人旁,右边一个二,就是两个人该如何相处?要做到“亲”。那么两个人之间如何才能做到亲呢?你用什么样的心来对我,我就用什么样的心来对你。按照孔子的说法,叫做“推己及人”,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将心比心。所以,我们一开始讲到的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其实就是仁的一种表现。
那么将心比心比的又是什么心呢?我总结主要有两种心。
不忍人之心
孔夫子所说的“己之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情愿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孟子进一步将其发展为“不忍人之心”,自己都觉得心有不忍的事,就不能去做。比如说我是个生产制造商, 明知道奶粉里面加三聚氰胺,可能会导致婴幼儿死亡,想起来心有不忍,就不要往里面掺三聚氢氨了;比如我是个菜农,明知道向蔬菜施放农药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想起来心有不忍,就不要往里施放超标农药了。每个人都有追求金钱财富、权势荣誉的欲望,这很正常。但我们在追求各种利益时,一定要坚持一道底线,那就是用“不忍人之心”去对待别人,做到不整人、不害人。这是“仁”的最低标准。
讲一个故事来加以说明。一位父亲要去集市上卖母猪肉。儿子说,这不是害人吗?母猪肉皮糙肉厚,自己都不愿吃,怎么能卖给别人呢?父亲不听劝,坚持要去,告诫他说:“到了市场, 千万别说我家卖的是母猪肉哟!”一顾客来到摊前,将肉翻来覆去地看。小孩见状,赶紧说:“我们家卖的可不是母猪肉哟!”顾客一听,转身就走了。父亲一看生意没做成,气得揍了儿子一顿。
后来又来了一位顾客,同样将肉翻来覆去地看,同时嘴里念叨说:“你家卖的是不是母猪肉哟?”小孩听了这句话,立马对父亲说:“老爸,这下可不是我说的哟!”顾客闻言,自然也转身离开。
这个故事说明,小孩还有一颗不忍人之心,那真是“人之初性本善”呐!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有的人反而越老越不像话了,不惜以次充好,不惜整人害人,心中那颗不忍人之心被各种欲望蒙蔽了,这就叫麻木不仁。
慈爱之心
孔子说:“仁者爱人。”一个仁者用慈爱之心去对待别人,不是只关爱自己亲近的人,还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这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
可能大家都知道“杏林”一词是中医学界的代称,但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跟仁爱文化又有什么关系呢?或许有些人就不太熟悉了。
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福建出了一位神医名叫董奉,医术非常高明。传说一位少年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已是四十出头。五十年后,此人回乡探亲,看见许多当年的邻居朋友,都已经老的老,死的死,唯有董奉的颜貌一如往日,没有一点变化,心中很奇怪,就问董奉:“当初我看到先生是中年人,而今我已满头白发,您却仍然健壮如中年,先生是否得道?”董奉回答: “偶然耳。”
为了治病救人,董奉四处悬壶济世,后来走到安徽凤阳,他看到当地人民由于三国争战而贫病交加,十分同情,便在安徽凤凰山之南六十里的一个贫瘠的小山坡上居住下来,并定下一道奇特的规矩:看病不收费用,但重病者痊愈后,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种植杏树五株;病轻者,种一株。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远近患者纷纷前来求治,数年之间就种植了万余株杏树,成为一遍杏林。杏子成熟时,董奉写了一张告示,规定:来买杏的人,不必通报,只要留下一斗谷子,就自行摘一斗杏去。
清代征士放《杏林诗》云:“吾亦知医术,平生慕董君。药非同市价,杏以代耕耘。”董奉用杏子换那么多谷子来干啥?用来救济贫民。据说,每年有二、三万贫病交加的人,受到他的救济。后来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界,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医生用慈爱之心去对待天下的病人,老师用慈爱之心去对待天下的学生,官员用这样的心去对待民众,商家用这样的心去对待顾客,如此种种,做到仁者爱人。这是“仁”的最高标准。
推行仁爱的方法
总的来说,仁爱思想所提倡的将心比心,就是用不忍人之心和慈爱之心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那么,大家肯定会问:是自己先用这种心去对待别人呢?还是先强求别人用这种心来对待自己?《论语》中有个词汇,叫做“仁之方”,就是推行仁爱思想的方法。那么这是一套什么方法呢?为了让大家印象深刻,先讲个故事。
有一个县官,发誓要用整部《论语》来治他管辖的县。因为宋朝宰相赵普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就能够名满天下,走红政坛,这位县太爷还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天早上,差役抓了个偷钟的贼,县官下令说:“饶恕他吧,把他放了。”下级不明白为啥。县官说:“《论语》说了:‘夫子之盗钟,恕而已’。有人偷了别人的钟,应该宽恕他。”原来是怎么回事呢?《论语》中是这样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孔夫子的处事之道就俩字:忠和恕。忠就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恕就是要原谅别人的过错。看来这个县官是个白字先生,不但读了错别字,把道德的“道”读成了盗窃的“盗”,把忠诚的“忠”读成了敲钟的“钟”;还把句子给断错了,真是糊涂官办糊涂案。
借助这个故事,我们就会记住传统儒家学说中有一种“忠恕之道”,正是推行仁爱的有效方法。
首先是从我做起。
“忠”字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指中人之心,就是要用正常人的心态去对待别人。那么什么是正常人的心态呢?
按照孟子的说法,一个正常的人,生下来就有四种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看见别人受苦受难,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情心,这就是“恻隐之心”,是“仁”的源头;一个人干了坏事、丑事,自己会感到羞辱、可恶,这就是羞恶之心,是“义”的源头;见了老人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懂得谦让,这就是辞让之心,是“礼”的源头;在是非之间有正确认识,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是非之心,是“智”的源头。具体到恻隐之心,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这种善端。只要大家扪心自问,一定会发现,不管是你还是我,都有这种善端。
比如一个孩子掉进水里了,我想没有哪个人心里会这么想:“掉的好,反正又不是我家的孩子。”谁要是这么想,估计他就不是人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任何一个正常人见到这样的场面,心里肯定会萌生出救人的冲动,只是我不会游泳,不能将救人的冲动转化成行动罢了,但这样的念头是有的。这是什么?这就是一种善的源头,就是“仁”。
正因为人人都有这种善端,所以推行仁爱思想,首先要从我做起,而不能先去苛求别人。正如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要做到仁,必须率先由自己先做起,怎么能先要求别人呢?如果一开始就强求别人对自己怎样怎样,事实上也办不到,只有从自己做起才可能。
正因为人有着共同的人性,只要大家能坚持从我做起,就必然能引领更多的人这样做。就像流行歌曲唱的那样:“我踏着不变的步伐,是为了配合你到来。在你不注意的时候,请跟我来。”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就会形成讲仁爱的社会风气。
其次是宽以待人。
当自己以仁爱之心待人时,别人却不能以仁爱之心对待自己,该怎么办呢?就要用个“恕”字。“恕”字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指如他人之心。别人是不是注意这样做的?是不是偶尔这样做的?或者是出于迫不得已呢?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清代才子郑板桥为官清廉,免官之后靠卖画为生,过着清贫的日子。一天晚上,有小偷进他家偷东西。他发现这个小偷竟是个未成年人,穿得破破烂烂,脸色苍白,明显缺乏营养,一看就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迫不得已才这样做,于是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既不愿报官抓了这孩子,又不愿白白被偷。于是他躺在床头朗诵起诗来: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入我门。
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小偷一听,知道被主人看见了,而且在提醒自己,说他家没钱,便打消了偷盗的念头。刚转身想出门,听到主人又在朗诵说:
出门休惊黄尾犬,哦,他在提醒门口有狗,别被狗咬了,或惊动了官府,到时就走不脱了,看来这主人是一片好心啊。想到这儿,他准备翻院墙逃跑。那墙上有一盆兰花,是郑板桥心爱之物,经常出现在他画中。郑板桥怕小偷碰翻兰花,又朗诵一句: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避开兰花,顺利跳出围墙,又听见主人在家里高声朗诵: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亮赶豪门。到这时,小偷被彻底感动了,向着院内深深拜了一拜,发誓再不做小偷了。当然郑板桥最后这句“趁着月亮赶豪门”,鼓励小偷去有钱人家偷东西,恐怕是一种仇富心理哟!不值得提倡。
“恕”字在于宽以待人,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他人,让人走向正道。但是在生活中,大家肯定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你对他再好,他也不会感动。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还是继续以仁爱之心对待他吗?
再次是“直道而行”。
我对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讲仁爱,你却把我当傻子对待,以为把我卖了我还得帮你数钱。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就要“直道而行”。“你不仁,休怪我不义”,你以奸诈害人之心待我,我也不能再跟你客气,再客气,不是迂腐就是真傻了。古人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能公开表达自己的好恶。因为仁者已经做得问心无愧,所以敢爱敢恨。喜欢谁,讨厌谁,都能明说,从不遮遮掩掩。
汉武帝手下有三个人,窦婴、灌夫和田蚡。窦婴任丞相,田蚡就巴结他,遇到喝酒的时候,就像儿子服侍老子一样照顾窦婴,窦婴也少不了关照他。后来窦婴下台了,田蚡做了丞相,对窦婴就不待见了,这样的情形在现在的官场也经常能见到。
有一次,田蚡碰到灌夫说:“俺正想去拜访你和老丞相哩!”因为他清楚灌夫和窦婴关系特别好,简直就是穿一条裤子。灌夫说:“好哇,那就明天一大早去老丞相家。”然后把消息告诉了窦婴。窦婴心想田蚡这小子不忘旧情,很感动,晚上就和老伴准备酒菜,一直忙到天亮。到第二天早上,还派人在门口迎接客人。灌夫一大早就来了,结果左等田蚡没来,右等田蚡也没来,直到中午,还是没有影子。灌夫就不高兴了,直接来到田蚡家,见田蚡还在睡觉,拉着他就走。一路上田蚡又磨磨蹭蹭,灌夫更加生气。等到喝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灌夫就故意去拉田蚡跳舞。田蚡不起来,灌夫趁机将他大骂一通:“你现在当了丞相,就不认老领导啦!典型的小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的举动,正体现了“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风范。这就是直道而行。
对一个永远不懂得将心比心的人,你只能用这样的方法去对待他。我以前单位有个同事,平时别人给他递烟,他总是来者不拒。轮到他自己想抽烟时,他绝对是自个儿抠抠索索拿一根出来自己抽,绝不会给别人递烟,久而久之,单位上的人都知道他这一习性,很少有人跟他打交道。抽烟事小,但可以以小见大。如果一个人在大事上也不懂将心比心,在社会上就会被孤立。用重庆的方言说,那就是“点头三千,握手八百,知心的朋友,一个都没得。”所以,用直道而行的方法去推行仁爱思想,那些永远不懂得将心比心的人就会越来越没有市场。
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看到仁爱思想的核心在于将心比心,推行仁爱的方法是忠恕之道。
仁爱思想在传统社会又有哪些表现呢?为什么说他是一种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