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县长”高德荣的“六宗最”
被人亲切地称作“老县长”的独龙族干部高德荣,是个有传奇色彩的人。记者大致整理了他比较明显的“六宗最”: 最珍爱:独龙江的山山水水;最简朴:两件衣服不愿弃; 最不讲究:睡人家沙发; 最温情:一串项链; 最有用:出行带着“N件宝”; 最“浪费”:用坏28台收音机。
高德荣,男,独龙族,1954年3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怒江州委独龙江帮扶领导小组副组长。
为了让独龙族人民早日脱贫,他毅然回到独龙江畔。他根据独龙江自然气候特点,亲自带领群众在密林深处套种草果、花椒、重楼等,发展中蜂养殖。如今,独龙江畔草果飘香,“蜜”香四溢;一幢幢别墅式的农家小楼拔地而起,平整的柏油路通向各村各寨;独龙族人和城里人一样享受上网、通话、看上了数字电视。
次仁罗布:“生命禁区”拼七年
医学上认为,海拔4000米以上为严重损害健康的高海拔区,海拔5000米为“障碍临界高度”,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生命禁区”。
一位个头不高的藏族汉子,却自愿放弃县城工作机会,登上世界海拔最高乡——平均海拔5573米的西藏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为让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在“生命禁区”,次仁罗布从副乡长到乡党委书记,一干就是七年。“跟老百姓在一起,这才是我擅长的事。”次仁罗布憨笑着,黝黑的面庞洋溢着满足。
何丽娟:情系绿水青山
如果我们心里没有群众,群众的心里会有我们吗?我们当干部的只有心里有群众,脚下才会有力量。”这是密云县古北口镇党委书记何丽娟经常对党员干部说的一句话。古北口地处“京师锁钥”,著名的古北口长城就在此处,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何丽娟提出了“文化立镇、旅游强镇、生态富民”的发展思路和建设“国际文化旅游特色镇”的奋斗目标,带领古北口镇老百姓走上了发展富民的新道路。在她的带领下,如今的司马台村绿水环绕,青山相靠;抬头即是长城,放眼都是“别墅”。
“在基层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就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 密云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颖说,“干得好不好,就是看跟群众有没有真感情,是不是真地为大伙着想。”丽娟同志做到了。
廷·巴特尔:新时期草原英雄
“我不希望说自己能挣多少钱,就希望草原世世代代是绿色的,祖祖辈辈能生存。”52岁的廷·巴特尔说。他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茹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新中国开国少将廷懋之子。
廷·巴特尔被当地牧民视为英雄。他下乡来到萨茹拉图亚草原后,一干就是30多年。他为改变牧区的落后面貌,为当地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为建设草原和保护生态环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他给嘎查干部立下几条牢不可破的规矩:不以任何理由公款吃喝、请客送礼;不动用集体畜群;不出钱为干部购买交通工具;不支付油费。多年来,嘎查账目中没有一笔招待费。
村支书王家元:石头缝里掘金银
“有女不嫁猫咡湾,那里只有乱石山,土地贫瘠路难走,一天只吃一两餐。”这个顺口溜,说的是四川省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因为石漠化严重,条件恶劣,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
村支书王家元抓班子带队伍,敢闯敢干。十时间,他带领村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户户通便民路、家家用沼气、人人饮用自来水”,新建了一个600平方米的农民体育文化广场,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他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成立李子、花卉苗木和良繁茶叶3个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协会+农户”和“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产业化经营,依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家旅游业,使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而今走进春风村,小洋楼矗立林间,水泥路穿山越谷。山上花木斗艳,山下茶树飘香。
余留芬:敢叫乌蒙换新颜
这个平均海拔1600多米的乌蒙山区的贵州盘县淤泥乡岩博村,曾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自来水,村民居住的大多是土瓦房、茅草房,曾有人用顺口溜这样形容:“岩博这个鬼地方,到处都是猪屎塘,只有小飞哥(煤老板)家一间小平房。”而今,村党委书记的余留芬用智慧和汗水,把一个拥有315户村民的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示范村和先进村,在当地村民和干部眼中,她是一个有威信的“贴心人”、“女能人”、“女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