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史春秋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春秋
  • 进京“赶考”前的告诫

    更新时间:2015-01-08 浏览次数:308 信息来源:王明波

    历史记录下这样一个细节:1949年3月23日,全国解放在即,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行前,他不无幽默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回应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严肃起来,说了句掷地有声的话:“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于是,西柏坡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最后一座农村指挥部,自然就成了共产党“赶考”之路的历史起点。作为“赶考”的领路人,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战略家的深邃眼光,做了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当年的3月5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提醒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此,“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做完报告,毛泽东意犹未尽,3月13日,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总结时,他进一步告诫说:力戒骄傲对领导者是一个原则问题。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没有谁比毛泽东更懂得,“治国必先治吏”的道理,从提醒全党,进而到告诫干部,正说明了这一点。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充其量不过是个人修养问题,但毛泽东却把它上升到原则的高度,这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党的历史的深切反思,也源于他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深远思考。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向毛泽东提出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问题。熟读二十四史的毛泽东当然知道“政怠宦成”、 “人亡政息”、“求荣取辱”的历史教训。夺取政权——骄傲自满——腐化堕落——丧失政权,这是一个历史的怪圈。毛泽东读史,很在意这些王朝的政权更替,对于农民起义的兴衰成败,毛泽东尤其关注。1944年3月,农历甲申年,历史学家郭沫若发表了史论著作《甲申三百年祭》。往前推300年的164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占北京,推翻了腐朽的大明王朝,结果自己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狂妄自大,生活腐化,脱离群众,导致失败。文章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大兴趣,随即指示共产党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全文转载,并把它列为整风学习的重要文献。11月21日,毛泽东致信郭沫若,告诉他:“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并且建议郭沫若,“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大抵犯了和李自成相同的骄傲自满的错误,最终功败垂成。这些前功尽弃、丧失政权的教训足以令人惊醒。毛泽东绝非就史论史,他的本意是以史为鉴,告诫领导干部,力戒骄傲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要途径。

    如果说对历史的借鉴是通过史书典籍获得的,那中国共产党由于骄傲自满带来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则有着切身的感受。1944年4月,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的讲演中,就此做了一番总结:“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七年上半年。那时北伐军到了武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忘记了国民党将要袭击我们。结果犯了陈独秀路线的错误,使这次革命归于失败。第二次是在一九三○年。红军利用蒋冯阎大战的条件,打了一些胜仗,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李立三路线的错误,也使革命力量遭到一些损失。第三次是在一九三一年。红军打破了第三次‘围剿’,接着全国人民在日本进攻面前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更严重的路线错误,使辛苦地聚集起来的革命力量损失了百分之九十左右。第四次是在一九三八年。抗战起来了,统一战线建立了,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和陈独秀路线有某些相似的错误。这一次,又使得受这些同志的错误思想影响最大的那些地方的革命工作,遭到了很大的损失。”毛泽东的分析不可谓不深刻。几次错误,貌似原因繁多,但深究起来,莫不与骄傲有关。因为骄傲,就忘乎所以,就丧失警惕,就放弃调查研究,不去深入基层,不去深入群众,不是根据客观情况决定对策,而是想当然的主观臆测,错估形势,最终造成主观与客观的背离,导致失败。 因此,毛泽东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要想取得成功,避免失败,领导干部非要谦虚谨慎不可。这正是毛泽东要揭示的真理。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总结历史也好,概括经验也罢,回顾过去,总是为了着眼现在,面向未来。这是毛泽东教育领导干部力戒骄傲的目的所在。

    在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刻,毛泽东的头脑极其清醒。“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是他的一句名言。革命胜利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任务更艰苦。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就会精神松懈,停止前进。对领导干部而言,革命战争年代熟悉的东西慢慢闲起来了,生疏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任务和治国理政的责任摆在面前,这就需要重新学习。在一个团队中,领导干部不仅要善于“领”,还要善于“导”,要别人明白,首先要自己明白;要别人学习,首先要自己学习,毛泽东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就是这个道理。而“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随着革命的胜利,各级领导将走向国家权力的中心,一旦骄傲自满,就摆不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认为自己是何等了不起的人物,飘飘然,昏昏然,逐渐与群众离心离德,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甚至反对群众,迫害群众,这是毛泽东最为担心的。因此,他经常不厌其烦地强调:“对人民,对战士,对下级要和气,不要耍骄傲,军阀作风坚决克服掉。”不断用整风的形式,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改善党和人民的关系。”

    历史不会随风而去,逝去未必没有永恒。今天,重温毛泽东力戒骄傲的教导,仍然倍感亲切,因为这对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怪圈,取得成功,避免失败,缓解干群矛盾,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