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约公元前213年——公元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早年贫困无着,最初跟随项梁,后转随项羽,多次献策给项羽,项羽均不采用,其才智不得施展。后被张良探得,慧眼识才,写信推荐给刘邦。韩信经过长途跋涉投奔刘邦,但他没有出示那封推荐信,想以自己的能力受到刘邦的重用,但初期刘邦并没看重他。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劫后余生,得一小职位,在此期间,萧何发现了韩信的才能,也极力推荐给刘邦。在张良、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不负重托,在楚汉战争中,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战胜了代国、赵国,降服了燕国,灭了齐国。西汉四年,韩信被封为相国。汉朝建立后封为楚王,后又英年被杀害。其人大起大落,从布衣少年到中流砥柱大将军,忍韧坚守,终被“伯乐”举荐,得以功成名就。
韩信的身世
韩信出身低微,是个布衣,家里很穷。《史记》记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就是说韩信曾经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家境贫寒,既没有什么善行可以推荐做官,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所以经常到别人家里蹭饭吃,因此别人都特别厌恶他。《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他曾经多次到淮阴下乡南昌亭的亭长家里混饭吃,一连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很讨厌他,有一天早早地做好饭,一家人在床上就吃了早饭。待到吃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她不再给韩信做饭。韩信也明白她的意思。很生气,竟转身离去,再没有回来。
从《史记》中可看出韩信贫不失志,在极艰难的岁月仍不失信心。《史记》中有记载,韩信去钓鱼,整天没饭吃,一漂母见他可怜,送他饭吃,一连多少天都这样,韩信十分感动,说日后定将重重报答。可见他志向高远,信心十足;《史记》中记载韩信胸襟宽广,能伸能屈,是个能忍一般人所不能忍的人。淮阴有一个屠夫少年侮辱韩信,“‘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大意就是说,一个市井无赖侮辱他说,你要是不怕死就刺我一剑,否则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没有和他一般见识,从容忍受了胯下之辱。这里韩信完全可以刺他一剑,杀了他,然后逃走,但是杀他只能给韩信原本窘迫的生活火上浇油,不仅要背上逃犯罪名,也会给他以后的政治生涯写下有勇无谋的耻辱一笔,所以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忍受。
韩信的军事才能
韩信事业起步时跟随项梁,项梁兵败身死后又跟随项羽。但地位很低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用今天的话说,韩信在项羽那里顶多是一个拿兵器的侍卫,军事才能不能得到施展。后来刘邦入蜀,韩信离开了项羽转投刘邦。但刘邦也没有发现韩信的才华,一直得不到重用。直到有一次韩信在滕州因公犯法执行斩首时,语出惊人,腾公注意到了他,并把他推荐做“治栗都尉”,也就是负责看守钱粮的官员。这时楚汉战争中汉军节节败退,萧何一直是刘邦的后方保障,负责运送兵粮、征兵等后勤工作,韩信于是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萧何,并且主动与萧何交流军事方略,萧何发现了他的才干,并把他推荐给了刘邦。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也不负厚望。《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提到韩信功劳,“臣请言大王攻略,足下涉西河,掳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径,诛成安侯,循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出世者也。”当时刘邦正在和项羽鏖战,被困荥阳,然而韩信在北边战场已经打下半壁江山。韩信不仅深谙兵法精髓,并且能够在实战中运用,最著名的战役莫过于攻打赵国之战。赵王陈馀有个谋士叫李左车,在韩信千里奔袭大军压至前,劝说赵王不要盲目出兵,“闻汉将韩信涉西河,掳魏王,禽夏说,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然而陈馀并不听劝,“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随后韩信有意将先头部队在依山傍水之处扎寨,也就是兵家所谓“死地”,赵军见势大喜,贸然出击,然而韩信早已料到赵军会倾巢出动,事先就安排两千人趁夜色赶在赵军出营后,将赵国的大本营赵军的旗帜,全部换成汉军赤旗。等到赵国大军压进,韩信从小路带主力部队埋伏在赵军大本营附近,赵军无功而返后发现赵城全是敌军大旗,于是乱作一团,慌忙逃窜,这时韩信带主力杀出,兵不血刃将赵军一锅端,上演了一出完美的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经典战役。韩信获胜后没有好大喜功,《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韩信不像其他胜军一样侮辱败军敌将,反而善待敌将,并且以老师的礼仪对待他。
韩信谋反之谜
从一个颠沛流离的浪荡少年,到汉军中流砥柱的大将军,再到封王封侯,最后英年惨死于长乐钟室,韩信的命运也可谓一波三折。
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被封为楚王,定都下邳,刘邦建国后还封了彭越为梁王,吴芮为长沙王,英布为淮南王。诸侯王的权力很大,他们在自己的封国里是最高统治者,王位世袭,用自己的年号纪年,政权机构设置与中央相同。《汉书·百官功卿表》记载,“有太傅辅王,内吏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王国中的官员,除了太傅丞相由中央委派以外,御史大夫以下都由诸侯王任命。诸侯王在封国内还有军事、经济大权,可以征收赋税,调发徭役、兵役,并拥有常备军。
诸侯国权力很大,但皇帝不愿意看到自己权力旁落,皇帝要集权,诸侯国在分权,中央和诸侯国的矛盾就慢慢演变成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随着少数民族频频骚扰边境,接连出现的诸侯国叛乱愈演愈烈,矛盾逐渐不可调和。这种矛盾也为韩信的命运埋下伏笔。
韩信到封国后不仅重重报答了当年蹭饭的漂母,还封赏曾经让他蒙受胯下之辱的人为中尉。这里看出韩信心胸还是很豁达的,不记仇,并且深怀忠恕之心。
至于韩信究竟有没有谋反,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韩信与钟离昧之间有直接的谋反关系。当时有人告钟离昧谋反,并且串通韩信一同谋反,韩信为了证明自己清白,杀了钟离昧,并且将首级献给了刘邦。但是刘邦仍然不放心,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将韩信逮捕回朝,贬谪韩信为淮阴侯。后来韩信属下的一个舍人得罪了他就被韩信关了起来,这个舍人害怕韩信杀他,就跑到吕后那里告韩信与陈郗谋反。吕后随即将韩信骗至长乐钟房,命令早已埋伏好的杀手砍下韩信头颅。
封建帝王的集权欲望和诸侯国分权不可调和的矛盾,才是导致韩信悲剧的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