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国家战略部署中的重要一环。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进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社会总体效率并使其社会效益最大化,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的集中产生并促进成果转化后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进而带动当地产品、产业的升级和就业水平的提升,带动城镇化和新业态的形成,促进社会的发展。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2013年9月申报成功以来,园区规划编制与修订都得到国家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园区建设探索、创新、发展,取得了一些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创新。
一、总体发展思路与目标管理的创新。
2014年3月,园区管委会在准备阶段建立的机构组织上进一步优化,成立了正式的管理机构,园区管委会进入了正常运行阶段。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在提高茶产业、竹产业等农产品单产上取得新突破,并加快农产品综合增产技术推广应用;使得产业综合效益上有新的发展;以科技发展带动高效型现代农业产业的形成;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搞好示范区的顶层设计。因此,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定位为:发挥地处国家战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结合长江区域经济带的发展优势,占据国家南向经济的重要节点优势,利用乌蒙山扶贫示范新区的政策优势,将宜宾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为农业创新成果的转化高地、农业发展转型的示范基地、农村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基地、科技与农业结合发展的转型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城乡统筹产业模式的创新基地,这是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战略定位。
根据宜宾市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园区管委会确立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路径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部署,突出地方特色,以科技创新促进宜宾市农业、林业的转型升级,形成“茶、竹、粮”三条相对完整的核心种植业加工生产链条,兼顾其它绿色产品加工生产,构建“产、学、研”集群式产业链条体系,以科技应用技术的研发、企业应用转化和向一次产业初端产品的普及及覆盖,带动就业园区一、二、三产的高效联动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和新农业业态的发展,培养一批新职业农民,建设国际化的创新型、智慧型、绿色生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新业态示范园区、科技创新孵化园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针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特点,管委会确立以“三足鼎力”、“四维互动”之势打造引领川滇黔、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从科学布局上实现创新。
“三足鼎力”是指科研院所“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公司+农村经合组织+基地+农民”,形成新农业业态;龙头企业“应用技术转化-技术普及-反哺农业”,促进农业质和量的提升;国际集群,以国家合作带动园区内产品的出口贸易、易货贸易。
“四维互动”是指科研院所、企业、国际合作以及市区两级互动。所谓四维互动,即是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国际企业集团三大龙头对园区建设和布局形成鼎力支撑的基础上,市区两级上下联动成体系共同建设,使得园区在四大驱动力的催动之下健康、快速地步入发展轨道。
园区管委会大胆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建设新模式,以成立政府控股的混合投资开发公司作为平台,通过PPP/BT等项目融资以及股权投资等以股份分红、项目投资参股回报等,做大做强资本积累,发挥投资建设、土地经营、技术咨询、资产管理和资源整合的优势,创新拓展市场化运作解决政策资金的新途径,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二、计划组织管理的创新。
计划管理是当前园区建设中特别需要重视和加强的一项内容。在根据长期规划制定中期发展计划和年度短期计划,可以更好地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施对园区建设的计划、组织、控制、实施。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国家科技部三年建设要求之下,对建设任务进行了细分管理,并明确了园区发展目标和建设目标,以及园区科技、农业技术发展目标。
三、园区内部管理创新。
园区按照“两园共建、品牌塑造”的指导思想,突出园区“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在管理体制上,确立了“集体决策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市场服务制”的“四制管理”,以保证整个园区按照科学化的内控管理体系进行运作。在形象宣传上,按照“一个网站、一部宣传片、一本宣传资料”推介园区。在内控建设上,以制度为准绳,规范管委会行为管理。除日常管理制度外,着重组织编辑《园区管理制度汇编》等,以完善的制度体系,约束日常园区的行政管理行为。
四、园区建设管控体系和服务体系创新。
为保证园区建设的有效实施,满足国家科技部对园区建设提出的评估要求,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按照《十二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的规定,从六大维度、19项指标制订了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任务实施计划表,并制订了具体要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在明确的发展路径的指引下,有的放矢地开展好园区建设。园区六大评价维度包括建设进展总体评估、科技创新转化能力、科技创业服务能力、带动产业发展能力、综合效益、管理机制与政策创新。
为确保园区内入园企业的健康发展,园区管委会对重点项目分别建立了“实施协调领导小组”,保障项目落地和原料供给。同时,管委会还建立重点项目跟踪服务体系,拟建信息化的“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建立以茶叶交易为先期重点的产品实时交易中心,当前项目处于规划编制阶段;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园区将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建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国际贸易交易中心;进行企业服务中心以及网络网点建设。
五、招商模式创新。
农业科技园区的招商引资突出“科技”、“生态”、“环境”、“产业”、“综合”的特色。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管委会注重发挥政府委托管理的职能作用,从规划开始,注重搭建平台,注重引导科技成果的产生和对产业扶持。对标杆式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引导发挥龙头的引领示范作用,对园区入驻人才注重人文关怀,在环境设施打造上营造以人为本、舒适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在技术引进上突出产业衔接和集群效应,并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完整的发展布局。
通过这几项创新,我们认识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应从规划入手,做好战略布局,在战略的统领下,从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管理两大方面着力改革创新。避免招商引资的产业方向选择过于集中,且资源投资项目占主流,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品生产企业增长速度缓慢的现状,避免周边地区配套服务产业形不成产业链、没有规模效益的现象。避免配套的环境建设先期开发做不到位的现象。同时,要强化制度建设,敢于创新,形成系统化的制度管理体系,内修管理质量,外抓平台建设。另外,要依靠社会力量和其他中介机构,使其成为招商引资长期的推动力。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招商引资的现状,保证招商工作所实际需要的专业化水平。制订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规划,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依靠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引进较多到达一定规模的大项目,并使其带动形成产业化。做强制造业、做大服务业、做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精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来完成招商引资工作,使之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最后,要重视各个层级、各个方面的平台建设,为科研院所、为企业、为农民提供各种不同服务。
特别要强调的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定要通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向产业转化,向农业最初端产品的生产辐射覆盖。这其中,一定不能忽视企业的作用。基础技术向应用技术进行转化,关键要靠企业的配合或企业为主体。因此,农业科技园区是可以带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友好平台,可以带动新三农的发展,符合当代发展的主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通过园区建设的推进,我们切身感受到园区建设面临的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一是政策、资金支持严重不足。科技部批复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文件及其管理办法、申报指南中,要求各级政府制定符合实际的相关配套政策,各园区管委会负责协调、落实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有关园区的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措施。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既不能参照国开区、也不能参照高新区,同为国家级园区,能利用的政策非常少,这导致制定土地、财政、税收、人才等要素保障措施时非常难,园区建设支撑乏力。二是可利用的吸引人才的手段匮乏。作为西部市州,在人才竞争战中没有西部发达地区的优势,可吸引的人才受到限制。三是土地指标严重缺乏。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不能仅仅依靠种养殖业搞一产,应进一步加大一二三次产业的融合度,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但园区当前缺少土地指标,需要与工业园区竞争。例如以宜宾为例,需要与毗邻的四川临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首的工业园区竞争土地,农业科技园区在竞争土地指标时处于弱势。这些问题制约了园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为保证园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十三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的相关办法中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可以享受到国家级园区的好处。同时,国家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行业指导工作力度。再有,应加强国家层面科技力量的支持、渗透力度。加强指导,尽可能将宜宾园区纳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等,从资源要素上给予鼎力支持,使得园区发展真正做到区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总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培训新的竞争优势推动科学发展”的有效平台,是“遵循自然规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是“遵循社会规律、创造新的治理体系推动包容性发展”的有机载体,可以为实施战略转型、探索社会改革发展做出宝贵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