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坛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 龙教授评说仁爱文化(下)

    更新时间:2015-03-20 浏览次数:417 信息来源:人民公仆杂志社

    我们常常看到或听到这样的现象: 卖猪肉的不吃自己卖的猪肉,卖馒头的不吃自己卖的馒头。卖什么的不吃什么, 因为他们最清楚,自己在里面捣了什么鬼,所以他们吃的猪肉、馒头,是单独为自个儿准备的,与拿到市场上去卖的是两回事。但是,卖猪肉、卖馒头的人, 总不能天天都吃猪肉、馒头吧,还得吃大米、蔬菜。至于别人卖的大米、蔬菜中又搞了什么鬼,是不是有毒有害,也就只能“眼不见心为净”了。人们在侵害别人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别人对自己的侵害。正印证了孟子论证“仁”时所说的那句话:“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 

    社会之所以变成这样,跟“仁爱” 文化的缺失相关。那么,仁爱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到现在就缺失了呢?

    仁爱文化的缺失

    仁爱文化的缺失,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的批判。前面已经讲过, 仁包括低层次的不忍人之心,做到不整人、不害人;高层次的慈爱之心,做到爱人、泛爱众。仁的低层次要求显得世俗, 却容易做到,也能让人相信;仁的高层次虽然高尚,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也不是人人都能相信的。比如跟小孩子讲,一个人首先要爱父母,他肯定会点头, 觉得说得对。结果一做起来就教他“泛爱众”,爱天下所有的人。他连世界有多大、天下有些什么人都不知道,必然会感到茫然,甚至会怀疑,你是在“逗我玩儿哩!” 

    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把仁的精神拔得越来越高,仁的低层次内涵被淡忘, 仁的高层次内涵被凸显。比如,一说到仁, 人们是不是首先想到的就是孔子说的那句“仁者爱人”、“泛爱众”呢?是不是首先想到的就是仁慈,甚至是毫无原则的慈悲呢?除此之外的东西,似乎就没有资格说得上是仁了。

    仁在被拔高的同时,就变得越来越虚胖了,变得越来越令人难以心悦诚服了。一旦被人批判,就很难站住脚跟。

    有一个秀才,发誓自己不再吃荤,要吃素, 还认真坚持了一段时间。结果有一天,他老婆做了一只鸡,香喷喷的,秀才想吃,碍于自己发过誓,又不好意思吃。于是便赋诗一首,说: “鸡有五德之才,难免一刀之挨。生前为人报晓, 死后无处葬埋。权且借我肚腹,为尔做副棺材。呜呼哀哉,酱油拿来!” 

    秀才不好意思吃鸡,结果把吃鸡说成是做好事、做善事,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吃了,还要老婆赶快拿酱油来蘸着吃。

    为什么说鸡有五德之才呢?意思是:鸡有慈爱之心,见了虫子它不吃,这就是“仁”; 一只鸡叫,其它鸡讲义气,都跟着叫,这叫“义”; 鸡走路就点头,很有礼貌,这叫“礼”;鸡不吃虫子,那不过是假慈悲,结果是专门偷吃主人家的粮食,聪明得很呐,这叫“智”;鸡都按时打鸣,从不耽误时辰,就是“信”。这就是鸡的五德。这个典故,其实就是文人士大夫为讽刺“仁义礼智信”的假大空,故意编撰出来的,连鸡都有这样的德性,还算什么美德呢? 

    经过这样一些文化批判,仁的含义慢慢就向假慈悲转化了,其中最朴素的不整人、不害人的含义逐渐被人遗忘。有一位老和尚,常年不吃肉,心里馋得慌。一天他穿着宽袍大袖走在路上,一只麻雀突然闯进他袖中,老和尚赶紧捂住袖口,高兴地说:“老僧今日得一口肉吃。” 不想麻雀在他袍子里钻来钻去,又给飞走了。老和尚很是失望,叹口气说:“老僧仁慈为怀, 且将你放生了去吧!”这就是假慈悲。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道德更是遭到了猛烈抨击。最为典型的说法是“满嘴的仁义道德, 一肚子的男盗女娼”(鲁迅语)。

    随着这句话的深入人心,仁爱等词汇的含义逐渐发生变化,似乎成了虚伪的象征。如今谁敢标榜自己是仁人君子,就会被人笑话或怀疑,于是,仁爱等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词汇逐渐变得陌生。

    二是观念的转变。传统社会的仁爱文化, 是以对等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父母对子女要慈爱,子女对父母要孝顺,这是“父慈子孝”; 丈夫对妻子要注重情义,妻子对丈夫要有良好的品德,这是“夫义妇德”;君主对臣民要仁慈, 臣民对君主要忠诚,这是“君仁臣忠”,以此类推。人与人之间,虽然角色不同,地位不同, 但彼此要讲究对等: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 就是将心比心。

    近代以来,西方的平等思想传到中国,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提倡平等,这是每个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但是如果将平等精神绝对化,这就成了绝对平等,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当人们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理解为绝对平等时,就会看到一些家长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时候,稍不如意,子女就会以“我和你是平等的”, 凭啥骂我?再骂,我就离家出走。有些性格急躁的孩子说不定会趴在窗台上,声称自己要做“自由落体运动”,吓得父母哪敢再管教? 

    当人们把夫妻关系也理解为绝对平等时, 男方就会想:我挣钱多,老婆挣钱少,俺俩是平等的,凭啥呀!心里就不平衡。所以有了“男人有钱就变坏”的现象;女方也想:俺天天买菜做饭洗衣服,老公回来都是吃现成的,咱俩是平等的,凭啥呀!想起来就怨气连天。一旦吵起架来,总是拿自己的长处比对方的短处。男人说自己挣钱多,女人说:“老娘会生娃儿, 有本事你给我生一个出来瞧瞧”。我曾经查阅我国解放初期的离婚档案,发现一些离婚案件中的女方当事人陈述说:“现在解放了,男女平等了,老娘不给你做饭了。”久而久之,导致感情破裂。这样来理解平等,无疑是对平等精神的歪曲。

    当人们把兄弟姐妹的关系理解为绝对平等时, 就会看到有些人赡养父母,那真是“亲兄弟明算账”, 相互约定:每个子女每月给父母200 块钱,大家都一样,讲究的是公平。执行的时候,一旦有人不给或少给,其他人也就拖着不给,还会振振有词:“大家都是后人,都是平等的,凭啥他不给要我给呢?” 这就是绝对平等思想惹的祸。其实兄弟姐妹之间, “打断骨头连着筋”,应该站在别人的处境去考虑问题:我条件好,就多出点钱;你条件差一点,就少出点,何必那么斤斤计较呢? 

    当人们把师生关系理解绝对时,就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教室里,老师在台上卖命讲课,学生在下面玩“三打”:打瞌睡、打情骂俏、打手机。老师要管的话,有的学生会振振有词地抗辩:“师生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我和你是平等的。你提供的服务质量不好, 我们有权不听。”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不敢批评学生,而是善意提醒说:“前排的同学请别说话,以免影响后排的同学睡觉。”下课后,公用热水器前,学生排成长队。遇到老师来接开水, 很少有学生会主动让,大家都一起排队。按照这种思路,那么尊老爱幼就成了对平等的践踏,如此理解平等,岂不荒唐! 

    仁爱强调将心比心,就是要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平等强调个人价值,注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权利保护。这两者各有各的好处,而且相辅相成。如果把平等绝对化,就变成只从个人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愿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长此以往,势必排斥将心比心的仁爱思想。

    正是由于文化的批判,使得仁爱的真谛被误解;正是由于观念的演变,使得人们从内心排斥将心比心,从而导致当今社会仁爱文化的缺失。

    仁爱思想对今天的借鉴

    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仁爱文化,对现实社会有什么好处呢?

    养成正确的平等观念

    卢梭说:“人人生而平等,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与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但总有着种种条件限制。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人,大家都是同样的生命,都要吃喝拉撒睡,应该彼此尊重,不能搞歧视,所以《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 地同载。”这就是所谓的人格平等。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人的地位各有不同,但“王子犯法, 与庶民同罪”,不论地位高低,在法律面前应该受到同等的保护,违法犯罪受到同等的制裁,这就是法律上的平等。除此之外,人的体貌,有高低胖瘦、黑白美丑;附着在人身上的地位、职位、财富、待遇等等,恐怕也很难做到人人平等,如果人人都一样,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了。

    以美国为例,绝对的平等也是不存在的。美国军队中规定,军人不得留长发。但是,时任北约部队总司令的黑格将军却留着长长的头发。有一名士兵对此不满,从报纸上找来黑格将军的相片,贴在中尉办公室的门上,还画了一个箭头, 指向总司令的长发,并写道:“请看他的头发。” 中尉看到这别出心裁的“抗议书”,没有去追查这是谁的“杰作”,而是将那箭头延长,指向总司令的领章,也写了一行字:“请看他的官阶!” 

    仁爱思想不追求绝对平等,而追求彼此对等。如果用仁爱思想来帮助我们理解平等,或许能发现平等的真谛。那就是平等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或许就是彼此对等吧!就像新约《圣经》所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不同的人之间,职位高的要关心职位低的,职位低的要爱戴职位高的;能力强的要支持能力弱的,能力弱的要尊重能力强的,以此类推, 人与人之间彼此讲对等、将心比心,社会自然更加和谐。

    遏制不良的社会风气

    现实的社会风气,确实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商场上假冒伪劣随处可见,社会上坑蒙拐骗大行其道,人心不古啊! 

    有些人不把整人害人当做坏事,反而当做乐事,认为自己聪明能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么如何才能遏制这样的社会风气呢?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说用法制的手段来解决。这固然不错。社会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但法律绝不是万能的。针对这样的社会风气,法律会显得有点鞭长莫及。老百姓通常所说的整人害人的行为, 在法律上称作社会危害姓。光有社会危害性,但没有违反法律的规定,法律是难以介入的。即便违反了刑事、民事或行政法律的规定,没有达到犯罪的程度,也只能按违法行为处理,不能作为犯罪来处理。某地公安机关一领导给我介绍说:该局处理一桩盗窃案,小偷在别人家盗窃现金2000 元,又把自己的一块零钱放在茶几上。查明事实后,公安局准备以盗窃罪向检察机关起诉,但检察机关不受理, 理由很简单,该小偷盗窃数额不足2000 元,不够立案标准。由此可见,法律对整人害人行为,只能在其到达某种程度后,才能发挥事后惩戒的作用, 对事前已经形成的社会风气,只好无可奈何。

    所以只有加强道德教化,才能弥补法律的不足。要遏制这种不良风气,加强仁爱文化教育,是最为对症的良方。

    现在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整人害人, 甚至以此为乐,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敬畏。以前的人还敬畏鬼神,害怕报应。现在的人都是无神论者,百无禁忌了。我觉得,提倡将心比心的仁爱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培养敬畏感。世界上虽然没有鬼神,但人世间总有报应,这种报应不来自于神,而来自于人。战国时期,邹国和鲁国打仗,邹国大败。邹穆公问孟子说:“战斗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33 个,下面的士兵眼睁睁看着,却没有一个去救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引用曾子的话回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意思是警惕呀警惕,你怎样对待别人,反过来别人就会怎样对你。这就是“出尔反尔”成语的出处。

    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说:“不要伤害人,让你免受伤害。”仁的思想就是:你如何对别人, 别人就会如何对待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给别人销售有害的食品,别人就会给你销售有毒的药品;你给别人假冒的产品,别人就会给你伪造的钞票。

    任何人都不要抱怨这个社会、抱怨别人骗了自己,因为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树立一种敬畏之心,不要去做伤天害理的事,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不良风气才会逐渐减少,仁爱精神才能得以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