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勿忘齐家
作为领导这样重要的角色,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事务缠身,时间紧张,但还是应该抽出时间给自己的家人,因为只有同时演好几个角色,自己的人生才是丰满、完整和多彩的。
事业和家庭是可以兼顾的,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在家庭中扮演成功的角色。正如诸葛亮所说“外则事君主,内则事父母”,亦即所谓尽忠尽孝。当今在家庭里除了要孝敬父母,也要爱护自己的妻儿。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志同道合,携手并进,相濡以沫,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们的结合被称颂为伟大的结合。朱德总司令在战场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大元帅,在家中他也是子女心中的慈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工作之余,常和牌友一起打桥牌,在家里抱孙子时脸上常现出孩子般的笑容。领导同时兼任几种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赋予不同的义务,从而形成义务间的冲突。问题的难度不在于一人同时兼任几个角色,而是这些角色义务之间发生冲突,无法统一,如自古就是忠孝两难全。这种义务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利益冲突,并且是属于同一价值体系内部的冲突,是善善冲突。忠和孝都是善价值,但有时为了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尽不了孝,只能舍小家为大家。
但当今不少领导干部既不是为孝也不是为忠,只是为了家人的私利而处于难于决策的境地,所以当“为公”与“为私”两者产生冲突时,孰轻孰重,一定要拈准。不少正值人生大好时光的领导,因为两者的位置没有摆正确,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刘铁男的堕落,起因儿子,最后被儿子所害,帮助儿子成就事业,利用权力为家人大敛不义之财,却忘了作为领导的责任与义务。领导的角色不仅包含着权力,更意味着责任和义务。领导干部在家庭和事业中的多个角色,如果处理好了并不矛盾。中国古代就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说明家庭是事业的基础。领导干部不能因工作忙而顾不上家,即使再忙也应抽出时间陪陪家人。在单位工作兢兢业业,做个好领导;在家里对父母问寒问暖,细心侍奉,尽到儿女的一片孝心;对配偶要关心体贴,分担家务;对子女要严慈有加,多沟通,多指导。现代领导要把和睦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作为自己的目标,要统筹兼顾,扮演好家庭和事业中的多个角色。
当好兵头,做好将尾
一般情况下,领导干部都担当着既领导他人又受别人领导的双重角色,具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两重性。成功扮演好两种角色是一种艺术,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为批评人们的缺点错误,作为领导者时,对下级可以直言不讳,有时甚至还要严厉一些;而对上级,为了不伤害相互间的感情和取得批评的积极效果,下级则往往要在如何“进谏”上讲究一番技巧。很多领导干部就是因处理两种角色的技巧不高,而寸步不前,有志难筹。
古时冒死进谏者无数,成功失败者皆有。这除了因君王的性情不一,可能还有进谏策略的高低。春秋时楚国一个令尹孙叔敖用寓言、典故劝楚庄王纳谏,以致后人评为“楚国不殆,而晋以宁,孙叔敖之力也”。晋时的桓伊用音乐进谏,让孝武帝因自己轻信谗言而惭愧。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是耳熟能详的。而魏徵对唐太宗的进谏艺术,更是家喻户晓。 当今的领导者在与上级交往中,也应熟悉上级的心理特征,进行正常心理交流,但不应当怀有个人动机,投其所好,以达到取悦上级的目的。面对下级时当然无须像进谏一样,熟虑各种策略,但也不能趾高气扬。谦虚是扮演领导角色的一个重要策略。对待出尖拔萃的下属切不可如古语中所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劳盖世者不赏”。日本有的企业规定,提拔、重用、考核人的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看他能否培养出跟他一样或比他更强的人。如果有人培养的人比自己高明得多,他将得到公司的最高奖赏,受到全体职工的尊重。正如清代郑板桥言:“君有奇才我不贪”。
如何同时扮演好“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两种角色,这是历来领导干部所关心的问题。在此提出两点:第一,以变应变原则。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这两个角色,在领导活动中,活动的范围、内容、方式、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它们各自都有其内在的、必然的和本质联系。也就是说,角色变了,领导干部的职责任务、领导方法、领导艺术、思维方式等也得随着而改变。一旦缺乏这样的适应性,以一个模式去从事两种不同的活动,就难免导致工作的“错位”。第二,以不变应变原则。既然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两个角色之间存在某些共性的东西,那么也就存在领导干部在充当任何一个角色时都应遵循的共性活动规律。这些规律在任何情境中都得认真遵从。如果随心所欲加以改变,领导活动也会陷入误区。主要有:一是人格上的误区。有的领导干部,作为领导者时,视自己在政治上和人格上高人一等,对下级和群众趾高气扬,不屑一顾,甚至专横跋扈;但是,当他作为被领导者时,转过脸来又对上级笑容可掬,察言观色,奉承巴结;二是自律上的误区。要廉政勤政,严于律已。可是,有的领导干部作为领导者时,在下级和群众面前说话办事还算谨慎,但是,作为被领导者时,又将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向上级领导提出种种不合理要求,不达目的,不是消极懈怠就是牢骚满腹;三是权力的误区。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手中的权力是自己辛辛苦苦“干”出来的,是实绩之花“结”出来的,是在对手林立中“争”来的,是上级关心“送”来的,他们工作只向上级负责,利益只对自己负责,负担只对群众“负责”。这些人中,有的人作为领导者时,对下要求集中越多越好,下级对自己必须“完全 听话”;可是,当其作为被领导者时,对上又要求民主越多越好,甚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口是心非。
人依职变,心随位移
领导干部在职务发生改变时,如不能适应新岗位的要求,往往会感到心理冲突,所以,领导角色必须随职位或岗位的变化而改变。
一般工作人员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以后,他的职责就不仅仅是忠于职守,完成任务了,还必须统筹全局,正确决策。遇到该下决心的时候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或不敢承担责任,无法履行领导者的职责,从而在内心形成冲突。有的干部初到领导岗位,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陈涣生上城,到处摸不到头脑。面对这种冲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重新为自己定位。认清自己处在什么位置,职责是什么,有哪些权利,应承担什么义务;二是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一般的事情自己决策即可,不必找人商量,而重要的事情应找人商量征求意见。多方面征求意见不仅能够缓解心理压力,而且能找到比较合理的决策方案。急的事情应马上处理,如果不急,就缓一缓,不必急于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有时候事情放一放会想得更清楚;三是不要过于追求完美。有一些小的失误也在所难免,在总结失误中可以学到新的东西。有句话说得好,人的成功就是不断尝试新错误。当然也要避免重复失误,正如孔子所说,“不二过”;四是树立信念,增强自信心。信念两个字非常重要,也很有意思。信是人言,即人所说的话,念是今心,就是今天的心,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今天你内心里对自己所说的话。你每天都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能够胜任,我一定行!那么你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从低级领导到高级领导也会产生角色冲突。职位不高的时候,习惯了唯命是从,以服从上级的命令为己任。甚至有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下级负责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跃居高位后,利用更高的权位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有的领导则以高权位来发泄在低权位上受压的情绪,利用职权谋私利,泄私愤。第一种心态较好地进行了角色转换,自觉从低权位角色转为高权位角色,给自己定了更高的标准来履行责任和义务,从而较好地调和了角色冲突。而后一种心态不仅存在激烈的角色冲突,且导致心理失衡,背离领导职位赋予的角色。当领导干部被任命为高一级职位时,意味权力大了,责任大了,肩上的担子重了,工作难度也相应增加了。一方面,自己应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要有担当重任,不辞劳苦,不辱使命的心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以适应新职位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自觉接受组织人事部门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是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和领导水平的过程,也是组织部门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帮助他们调试心理,以适应新的领导角色的过程。
各司其职,无为而治
有的领导以为事必躬亲就是深入实际,殊不知,这种事无巨细都插一手的做法,该管的没有管,不该管的却揽到身上,结果是人又吃了亏,戏又不好看,挫伤了同级和下属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领导角色之间的冲突。还有的单位,领导班子中一些人总摆不正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的副手固执己见,我行我素;有的主要角色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
领导干部要进行角色定位,应该从中国古代治理思想中汲取营养,如《老子》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提倡无为而治。汉文帝时,宰相陈平在理政中就贯彻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汉文帝一次问政府的税收数字,右相周勃答不出来,急得汗流浃背。宰相陈平上前代答,说:“各有主者。”意思是让文帝去问专管其事的人——治粟内史。文帝听后很不高兴,便问陈平:各事都各有所管,那你这宰相干什么?陈平回答:“宰相者,上优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宰相职权论”。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要求领导干部实行开明的领导方式,不要蛮干妄为,粗暴干涉。
领导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角色,是主角还是配角,主角配角不要相互争戏。也就是说,配角要明确自己的权限,不要越权办事,当然,属于自己权限的事也不要推脱责任,上交矛盾。主角也不要独揽大权,主角配角一起演,以免引起矛盾冲突。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俗语说:“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一个领导班子中和各个领导层次里面,能力各有大小,水平各有高低,性格各有差异,在领导工作中很容易发生角色冲突。如果冲突不能及时解决,就有可能形成领导班子的不团结,各拿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互不买账,各自为政;就有可能导致领导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相互抱怨,矛盾丛生等等。如某省直部门领导班子配两名干部,正职能力强,副职能力也很强。由于协调不好,互不买账,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最终组织上只得采取调开的办法才解决问题。上述这些领导角色冲突,虽然也有体制和上级部门监督管理方面的因素,但根本上还是由于争权夺利所引起的角色冲突。如不及时解决,就有可能将小的矛盾酿成大冲突。
领导干部要想解决面对的角色冲突,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学会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宽容是气度,是胸怀,是心态。适度的宽容,会有效化解矛盾,解决角色冲突,有益于身心健康。而过于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危害身心健康。第二,停止抱怨。相互抱怨只能使小事扩大,矛盾加剧,怨恨加深。笑对青山山亦笑,哭对碧水水亦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怨恨的种子,将收获怨恨,种下尊重的种子,将收获尊重。所以,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盏。第三,求同存异。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是说要求同存异,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对一个领导班子而言,每个领导角色都应牢固树立顾全大局、求同存异的思想观念,坚决杜绝各自为政,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现象。领导干部不能老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斤斤计较、扯皮吵架,更不能为了私利和个人恩怨在小异之处耿耿于怀,搞旧账新算。否则,领导角色冲突将无法得以解决。第四,自我调节。解铃还需系铃人,充分发挥领导角色的自我调节作用。应当肯定,每个领导班子或领导角色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各位领导都应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把矛盾消化在内部,把冲突解决在自我,这是解决领导角色冲突的有效途径。当然也不能因此而掩盖某些矛盾和冲突,一旦到了自我调节不了的时候,就应该不可回避地把矛盾揭露出来,以求得上级组织的及时帮助并加以解决。否则,如长期搁置,悬而不决,领导角色冲突将更加难以解决。
与时俱进,紧跟时代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许多领导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形势发展变化太快了,而且要求越来越高,刚刚适应,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的确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也在不断调整,这就给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政府由原来的计划管理更多地转向公共管理和服务。时代在变,政府职能在变,对领导角色的要求也在变。很多领导干部习惯于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开会,讲话,发文件,却没有在如何更好地服务上下功夫,尽管很辛苦,但结果事与愿违,政绩不佳,老百姓也不满意。有的领导也经常下基层调研,看似有很强的服务意识,但往往是开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不解决实际问题,还会引起下级的抱怨,出力不讨好。
归纳以上种种现象,都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领导干部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赋予其新的角色要求所面临的角色冲突问题。这些问题应及时解决,否则,不仅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还会损害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解决这些问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断学习,接受新鲜事物。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使自己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知识,接受新鲜事物。现在经常提到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府等等,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人学习,终身学习。领导干部尤其要加强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强适应发展变化的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第二,转变观念,树立公仆意识。有一典故:唐太宗对魏征说,自己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还有人骂他,他非常生气。魏征说,你要想当一个好皇帝,就要有一个思想准备:你做得好,老百姓说是风调雨顺;你做得不好,老百姓就会骂你。所以,想做一个好官是不能要求回报的。高明的领导懂得领导是公仆,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第三,摆正心态,拥有一颗平常心。有副对联写得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边云卷云舒。”真正拥有一颗平常心,淡泊名利,就会把新旧角色统一起来,内心的矛盾就会减少,心理冲突也不会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