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给中高级党政干部进行专职培训的中央级高等学府,现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和井冈山干部学院等。这几所院校不同于一般的国民大学,其服务对象都是党政精英。因此,这里的教员,就要求是一批复合型、实战型学者,除了要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能力肩负起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提出咨询建议的重任,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囊”。本刊从这期开始开设“智库专家巡礼”,对这些智囊型专家学者逐一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国家行政学院是担负专职培养适应现代政府公共管理需要的中高级公务员、并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决策咨询的智库型高端学府。在这个学府,栖身着一大批成果卓著、学养深厚并富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学者,他们既能讲课,又能开展政策咨询,董小君就是这样一位教授。
(一)
这是一堂国家金融战略的前沿课程,主题是“从国际视野看我国金融战略”,主讲人是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董小君教授,听讲的是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部门的省部长、司局长及央企主管。近两个半小时的课程,董小君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广阔的视野和与人不同的独到见解,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课后学员们在评价表中这样写道。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董小君从国家总体安全角度,研究我国经济与金融安全问题,在堂课中,她从美国如何“实施美元战略大反攻以及环环相扣的全球战略布局”,讲到“欧洲如何利用低碳经济平台以重新获得世界控制权”,在谈到为应对这一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中国如何选择国家金融战略”。整个讲授可谓丝丝相扣、清晰简洁生动。
查看国家行政学院教学评估,找到了她的课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2014年,世界经济格局与国家经济安全专题班学员这样评价她:“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语言表达、针对性方面都表现出色。”第21期厅局级公务员进修班也有类似的评价,董教授“研究深入、涉猎较广,资料分析、探索规律,应用实际、提升管理。”更重要的是,她的课给人以正能量的感动,在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领导力转型培训班上,一位学员感受是“董教授的课有高度、深度,有责任心、爱国情”。一位来自国土资源部的学员认为:“董教授的课程非常精彩,观点很新颖有深度,她是位有思想、有全局观念的学者。”来自中石化的一位学员认为:“董小君是金融专家,但她在讲课中能把政治、经济、金融知识融合得如此好、如此透彻,体现了她的宽广学术视野和高度的政治责任。”在2010年“低碳城市规划与建设专题培训班”上,听完董教授的《低碳经济与中国应对策略》讲座后,学员反响热烈:“以前,我们地方政府对中央节能减排政策不能真正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今天听了这堂课,我们才理解了低碳经济的本质与内涵,觉得地方政府更有责任配合国家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在这些评价中,也不泛对她授课风格的赞扬。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学员认为她“气质高雅,底蕴深厚,大气大度,思维创新”。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女学员这样认为:“董老师独具特色的研究和讲授方法,站位高、视角新,结构严谨完整,语言流畅生动,形象也端庄可亲,可以看出凝聚了她的智慧和心血,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仅学员们这么评价,2014年末在国家行政学院建院20周年纪念大会上,学院也给予了她充分肯定。董小君教授的“从国际视野看我国金融战略”这门课被评为国家行政学院首届精品课。
给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公务员上课,如何把握好度,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她认识到,“让非专业的人听得懂,让专业的人感觉有深度,是基本功。将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恰恰是咨询式教学与科研式教学的不同之处”。一位没有任何金融基础的学员感受是:董老师的课“前沿新颖、有独到见解,思想深刻。我虽不懂金融,理论和实践都接触的少,但她的讲授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讲授视野开阔,不只有金融的视角,更有政治、外交、军事和历史的大视野”
(二)
从科研式教学向咨询式教学转型,是董小君走向成功之秘匙。在2015年1月全院教师教学经验座谈会上,董小君教授介绍了自己在教学中的探索和体会:“在我12年的教学生涯中,以2008年为分界线,我的教学发生了重大转型,之前5年我进行的是科研式教学,从2008年到现在,我进行的是咨询式教学。”当记者问到“科研式教学与咨询式教学,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时,董小君这样解读:“国家行政学院学员有别于高校学生,他们有理论、有实践,更是决策者,他们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对他们的教学,要将平时做的科研经过咨询的转换,才能使教师供给与学员需求相匹配。我们的教学或要求对政策精准解读,或要求对政府部门头痛的问题有独到的解决办法。”这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陈宝生所说的“国家行政学院的老师应该是政府部门的教员,是学院中的政府工作者”。
其实,董小君教学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尽管她曾当过人民日报记者,在中国银行工作多年,但12年前刚走上教学岗位时仍然十分忐忑,如何定位十分困惑。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至少有5年是在黑暗中摸索”。是院领导的正确指导给她指明了方向。她回忆到,在8 年前的一个座谈会上,时任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的魏礼群讲的几句话对她启发很大。他说:“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中应侧重于应用研究,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中应该侧重于宏观研究,这是国家行政学院的优势和办学特点。”国务院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杨晶和陈宝生书记多次明确指出:“国家行政学院要实现两个转型,教学培训向能力建设转型,科研咨询向智囊转型”。“教学决定生存,科研决定水平,咨询决定地位,质量决定兴衰”已成为国家行政学院“质量立院”战略。她告诉记者:“国家行政学院创造了一个鼓励严谨治学的良好氛围和制度安排,每个教研人员都能够自由发展,只要你努力。”学院近年来创办了《送阅件》平台,举办过多次教学观摩和教学经验交流,直接推动了全体老师的“教学科研咨询”水平。她对学院的感恩之心不尽言表。
其实,给董小君课堂讲授带来掌声的不只是她的责任驱动,更主要的还在于她对金融学乃至整个经济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她的研究领域涉及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国家金融战略、低碳经济等系列问题, 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科学基金、世界银行课题,还参与了国务院“十二五”规划的起草,承担了国务院“通货膨胀综合治理”、“金融危机与国家金融战略”、“中国潜在的金融风险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她在经济学教研部还一直承担大量的咨询任务,这也是国家行政学院教研部门需要承担国家级智库的职责所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董小君向国务院提交了40 多篇关于应对金融危机、化解产能过剩、建构国家金融安全战略等重要咨询报告。这些报告获得多位国务院领导和部委领导的批示,部分对策建议得到决策层的采纳。这几年,她的主要学术观点在其专著《财富的逻辑》、《金融的力量》、《中国潜在的金融风险研究》、《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是董小君教学中的一大特色。国防大学曾两次组织团队,观摩她的案例教学。《十面“霾”伏挑战中国政府》成为全国MPA 教职委指定的样板课。
做好教学管理也是她应尽之责。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手,她明确自己定位,配合部门主任,作好教学管理及咨询工作。近两年,经济学部组织了十几场集体备课。带好团队之责,自然要求她无私与同行分享教学与写咨询报告心得,不时有同事课前拿着课件找她,探讨如何完善。
当然,她也获得了许多荣誉。2010 年12 月14 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视察国家行政学院时,她代表学院教研部门就“教学- 科研-咨询”三结合情况向中央领导作了专题汇报。2013 年和2014 年她因其咨询工作突出贡献,受到全国社科规划办特别表彰,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决策咨询点”首席专家。她还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济学评审组专家,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国家行政学院学科带头人,获得教学一等奖和咨询报告一等奖,等等。
成绩的取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个讲台压力可不小。” 董小君告诉记者,“每堂课,对于我来说,都是一场战斗。能否上好一堂课,不仅仅是自己的面子和饭碗问题,更是一种责任,直接影响到学院的声誉和生存问题。”也许我们看到的是她走向成功舞台的聚光灯闪烁和摘取奖杯的辉煌,但却看不到其背后付出的大量艰辛。近5 年,她写的讲稿达85 万字,完全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坐班时,她每天五点钟起床,就坐到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时有“后背棍子打着痛”的感觉。一写稿子就失眠,有时半夜想到新思路马上起来记下。她先生告诉记者一件事:2009 年11 月10 日晚上到半夜3 点, 他发现她坐在电脑前写稿子,问她为什么不睡觉,她头也没抬说:“奥巴马15 日~ 18 日访华”,他说:“奥巴马访华关你什么事?”她抬起头盯着丈夫说:“当别人欠你那么多钱时,你还能睡得着觉?”第二天早上9 点,一份《让美国独自承担汇率风险与通胀风险的对策建议》就交到院长办公桌上。
(三)
问及在其成长中,什么人对她的影响最大时,她说有3个人。首先是她的老父亲,既是她的德育老师,又是她的专业导师,大学时的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等课程,父亲是主讲人。读本科时,父亲就严格要求她阅读经典原著。大学4年和留校任教5年,她将《资本论》原著读了5遍,当时对国内出版的所有解说和释义,都认真学习并作了大量笔记,这奠定了她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是经济学博士的我感到惊诧,她笑着解释道:“当年我的目标是想考《资本论》专业的研究生。”记者开玩笑说:“你是皖江的才女、安徽的骄傲。”她说,那是过誉了。不过据她介绍,她的家庭确是家风严格。父亲董书城是建国后第一届复旦大学经济系学生,是安徽大学知名学者,安徽省《资本论》学会会长。她从小就受到父亲严谨治学精神和严格家风的熏陶。国学基础极好的父亲,今年已88岁,除了经济学论著外,还著有600多万字的《韬略通鉴(全三卷)》,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现已翻译成韩文。可以说,她们家是一个快乐的大家庭,也是一个充满书香味的大家庭,一家博士就出了好几个,而且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做出了成绩。有趣的是,每年大年30晚上,在动筷子之前,老父亲都有一个主题演讲,他会结合社会发展与家庭建设问题选择不同的主题,如上个世纪80~90年代,家里女儿陆续出嫁时,演讲主题是“孝敬公婆与家庭伦理道德”;在孙子辈进入学习阶段,演讲主题是“孩子教育与家族的兴衰”;十八大召开那年,演讲主题是“历代王朝国家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等。每每父亲讲完,子女从大到小,每个人都要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回顾,指出存在的不足,谈谈今后的努力方向。记者感到,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家庭、家风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其实正符合中华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粹。从董小君一家就可以得到佐证。
第二个人就是她的博士导师汪海波。导师的治学严谨对她影响很大。有时,他还在具体方法上给予指导,比如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她按照导师的建议使用的研究方法得到了第13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的高度肯定:“为董教授的长周期数据分析方法叫好,更为董教授严谨的学术研究叫好。”
第三个人便是自己的爱人。“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她说。经济学博士并有着丰富金融从业经验的丈夫对她的帮助是无私的。“金融危机以来,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就是晚饭后在小区散步时的‘经济金融二人谈’”。国内外经济局势会朝什么方向演变,政府面临什么样的难题,以及解决对策,都是他们讨论的话题。有时因观点不一致争得面红耳赤。最让她感动的是,爱人还带着学国际金融专业的儿子去听她的课,课后拿着密密麻麻几页纸的笔记,告诉她哪些是长处,要进一步发扬光大,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说爱人的点评是专业的,那么儿子的尖锐提问却直指问题要害,比如“妈妈,关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美国最大债权国,你只讲了现象,没有讲清背后的原理。”从此后,在她的课中,多了“背后的逻辑”之解读。
(四)
董小君教授的业余爱好也很广泛。她画油画、弹琵琶、跳民族舞。上学时一直是学校艺术团成员,在人民大学读研期间,还参加了首都大学生首届艺术节汇演,读博期间她是博士生文艺部部长。她的人物素描在大学期间曾获得一等奖,油画《戴花头巾的姑娘》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获得特别奖。一位同事问她,你哪有时间搞自己的业余爱好?她回答到:“业余爱好是放松方式,也是思考时间。”画画和舞蹈主要是受其母亲的熏陶。“记得小时候,妈妈画专栏,乘她不注意时,我就添上几笔,然后立马跑开,害怕挨打。学新疆舞动脖子时,妈妈把我摁在墙角练习”,她记忆犹新。
接受完记者采访,董小君背起一个双挎包,又走向她的教学课堂,就像一个普通的女学生。记者感慨,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平凡与不平凡,就在执着与严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