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雅集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雅集
  • 风物闲美 俗世情深
    萧继石画作赏析

    更新时间:2013-12-20 浏览次数:234 信息来源:文 祥

    最美莫如闲坐无事,温一壶绍兴黄酒,自斟自酌,一小口一小口饮下,浑身暖暖的。读萧继石的画,与此同感。

    静夜独坐,外在世界向黑暗渐渐隐去,仅存一灯光明。一页一页翻读他的画作,于心有戚戚焉,过去生活中的温馨缓缓浮起,唤醒一个接一个的记忆。有股绵长,裹胁人的洪流一般力量。真像李后主的一句好词——“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回忆有劲道、有力量,是因为回忆是扎根于生活中,过去的经验、情感,都会因为某种因素激活,读萧继石的画就是这样。

    人生匆匆,有时一曲一画,能让你停下脚步,回头审视你的来路。过去生活的场景会从依稀的记忆中浮现,直逼你内心柔软之处,五味杂陈,叫人惆怅不已。萧继石就是这类画家,他能逼你停下来,唤起你记忆中的情感经验。

    他的画没有“腔调”,完全是自己的面目,就像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自身,如水流淌而过,只在这儿留下一洼浅水,那儿留下一道小溪。萧继石看重平凡日子,这儿留几个人物,那儿留一处场景,平和、自然。象普通人生活一样毫不张扬,也象普通人生活一样充满温暖。那种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小细节,一经留在纸上,顿时充满趣味、充满生机,成为唤醒你记忆的路标。读者会由衷地感激有人把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展现给人们,让我们的干涩生存,能在诗意与回忆中滋润一些。

    除了基于个人人生的记忆唤醒,萧继石的画作一以贯之地紧贴俗世生活,从老武汉风情画到给陈鹤琴老先生的儿童教育书画插图,那是经常迷失的记忆。圈内人说萧是“接地气”的画家,他的画,有种一针见血的深刻,让人过目不忘。“地气”即俗世生活,就是称为“世俗”的东西。中国文化传统的精英一脉,在典籍中;民间一脉在世俗中。

    世俗生活的力量在于它的传承,在于它扎根在千万草根百姓的日子里,就有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弹性。你用意识形态扭着它转向,你一松手它又回到原本的轨道上。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运动”到“文革”,走进改革开放这三十五年,“世俗”又一步一步往回走。

    萧继石笔下民国时期的俗世,色彩之丰富远超过当下的俗世,让年龄比我们更长的一辈,还能在回忆中抓住一点世俗闲美的尾巴;让年龄比我们年轻的一代,知道世俗曾经是个“生老病死婚嫁丧娶”,各有其老祖宗的形制和意味,与今天从西洋起源的仪式大不同。不知此当然不会迷失中国文化传统之草根的一翼。

    当今的绘画,走的路子不外乎两途:一为诉诸观念;一为直指情感。前者我看不懂,也不喜欢,因为任人我两隔,不能交流。

    现世之人,总以为新比旧好,现在比过去好,年轻人胜过上一代。因此当世画家,多存了个“创新”之心,也就是要弄点与前辈人不同的东西出来。其实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如萧继石这类画家,拿世俗作描摩对象,一不小心,画出个丰子恺,或者画出个“清明上河图”,到时再来看这些观念艺术存身何处。

    其实画风俗画极不容易,看似不经意之笔,却得从大量资料提取,不能含混了事。没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不足以应付下来。

    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俗世情真。除此而外,草根百姓还盼什么好日子。

    萧继石,著名画家。

    长期从事绘画创作,1984 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画展并获奖,2008 年2 月举办水墨人物《老武汉风情》专题画展,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2012 年3 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陈鹤琴教育研究会、北航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主办“爱的熏染”萧继石《家庭教育》主题绘画展,获得较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