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胡月星,现任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领导科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国家首批领导科学专业方向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共中央组织部领导干部考试中心合作专家,中国博士后项目基金评审专家。在国家行政学院以及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大型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班上主讲《领导胜任力》、《领导干部心理调适》、《领导人才选拔方法技术》以及《领导心理潜能开发》等课程。
【开栏的话】
当今中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压力日益加大,由此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也逐渐增多。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行为健康的基础。领导干部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是否健康,对其执政能力以及社会和谐都有重要影响。因此,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执政能力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问题。
但在新形势下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不够,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是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应该说,迄今为止干部的心理健康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考核任用干部过程中,只考查思想政治素质、文化业务素质、组织管理素质及身体健康素质,心理健康状况尚未列入考核项目。同时,领导干部自身健康意识淡薄,对心理健康认识重视不够。同时,社会认识评价上的缺失与误区。在我国,社会成员重社会本位轻个人本位的观念根深蒂固,反映在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和评价上,人们往往偏重其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偏重其言行是否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是否符合国家、集体和民族的利益。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也往往体现出这种强烈的舆论导向。在这样的社会氛围和舆论引导下,大多数领导干部对事业与生活的和谐统一问题,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保持身心健康的问题却很少顾及。
事实上,领导干部个体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一个有着丰富而独特情感的人,作为一个具有多重社会角色的人,我们既要重视其工作业绩和社会价值,也要高度重视其身心健康。大多数领导干部在学生时代和工作后都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培训。同时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而领导干部心理上的疏通渠道缺失, 整个社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不能给生活在高速发展社会中的领导干部以强有力的心理支持,不太重视对其进行心理上的教育和疏导。有些干部缺乏心理方面的知识,对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矛盾“看不开”、“想不通”, 不注意化解和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由于长期的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释放,日积月累,导致心理严重失调或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最终抑郁成疾,这对领导干部的身心造成较大的损害,影响到工作和事业。
就此,《人民公仆》杂志从本期开始,邀请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领导科学教研室主任、国家首批领导科学专业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月星教授开设专栏,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讲授。胡月星教授多年来从事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著述甚丰,在这个领域很有造诣。让我们和他一起学习认识增进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增进心理健康 先从心态说起
心态决定命运。
茶杯里有半杯水,有的人依然兴高采烈,希望更有滋味地品尝。有的却满眼悲伤,水怎么就剩下半杯了。同样是秋天原野,有的看到的是硕果累累,想到收获的满足, 有的看到的是秋叶枯黄,人生凋零。不同的心态对人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造成几度欢乐几度愁, 有人欢喜有人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心态是增力的情绪,带给人的多是欢乐、信心、乐观、自得;消极心态多是减力的,带给人的是难过、懊悔、紧张、烦恼。领导者作为人群中的一份子,也同样饱受心态的纠结烦恼,对领导从政行为乃至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有的领导精神饱满,工作状态良好, 表现热情积极,周围群众信赖,因为从他的身上人们感受到阳光、亲切、自信、坚强;而有的自怨自艾, 精神萎靡,关系紧张,心情沉重, 往往给下级或群众带来不安、烦躁和畏惧。为此,培育领导健康心态, 对于树立领导良好形象,增强领导工作自信心,提高领导工作效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健康心态,中外许多学者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 就认为健康心态应有四种特质:积极的自我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积极面对和接受现实;阅历经验丰富有自信心。由此看来,健康心态是自我认知、情感需要、行为表现以及人际适应等各种心理状态的有机统一,是个体对环境变化的主动感知适应,是身心和谐健康的充分体现。为此,增进领导者心理健康水平, 以下五种心态最重要:
一是乐观积极心态。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认为,人类种类各异的不快乐,一部分根源于外在的社会环境,一部分根源于内存的个人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教授认为,积极乐观和自信坚强等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心理资本。积极阳光心态能够激发工作热情,帮助自己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具有乐观心态的人往往将人生的感受与人的生存状态区别开来,认为人生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心理感受,即使人的境遇由于外来因素而有所改变,人们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去调节自己的心理感受, 尽量使其处于最佳状态。比如,一栋房子顶上铺满了密密麻麻的瓦片,但有的人在看房顶时,不是看铺得很好很整齐的瓦片,而是专看一片铺漏了的瓦片,这实际上就是心理学上的“漏掉的瓦片效应”。 持有悲观消极心态的人,看不见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常常因缺乏信心和勇气而事业难成;另外,在心理定位上对自己常持否定态度,不能接纳自己,使自己内心长期处于失衡与迷失状态。
二是随和平静心态。在影响人的健康和长寿的因素里,精神和性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点,同先天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由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决定的。科学研究表明,“入静状态”能使那些由于过度紧张、兴奋引起的脑细胞机能紊乱得以恢复正常。若处于惊慌失措、心烦意乱的状态,就使自己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人所陷入的困境往往来源于自身,对自己和现实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是在突变面前保持情绪稳定的前提之一。大量实验证明,平衡的心理是任何一个面临突变,但却不被突变所击垮的人必备的心理素质。要学会自我宽慰。人世间没有无所不能的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企求事事精通、样样如意, 只会促使自己失去心理平衡。不要怕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成就总是在经历风险和失误的过程中才能获得。
三是知足隐忍心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忍克制,其外在表现是一种被动的知足,实质是对生存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人有欲望是正常的,可怕的是欲望滔天,无法控制。《道德经》就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盲目的知足并不可取,只有做到知足隐忍,才是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大千世界诱惑重重,真正陷入诱惑当中,而能保持清醒头脑的人更是难能可贵。某大公司准备以高薪雇用1 名轿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之后, 只剩下3 名技术优良的竞争者。主考官问:“开车能距离悬崖多远而又不至于掉落?”“两公尺。”第一位说。“半公尺。”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我会尽量远离悬崖, 越远越好。”第三位说。结果这家公司录取了第三位。很多领导者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控制力可以驾驭感情、金钱、权力,可真正接近这些诱惑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人把握不住自己。为此,人不能和诱惑比近,而是离得越远越好。决不能认为自己对诱惑有免疫力和抵抗力而放松警惕。一位曾经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解甲归田后,以收藏古董为乐。一天,他在把玩最心爱的一件古瓶时,不小心差点脱手,吓出一身冷汗。老人突然若有所悟:为什么我当年出生入死,从不畏惧,现在怎么会吓出一身冷汗?正是因为我迷恋这件东西,才会患得患失。正是这种迷恋之心,差点伤害自我, 遂将古瓶掷碎于地。
四是宽容豁达心态。宽容不仅是一种与人和谐相处的素质,一种时代崇尚的品德,更是吸纳他人长处充实自我价值的良好思维品质。所谓宽容的心态,就是以宽阔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宽容本身包含着谦逊。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如果不能虚怀若谷,就不能有效地吸纳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精神营养。只有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态,才能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充实、拓展、成就自我。豁达是宽容的外在表现和必然结果,能做到宽容的人必然豁达。豁达绝非圆滑世故,不是刻意逃脱, 也不是放纵闲适,豁达是人生的高境界、大追求,豁达亦即放达、旷达、通达,豁达贵在“达”,豁达能成就光辉的人生和事业。“升沉不过一阵风”,“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展示的是一种豁达精神。“不谦恭、不和睦的人,不但会遭受物质的损失,且将失去生活的情趣。”
五是情绪调节心态。决定情绪的是人的认知。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人受困扰,不是由于发生的事实,而是由于对事实的观念。” 如何运用理智来克服不良情绪?首先,要承认自己存在某种不良情绪。有了不良情绪不愿承认又认为是合理的,这就难以消除了。其次, 分析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想一想自己的苦恼、忧虑、愤怒的事情是否值得,如果通过理智冷静分析之后,发现多数情况下并非都是如此, 那么,不良情绪将会得到排除。具体而言,要掌握以下几种办法:一是情绪宣泄。情绪宣泄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倾诉、高喊、哭泣等。适度的宣泄可以把心中的不快释放出来,使波动情绪趋于平静,并且还有可能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领导者而言,其中最好的办法是找朋友倾吐胸中抑郁,或求助心理医师。国外有些企业内设有“情绪宣泄室”,也是适应这种方法的。不过, 情绪的宣泄要有节制,要注意方式方法和时间场合,尽量不影响别人, 不损害自己,否则会带来新的情绪困扰。二是心理换位。有些不良情绪,是由于自己抱怨别人而引发的。抱怨同事处理问题不当,抱怨下属办事无能,抱怨领导不支持,越想这些心里越窝火。其实这是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换位思考心理学上称为同理心。遇事应该多站在对方的立场、对方的角度、对方的位子, 仔细考虑对方的想法、理由和处境, 这样就会给予对方理解、谅解和同情。三是转移调节。当不良情绪、特别是愤怒情绪爆发之前,或已气涌心头,要设法转移自己的兴奋点, 把注意力引向其他方面。跑步、转圈、疾走、游泳等运动是化解不良情绪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因为运动可使心率加快,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机体对氧的吸收利用,从而使人精神振奋。四是缓解冷化。如果事先预料到接触某人某事,会引起极大不快,又不能解决问题,那就躲一躲, 回避一下。这样矛盾可能自行化解,如仍需要面对, 等条件成熟后再予以处理。五是积极暗示。自我暗示对机体能产生强烈的作用,能使情绪发生明显的变化。当自己处于消极情绪困扰之中时,通过语言暗示,可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不良情绪。在处于盛怒情绪状态时, 应该对自己说:“不要发火”,“发火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忧虑时应提醒自己“忧虑无济于事,还是面对现实”; 烦恼时,应该对自己说:“静下心来,想一想,别着急”;冲动时应该提醒自己“怒伤心,一忍最高”、“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在使用暗示技术时,要避免运用不当的消极暗示,注意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做个懂乐、知乐、快乐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