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坛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 与领导干部谈“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之八:阴谋?为什么总是阴谋?

    从MH370 马航客机失联事件说开去

    更新时间:2014-12-12 浏览次数:337 信息来源:王彩平

    MH370,一架飞往北京的马航客机,从今年的三月初失联至今。巨大的迷雾一直笼罩2014 年全年。究竟是一次普通的飞机失事,还是机长的“情绪恶搞”,亦或是一场蓄意已久的政治阴谋? 

    如果这是一场阴谋,那将是一场可怕的阴谋。但为什么是阴谋?究竟谁是阴谋的制造者?一旦我们揭开谜底,就会发现阴谋的背后——是他站在那里!

    2014 年3 月8 日凌晨2 点40 分,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马航MH370 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一架载有239 人的飞机从此杳无音讯。

    从被宣布失联的第一天开始,马航事件就成为“一盘很大的棋”,从“平安降落”到“降落无人岛”,从美国借此探明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实力到美印合谋把飞机藏在安达曼群岛的某个军事基地以此要挟中国,从马来西亚政府隐瞒了机长是因为马来西亚国内的政治斗争而劫机,到美国又变成通过媒体爆料倒逼马来西亚政府公布更多信息的“友人”,这场民航史上最为诡异神秘的事件成了阴谋论层出不穷的舆论飞地,“这盘很大的棋”高深莫测,令人无所适从。

    阴谋论,历来被许多社会科学家视为“一种极端主义者构思出来的不可取信的想象”,是偏执和妄想,是一种社会病。而今天也有人认为,阴谋论不过是人们对于重大社会事件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还有学者认为,这个世界需要阴谋论者,因为不论对阴谋的解释是否属实,阴谋论者都能够在很多事情上带给我们一些颠覆性的看法,并进而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让我们不再囿于单一的思维,而发现这个世界原来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

    那么,什么是阴谋论?为什么人们总是相信“此事必有蹊跷”?我们该如何看待形形色色的阴谋论呢? 

    形形色色的阴谋论

    何为阴谋论?顾名思义,就是关于阴谋的理论。其学术定义,指的是一种特定的相信某一个强大的团体或组织通过秘密计划和有意的隐蔽行动,引起并掩盖一个非法或有害行动产生的解释理论。阴谋论通常将一件重大社会事件的最终起因解释成一些险恶阴谋的一部分, 也被称为“黑手论”,认为在某个事件背后肯定有一只“黑手”在操控。

    第一个提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阴谋理论”的人是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他说:“有一种非常有影响的哲学人生观,大意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发生了某件真正的坏事,那么肯定有某个人是造成此事的原因:这件事肯定是某个人故意而为。” 

    阴谋论充斥于人类社会,种类无所不包,最极端的阴谋论案例当属著名思想实验“缸中之脑”。1981 年,美国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在《理性,真理和历史》一书中阐述了一个假想: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下来, 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他而言,似乎人、物体、天空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那么:“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 

    古今中外历史上从来不缺阴谋论,比如“其心可诛”。《后汉书》记载:“《春秋》之义,原情定过, 赦事诛意,故许止虽弑君而不罪, 赵盾以纵贼而见书。”说的是春秋时晋国的赵穿杀了国君晋灵公,而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声讨赵穿,于是,晋国的史官在记载这件事时就写作“赵盾弑其君”,因为其心可诛也。而在西方,美国的“共济会” 自诞生以来,就没有离开过阴谋论的漩涡。据说美国政府在奠基之后就一直受“共济会”操纵,历任美国总统只有被暗杀的林肯和肯尼迪不是“共济会”成员,连美联储也从属于它们,世上所有花美元的人其实都在花共济会的钱。不仅如此, 这个组织的神秘长老团还怀有一个更大的阴谋: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几百年来,“共济会”成为了秘密、异端、阴谋的代名词,人们已经习惯于将许多真实或虚构的阴谋归于它的名下。

    灾难、政治、经济、娱乐都是阴谋论的策源地,在这些领域,阴谋论很流行。2003 年爆发的SARS 就被认为是一场阴谋。有人认为, SARS 病毒可能是美国“共济会”的生物武器,目的是重创华人地区, 以遏制中国的崛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戴旭则称,SARS 是美国为了打伊拉克,怕中国趁机采取其他行动,所以对中国使用的“生物心理武器”。而在美国,有学者和民间人士认为,“9·11”事件是一场政治阴谋,由布什政府自导自演。他们质疑,飞机不可能短时间内撞毁摩天大厦,一个飞行能力中等偏低的人不可能完成撞机,而华尔街的投行在事前就抛售股票以止损。还有军事爱好者隐约怀疑北京上空的雾霾是美国制造……几乎每一场大型空难,都会因其调查的困难费时以及专业性强给了阴谋论者发挥的好机会,从而引发各种充满了政治和军事博弈的阴谋论。

    在国际政治中,一个流行的阴谋论就是,“西方在中东为了石油而发动战争”,尤其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传言被证明“莫须有”后,阴谋论者更是对此确信无疑,就连格林斯潘也认为“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石油”。

    转基因很早便遭遇了阴谋论。美国学者威廉·恩道尔在其著名的阴谋论论著《粮食危机》中提出, 孟山都公司、洛克菲勒基金会等跨国集团通过操纵转基因产业控制多个国家的农业和人口,于是,“转基因显而易见地意味着一场跨国资本甚至发达国家针对中国人的阴谋”。 

    不少人坚信,1969 年的人类登月其实是美国宇航员和有关部门的一场骗局。他们提出了登月的十大疑点,包括登月照片中的天空没有星星,登月舱降落时没有在月面撞击出一个坑洞,登月舱降落时产生的强劲气体会吹走附近的尘土,所以不可能在登月舱附近出现太空人的脚印,以及月球上没有空气,当太空人在插国旗时,却可以看到旗帜在风中飘扬等。

    戴安娜之死也引发了各种阴谋论:被英国情报机构暗杀?英国种族主义分子谋杀?爱尔兰共和军所为?地雷制造商埋下“炸弹”?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本命年劫数难逃?甚至还有人认为戴安娜还活着, “诈死”是想摆脱传媒追踪,以逃避世俗的纷扰,现正以另一身份在世界另一边出现。

    可以说,阴谋论的盛行以及对其的消费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彼得·奈特在《阴谋论文化》中认为,人类社会中的负面大事件,大多和阴谋相关,阴谋是衍生阴谋论的最好载体,但阴谋论和阴谋不能一概而论。肯尼迪遇刺是阴谋,而中情局和FBI 参与其中则是阴谋论,“9·11”事件是阴谋,但美国政府是幕后元凶才是阴谋论。

    阴谋论提供一个真假难辨的故事,一些似有还无的线索和一个推理的过程,把阴谋的旁观者变成追查者,这是纯粹的阴谋无法给予的用户体验。

    为什么理性的人也会相信阴谋论

    典型的阴谋论者压根就不相信现象,而是带着阴谋的眼光看世界, 认为这个世界上时时处处都布满陷阱,充斥阴谋,每个行为背后都潜伏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毫无疑问,世间是有阴谋存在的,但动不动就从阴谋的角度看待世界,显然是一种病态的世界观。问题在于, 很多人都愿意选择相信阴谋论,为什么?

    首先,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观察。达特茅斯学院的科学家保罗·惠伦表示,当一个人被无力感和不确定性主宰的时候,脑中一个名为杏仁核的区域就开始活跃。杏仁核基本上无法独立发挥作用,相反,它会发动其他脑区进入过度分析状态——反复评估信息,企图建立一段连贯易懂的情节,从而理顺刚刚发生了什么,仍然存在哪些威胁,以及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不妨设想一下,当我们的祖先面对地震、洪水等不可抗的未知威胁时,一定会试图理解并解释这些自然现象,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我们知道,他们给出的解释是有神灵在控制,因此,人们开始举办祭祀仪式,并不断祷告神灵保护, 以减少对自身的威胁。如今,虽然现代科学技术有了飞速发展,但现代人依然会遇到很多超越人类经验可以理解的事物,对此人们依旧希望能给出自己的解释,阴谋论就应运而生。正如许多研究所表明的, 阴谋论信仰是与无力感、不确定性和普遍缺乏掌控的感觉相关联的, 所以,这种偏见存在的目的可能是通过对复杂的社会事件提供简单的解释——重塑可控性和可预见性的感觉,从而帮助人们“理解世界”。

    回到马航事件,好端端的一架飞机,飞着飞着就不见了,掘地三尺依然下落不明,怎么会这样?如何理解这一事件?于是,阴谋论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通过自己的已有认识和主观猜测赋予飞机失联以“合理”的解释。这些解释,因为填补了事件发生后的信息真空, 往往会被迅速传播并被不加甄别地接受。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由于真相缺失而产生的不安情绪逐渐平复,但同时,他们的情绪也被这些解释所裹挟,一场舆论的“狂欢”因此而被掀起。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曾说:“只要真相的复杂性超出了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阴谋论就永远有市场。”所以我们看到,阴谋论总是与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如影随形。

    令人惊讶的是,在《纽约时报》刊登的《为什么理性的人会相信阴谋论》文章中提到,阴谋论的参与者并不仅限于社会边缘人士。那些绘声绘色的叙述表明,其作者具有神智健全的头脑和强大的叙事能力,甚至某些最荒诞的阴谋论也可能建立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都加剧了阴谋论的危害性。

    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在1965 年出版的《美国政治中的偏执》中写道:阴谋论是这个国家中最受欢迎的消遣,在涉及某些好惹事生非的外国人时尤其如此。 将美国社会盛行阴谋论归因于“美国政治的偏执作风”,而阴谋论与好莱坞结合,产生了奇幻诡谲的科幻大片,毫无禁忌的想象力超越了现实的荒诞,为观众带来了一次次视觉盛宴。在中国,阴谋论的盛行还有更为复杂的文化背景。比如,中国人“整体性思维”的特点,很容易滑向缺乏逻辑的边缘,滋生阴谋论;而受根深蒂固的教育影响,中国人的认知结构——遇事就归于敌人耍阴谋搞破坏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接受阴谋论;而当阴谋论指向美国时,也会因为符合人们多年形成的反美意识而被欣然接受。

    其次,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成为推手,使阴谋论的形成和传播更为容易和快捷。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阴谋论者通过网络找到“同盟”, 给一切事件都蒙上阴谋论的色调,到处都是幕后黑手,随时随地处心积虑。另一方面,普通网民可以更广泛、更方便地接触此类论调,而这,会使人们更容易滑向阴谋论。一项研究指出,积极接收阴谋论信息,甚至只接触一下阴谋论,都会导致人们开始与重要的政治和社会议题保持距离。例如,丹尼尔·乔利和卡伦·道格拉斯在研究中明确指出,受访者中接收到“全球变暖是一个骗局”这样信息的,不太愿意参与政治,也不太愿意改变个人行为——比如不愿意减少他们的碳足迹。在《心理科学》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斯蒂芬·莱安朵斯基及其同事研究了阴谋论者的思维模式与是否接受科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相信多种阴谋理论的人明显拒绝接受一些重要的科学结论,比如气象科学或者吸烟致癌。

    而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阴谋论的传播比过去有了更加丰厚和肥沃的土壤。一个微信公众账号和一个加V 的微博账号足可以让阴谋论者找到知音。在朋友圈里不断被刷屏的无穷无尽的“心灵鸡汤”和社会评论当中,一则与阴谋论相关的帖子总是显得卓尔不凡,就像马航失联之后,模糊的信息空间潜藏着无数的可能性,于是,花样翻新的阴谋论飞舞在朋友圈里,阐释着一个又一个玄而又玄的阴谋,但事实上,完美的阴谋只存在于阴谋论中,它比阴谋本身更加精致和巧妙,当我们的想象力无处投射时,就只能在纸面上下一盘很大的棋。

    阴谋者的思维逻辑

    阴谋论有四个鲜明的特征:第一,阴谋论认为世界是完全在理性状态下运行的;第二, 阴谋论的基本逻辑是“谁获益,谁操纵”;第三, 阴谋论只提供推测,不提供证据;第四,阴谋论喜欢把简单的事情上升到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高度。

    首先,在阴谋论者的眼里,地球像一台精密的仪器那样有条不紊地运转,整个社会都在完全理性的状态下极有条理地运行。以货币战争为例,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当今全球的经济运行是由无数机构无数人共同参与的结果, 想操纵全世界的经济和金融,使之按照少数人设定的规则运行,简直是痴心妄想。然而,在货币战争的作者笔下,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活动, 包括货币发行和金融运行,全部受制于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首的一批国际金融财团,因为他们拥有足够的财富,能够控制和调遣西方多个国家的政府。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后记里说, 一场战争的决策,并非全都出于理性。在电影《超完美谋杀案》中,希区柯克也告诉观众,完美的谋杀案只存在于理论中,是无法执行的,因为现实不一定按照策划者构想的方向发展,一旦付诸行动,就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卡尔·波普尔认为,阴谋论的谬误在于它们倾向于把每一个事件都描述成“故意的”和“有计划的”, 从而严重低估了许多政治和社会行动的随机性和意外后果。

    其次,与科学家喜欢事实论证相比,阴谋论者更喜欢揣测动机,其基本逻辑是“谁获益, 谁操纵”。他们通常会以一些人有意无意制造的谣言作为起始,从中遴选出或者塑造出一个可能的利益获得者,然后,充分调动和发挥联想能力和推理能力,把利益获得者的行为动机串联起来,从而炮制出一则完整的阴谋论。

    强调动机,是阴谋论最大的优势之一,因为不仅简单直接,而且容易引发情感共鸣。还是以马航事件为例,事件的处置暴露出马来西亚政府搜救能力不足,指挥协调无力的现实, 由此可以推断出马来西亚政府“水平不高”的结论。但如果从阴谋论偏好的动机出发,则会认为马来西亚政府是因为政治阴谋故意拖延隐瞒,这就可以得出马来西亚政府“很坏”的推断。而这个推断,很容易就能引发共鸣,民众的愤怒于是就有了出口。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 在复杂的事件中,人们如此消费阴谋论才是“天性”,而克服这种“天性”去等待和理解专业调查结论则需要极大的耐性与精力。正因如此, 也许有关此次事件的阴谋论也会如其他空难一样,永难收场。

    第三,阴谋论者崇尚解释世界,但是他们只负责推测,不负责提供证据。比如在波士顿爆炸案发生后,美国著名的阴谋理论家亚历克斯·琼斯提醒他的听众,9·11 事件中,其中两架被劫持的飞机是从波士顿起飞的,暗示这两起事件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他提醒说波士顿爆炸案可能是应对金价暴跌的手段,或是政府某项秘密计划的一部分,目的在于让运输安全管理局能够插手体育赛事。所有这些质疑看似都合情合理,但是,证据呢? 

    对不起,这不是阴谋论的职责所在。阴谋论只是负责封闭性地循环论证,无论对其前提和细节都不能反诘和追问,如果非要用证据反驳阴谋论,那也是没有用的。因为,无论科学家怎么说,《X 档案》迷们也要相信外星人的事, 他们的逻辑是:“如果政府没有揭露一个阴谋, 那它就是在掩盖这个阴谋;如果政府揭露了一个阴谋,那它就是在掩盖其他阴谋。” 

    第四,阴谋论喜欢无限夸大,喜欢用大帽子压人,喜欢把简单的事情上升到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否则,它的“故事”就讲不下去。以归真堂上市风波为例,为辩护“活熊取胆”, 中药协直斥反对者是“受西方利益集团资助”, 并为西方利益集团服务的组织。中药协的逻辑是,归真堂是中药企业,而中药是我国宝贵的民族医药,因此,谁反对归真堂上市,谁就是跟中药过不去,就是在“借动物保护的名义”, 胁迫我国取缔养熊业,以限制熊胆粉入药、削弱中药竞争力、为西方利益集团垄断中国肝胆用药市场谋取更大利益。借助民族主义情绪,中药协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保护者。

    说到底,这还是权谋思维在作怪。阴谋论天生是权力的“马弁”, 在阴谋论者看来,离开了权力,便形成不了阴谋,而阴谋也总是有权力者才有资格玩的“游戏”。权力主导的社会,不可能有独立、健康的思维和文化生态,民粹主义的流行,对西方满怀仇恨,将阴谋铭刻于心,都是由这种脆弱的社会心理所导致。

    避免掉入阴谋者的陷阱

    阴谋论和宗教一样,都在努力向人们解答“为什么”的问题,但在当代学术界,“阴谋论”是一个贬义词,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病, 因为无论是其论点、论据,还是论证的过程,都大大超出了学术规则的合理边界。学术界鄙薄阴谋论, 因为它不具有真正的认知价值和有效的解释力,却可以被任意滥用。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搅局者”呢? 

    首先,我们说,阴谋论信仰是与无力感、不确定性和普遍缺乏掌控的感觉相关联的,因此,不“公开公平公正”一定是阴谋论滋生的沃土。以转基因阴谋论为例,当《灭绝中国在行动——转基因食品在中国》《转基因食品中的亡国灭种之路》等帖子和微信被疯狂转载的时候,来自政府的声音却十分微弱, 支持转基因的理由则变得晦暗不明起来,真相似乎若即若离,在这样一个信息不够透明的舆情环境里, 人们情愿相信真相是险恶的,从而有所防备,这自然会进一步推波助澜,让阴谋论肆意生长。因此,对政府而言,提供真实和透明的信息, 不仅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也是打击各种阴谋论的最有力的工具。而对于普通公众来说,面对阴谋论, 最明智的态度是暂时搁置任何论断, 等待确凿的证据与合理的推论,直至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其次,阴谋论盛行,不仅是信息缺乏的结果,也是理性思维缺失的后果。很多阴谋论,只要认真理智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很幼稚, 很可笑。比如,有关SARS 的各种阴谋论,个个漏洞明显,没有一个经得起仔细推敲,这些论调无不被打上了深深的地缘政治的烙印。而在阴谋论和民族主义的情绪煽动下不断发酵的“石油动机论”,虽然背后有欧美也不讳言的石油现实主义,但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西方并不是出兵中东的最大石油收益者,或许旁观的俄罗斯收益更多。

    不过,颇为棘手的是,阴谋论具有一个特点:信念固执,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相信一个阴谋论时,无论如何去解释和辩论,哪怕是给出事实和证据,也很难纠正这一认识, 甚至会起到反作用。2006 年,政治学者布伦丹·奈恩和贾森·雷夫勒发现了一种名为“逆火效应”的现象。他们指出,那些致力于澄清不准确政治信息的努力反而会让人们更加坚信那些虚假信息。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提高辨别阴谋论的能力。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逻辑分析、辩证思维、换位思考,最主要的还是要有证据、证明和证伪的科学态度,当一个看起来无论多么合情合理的解释摆在我们面前时, 科学的态度首先就是要看是否有证据、是否符合逻辑、有没有办法能够验证对错——而不是本能的接受、相信和传播它。总之,面对阴谋论, 一定要多动脑筋想想,以免掉入陷阱。【此文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K03B07)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