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特别报道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 当代县委书记眼中的 “四有书记”

    更新时间:2015-06-20 浏览次数:491 信息来源:人民公仆杂志社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县委书记,在全国县委书记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这里摘发几位县委书记的心得体会,看看他们是如何理解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

    把心中有党放在第一位

    江苏省泗阳县委书记 李荣锦

    “心中有党”看似简单,但能否做到时时勿忘、时时检视, 能否做到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不简单。某种程度上讲,“心中有党”是自我角色的不断暗示,更是价值取向的反复拷问。当下少数党员干部产生了“身份麻痹”,不仅心中无党,个别人甚至目中也无党,不严格要求自己,不该张的嘴张了,不该伸的手伸了,不该去的地方去了,最终走上不归之路。究其原因,无一不是忘记了党员身份,忘记了还有组织。这启示我们,各级党组织要对党员干部经常性“身份提醒”,常常拎拎耳朵、念念“紧箍咒”,引导党员、干部对自己的“基本身份”全面检视,在面对大是大非和权力诱惑时扪心自问:心中有没有党?还记不记得自己是个党员?党性不是与生俱有的,需要后天的学习锻炼。党性是信仰,也是约束,一个没有强大内心的人自然无法抵御各种诱惑和考验。所以,一定要坚持把深化学习锻炼放在突出位置, 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铸就强大内心。知而不行,等于不知。我们不光要知道党性要求、党纪法规,更要知行合一,不断践行磨炼。

    不负“一线总指挥”重任

    辽宁省抚顺县委书记 白 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改革发展向纵深挺进,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就愈发凸显,各种错误思潮、庸俗风气亦接踵而至。越是面对复杂环境和形势,越是面对多样化社会思潮,越是面对各种噪声杂音,我们就越要以高度的政治清醒来把脉定向。把脉定向靠什么?不断锤炼党性、保持政治定力、强化对党忠诚,这些要求对于县委书记这个“一线总指挥”,不是可做可不做、可多做可少做的事,而是必须天天苦练基本功。唯有“马步”扎稳了, 才能在各种复杂考验袭来时,站得稳立场、看得准方向。县委书记还要立足县情发展实际,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对定下来的工作部署,一抓到底,善始善终,一棒一棒传下去,一任一任接着干。除了勤恳做事,县委书记更要守纪律讲规矩,干净做人、清白为官。在一个县,县委书记是“总指挥”,就得对整个“指挥部”负责, 决不能满足于独善其身,更需要履行好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把党员、干部队伍管好带正。

    怎样做才称得上心中有民

    四川省西昌市委书记 李 俊

    县委书记是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领导干部,必须心系群众、为民造福。担任县委书记,怎样做才算是心中有民?对困难群众的现实难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走访慰问、送钱送粮上,务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的要求,从造血机制上去解决困难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在统筹兼顾方面“弹好钢琴”,彻底改变“年年帮扶年年穷”的状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面遮点”不行。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一些贫困现象固然有历史和地理原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差距所致。城市的高速发展不可“一俊遮百丑”,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绝不能让“平均”掩盖了“不平均”, 更不能让偏远地区群众同步“奔小康”成为“被小康”。县委书记是承上启下关键环节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征程中的“固化剂”。“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只有在“大脚板”的不断延伸中丈量民情、凝聚民心、汇聚民力,才能从根本上赢得群众支持。

    心中有责才能尽好责

    陕西省扶风县委书记 周宇松

    县委书记是一县之帅,肩负着一个县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当好县委书记,不光要有一副可担千斤的“铁肩膀”,更须心中有责。心中有责,才会有“蹄疾步稳”的定力。县域发展既要“蹄疾” 更要“步稳”,生态环境是一个地方最可持续的竞争力,是最大的本钱。由此,我们提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兼顾优质发展、持续发展,努力实现青山绿水的发展。心中有责,再大的困难也是“纸老虎”。没有责任心,再小的困难也可能成为“拦路虎”;只要心中有责想干事,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心中有责,才会“不待扬鞭自奋蹄”。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作为县委书记,既要挑起发展重任,更应勇担党建之责。要让勤政有为者受重视、有舞台; 一手抓治理,探索“为官不为”问责办法,针对“怕事不敢为、懒政不想为、平庸不能为、为私不去为”等现象,制定可量化的考核标准,让“为官不为”可鉴、可考、可评、可惩。“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抓作风、强党建,作为县委书记,只有敢于喊响“向我看齐”、走在前列,才能带出一支好队伍,带出一方好风气。

    最大的职责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浙江省桐乡市委书记 卢跃东

    作为县委书记,心中有民是必然要求,最大的职责就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什么才是好日子?物质很富裕,但精神生活很匮乏不算好日子;钱尽管很多,但生活的环境很糟糕不算好日子。这几年,我们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 同步推进,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把生态建设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大力推进“五水共治”、“森林桐乡”、“美丽乡村”建设; 聚焦群众就业、就医、就学等领域,积极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期待。我感觉到,只有真正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真正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满足民生之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群众才会真心拥护我们。

    高举“公”字在头顶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委书记 厉秀珍

    县委书记要谨记“公”字当头,当好“公家人”,谋好“公家事”, 用好“公家权”。需要坚持“公”字当头用好权,严格厘清公与私的界限, 切实把好公与私的尺度,真正把“公”高高举在头顶。在基层党员群众眼里,县委书记是“党的代表”。做到“公”字当头,首先应在当好“公家人”上下功夫。“公家人”就是为党办事、为民谋利的工作人员。县委书记身处基层,自当谋好“公家事”。县委书记的最主要职责,就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确保党的意志和决策部署在当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老百姓得到真实惠,活得有尊严。“群众利益无小事”不是抽象是具体的,县委书记须以问题为导向,经常深入基层访民情、察民意, 问对策、找办法,主动回应基层关切,带领党员、干部以自身的辛苦指数换来百姓的幸福指数,以百姓的幸福指数化解社会的风险指数。只有这样,百姓才能真心信赖党、拥护党,永远跟党走。

    心中有民就当心怀敬畏

    河南省永城市委书记 马富国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心中有民,就是当好公仆,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总书记告诫:“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作为永城的“一线总指挥”,在基层调研时,我要求自己和干部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办公点,自己也习惯于蹲在田间地头问收成,坐在老乡家小板凳上聊“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一次次访村串户中,了解到百姓反映问题不方便, 我们探索了“群众家门口的信访局”模式,群众“上访”变成干部“下访”, 群众有问题不出家门便有人管。事实证明,只有“大脚板”走到百姓跟前, 服务到百姓中间,才算心中有民。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心中有民,就应敬畏人民,顺民之所欲,除民之所恶。敬畏人民,我们在用权和施政时,才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群众才会讲真话、说实话,我们才听得到真实的民生民情,思路和决策才能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反过来讲,如果县委书记“心无敬民”, 就会在群众面前“无畏”,进一步就是“无戒”,失民心就在所难免了。敬畏人民,是治国理政的智慧,也是“心中有民”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