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王盛就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王盛1977年2月出生,2000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台州市检察院书记员、助理检察员、检察员、主诉检察官、公诉二处副处长、公诉一处副处长。
平时王盛身穿合体的检察官制服,戴一副金丝眼镜,与人交流时总是面带微笑,温文尔雅但又有检察官特有的凛然正气。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一干就是14年,承办了一系列大要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荣记个人一等功一次,被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检察官、台州市十佳公诉人、台州市十佳检察官、全国首届“守望正义——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等荣誉称号。
忠诚履职
2013年农历正月,温岭发生一起特大纵火案,造成八死一伤,财物损失严重。为办好此案件,市院成立了由检察长挂帅的专案组。王盛作为专案组成员,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在勘察现场过程中,他目睹了被害人家中失去“顶梁柱”的无奈,老人孩子失去至亲的悲恸,也看到被害人眼中对检察官的期盼。“只有办好案件,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安慰。”他说。
他连续多日,加班加点,认真地阅卷,仔细地核实证据,准备法律文书,仅一份公诉意见书就改了20多遍。庭审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当事人的认同。
2009年下半年,一起特大电信诈骗系列案摆在王盛面前。该案涉及浙江、广东、四川、北京等20个省、市,受害人超过300人,涉案金额2200余万元。接办案件后,他认真研究案情,查阅了近百册证据材料,提起公诉。为准确核对每名受害人被骗金额,他找来所有相关的银行账本,逐笔核对。大半年时间里,他几乎没有休息天,白天满脑子都是数字、金额,晚上做梦也在核对。最后,形成了长达88页、6万余字的起诉书。高质量完成了审查起诉工作,有力打击了跨境电信诈骗集团的嚣张气焰。
心系百姓
王盛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心系百姓,为民司法。
2011年,他经办了一起集资诈骗案件,尽管被告人已被判处重刑,但多名被害人的损失却未得到弥补。“当时有20多人向我求助,我不能因为案件已经判决而推脱。”王盛一面劝说被害人依法维权,另一方面向公安机关提出追诉意见,要求追查另一掌握财产的下线犯罪嫌疑人,追查涉案财产下落。并数十次联络公安机关,督促落实涉案财产追查措施。被害人大都来自温岭、玉环等地,来回奔波不方便,王盛要来他们的电话号码,一有消息就主动和他们联系。他的耐心和真诚,赢得了被害人的理解,也为检察机关赢得了口碑。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王盛在公诉岗位上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自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真正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
2006年,一封来自新疆的信件跨越万水千山,寄到了王盛手中。他很纳闷:自己在新疆并没有朋友,谁会给我写这封信?拆开一看,此人竟是两年前被王盛控诉的犯罪嫌疑人。“这是2004年的一起故意杀人案,被告人当时只有20来岁,被判无期徒刑。在服刑期间因再次伤人而被换押到新疆的监狱。”“对方判刑之后并未真心服法,对司法机关心存怨恨。”王盛说。
然而这名服刑人员在信中向昔日指控他的王盛吐露了心声:“如果当初不是你将我绳之以法,或许我会在犯罪的道路上越陷越深。”王盛马上意识到,对方可能是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才会提笔写这封信,于是他决定回信,并为对方进行心理疏导。在通信条件不通畅的情况下,这种特殊的书信往来持续了近8个月。书信中,王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方则回信向他保证:一定要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指控犯罪不是目的,让犯罪人回归社会后不再重新犯罪,这才是公诉工作价值所在。”王盛说。
2014年,王盛曾经手过一起故意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因怀疑妻子有外遇而将其杀害,留下9岁和7岁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孩子的信息在数十万字的案卷中仅出现过一次,王盛却留心到了,在案件判决后的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两个孩子的监护人远在贵州,并且已经年近八旬,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王盛积极为这两个孩子申请司法救助,司法救助款拨下来时已临近春节,两个孩子的姑姑来检察院领取救助款时,王盛再三叮嘱她,让她把这笔钱花在孩子身上。临走时,王盛从口袋里掏出当时身上仅有的一百元钱,交给孩子的姑姑,让她给孩子买点学习用品,当作送给孩子的新年礼物。
“如果换成我,我可能就不会注意这两个孩子,也会错失帮助他们的机会。”台州市人民检察院控申处副处长左袁蜻说。
勇于担当
王盛视办案质量如生命。2013年,在审查起诉震惊全国的温岭杀医案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对医疗行为的适当性提出异议。“权利应当得到尊重,不管权利人是什么身份;事实必须查清,这是正确办案的基础。”王盛说。如果对犯罪嫌疑人提出的异议不查清,不仅对案件事实不负责任,也是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侵犯。为弄清事实, 他顶着舆论压力,多次到案发医院现场核实,搬出医学教科书查阅资料,请教相关领域的医学专家。反复踏勘案发现场,并要求侦查机关委托鉴定,针对犯罪嫌疑人提出的CT片上有一组数据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他还多次走进CT室,亲自观看医生操作CT机进行求证,并现场录像, 最终用扎实过硬的证据否定了被告人的无端怀疑,让其心服口服地接受法律的制裁。
办理案件是公诉人的第一任务,案件质量则是公诉工作的生命。王盛在办案中,始终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司法理念。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恪守检察官客观公正的职责,真正做到严格司法、公平正义,让群众感受到良法就在身边。
王盛是个心里有底气和胆识的人。2011年,温岭发生了一起酒店保安劫杀两名客人的案件。王盛在阅卷中发现,案件关键证据存在明显缺陷,倘若草率起诉,将不利于诉讼进行。另一方面,死者家属情绪激动,社会舆论广泛关注,办案期限过长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
王盛没有丝毫迟疑,立即与侦查机关取得联系,要求及时补全证据,作出说明。最终,该案没有因为退查补证而延长审理期限,犯罪嫌疑人也及时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愧对家人
王盛在一线办案历练多年,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凡是与检查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都会认真研习。在工作之余,他把证据学、法医学、刑侦技术等专业知识融会于心间。工作上的成果,使他深感欣慰,但面对家人,他觉得“有愧”。
2009 年7 月,出生才3 个月的儿子被查出患脑瘫, 王盛一家人陷入绝望。从那时起,孩子一直在广东就诊, 直到2012 年春节才被接回台州。这期间,身为父亲的王盛因为忙于工作,没有请过一次假,也从未向其他同事说起。唯一一次去探病时,面对有些怕生的孩子,这位父亲百感交集、羞愧难当。
对于母亲的病,王盛一直深怀歉意,认为母亲的病是被自己给耽误的。“如果我早一天陪母亲去检查,母亲可能会早一点做手术,病情也不会那么严重。”说到这里, 王盛的眼眶微微发红。
“看病的人多,有时候晚一分钟就要等十几个号, 越早挂上号,就能越早见到医生,越早拿到药,让我妈早点回去休息。”为这,他和妻子想了一个办法:夜里上闹钟, 提前守在电脑前挂号。为了不过多影响王盛休息,这种“秒挂行动”实行夫妻轮岗,持续了整整一年。
“陪伴就是最好的孝道。”王盛说。但他工作起来却没时间陪护家人。他白天忙工作,晚上去医院陪护家人, 谁也想不到,就这样的坚持一直到今天。王盛用坚毅战胜困难,用担当挑起责任,始终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崇高价值追求。在公与私、家与国的决择考验面前,始终保有一份赤子情怀,做到了舍身忘我、无私奉献。
坚守良知
“做事要认真、办案要公正、做人要有良心”。这是王盛母亲对王盛的叮嘱。工作多年,王盛时刻用母亲的叮嘱鞭策自己,无论职务升迁、无论身处何境,他都始终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始终依法用权、公正用权、廉洁用权,自觉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用权干事的基本遵循,做到志存高远、风清气正,以公正司法的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喜爱和衷心拥护。
2009 年下半年,王盛被发现肾脏有囊肿,医生一再建议他尽早接受手术,但他根本不听,一拖再拖。一年后, 王盛终于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由于囊肿已经增大腐败, 原本简单的切除手术做了整整3 个多小时。医生说:“如果再拖下去就会导致严重感染,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手术后半个月,王盛不顾妻子和同事的劝阻,又出现在了工作岗位。“检察工作需要我,我也离不开检察工作。” 王盛说。
在孩子被诊断为脑瘫、母亲患癌症期间,王盛没请过一天假,也从没把负面情绪带给同事。“我们都说, 苦不苦看老王,累不累看老王。”市检察院公诉一处副处长陈真说。
王盛清楚地记得,在提审一起抢劫案的犯罪嫌疑人时,犯罪嫌疑人供述称自己在公安机关所作的笔录是不真实的,并称在笔录中还做了特殊的记号。而这个记号, 王盛在阅卷过程中根本没注意到。
经时任公诉处副处长郑永省提醒之后,王盛马上核实了这个细节。经核实,犯罪嫌疑人签写的“与我讲的一样”,在“一”字上面加了个不起眼的小黑点,成了“与我讲的二样”。
最终,此案因发现多处证据缺陷,作了存疑不起诉。
“这件事警醒我,要做好检察工作,光凭一腔热情还不够,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这也是我从事检察工作后上的实践第一课。”王盛说。
在繁重的办案任务和困难与挑战面前,王盛始终保持高昂的激情和坚强的韧劲,做到忠诚履职、守土尽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信仰是法治的基石,是检察官忠诚履职的支柱。王盛凭着对法治信仰的坚定笃守,为美丽的台州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