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坛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 为领导干部做心疗之十一:诚信是领导的大智慧

    更新时间:2015-06-20 浏览次数:281 信息来源:胡月星

    《论语》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子贡问孔子:“治理国家需要哪些条件?”孔子回答说:“老百姓有足够的粮食(足食),有强大的军队保卫国家(足兵),老百姓对国家有信任感(民信)。”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必须缺少一个条件,三者中少哪一个好?”孔子答:“去兵。”子贡又问:“再剩下两个条件中,如果必须再去掉一个,去哪一个好?”孔子答:“去食,自古以来死亡都是正常的,然而民无信不立”。所以在孔子看来,治理国政,“民信”比“足食”、“足兵”更重要。中国自古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普通老百姓不能做到诚信,主要是损害一己;为官者不能做到诚信,则无法取信于民,政令不通,上下欺瞒,那就是危害一方,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及所领导的整个事业。

    诚信要有品德修养

    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曰:恭、宽、信、敏、惠”。就是说,具有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恩惠的人才能称其为君子,这五种品行是作为“仁人”所必备的。怎样把理想的人格外化为现实的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来教化和塑造最基本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明确了它们各自的作用,“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忠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信”字在人格理想和现实教化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诚信是个人的品质,对领导干部来说,塑造完善的人格,须臾不可放松。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地“正身”,追求在致力公共事务中要取信于民;在自我修养中要警钟长鸣,不断“思诚”,以逐步达到“至诚”的境界。孔子有言“德不孤,必有邻”,凡是追求诚信的人,就是追求纯洁、高尚、理智的道德境界,他必然会获得无数的朋友和同伴,因为他不仅有益于社会,本身也充满了快乐,他问心无愧、内省不疚,他的人生在德行中一步步地提高着生命的质量。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土地养育万物能够生长庄稼,是因为土壤深厚肥料足。君子有了德行,如同地里有了肥料,就能够委以大任。立德之本,莫上乎正心,立德的本在哪儿?先从正心开始,心不正能量不足。有的官员正心不够,心的热度不够,心就软弱无力。领导的道德境界,就是内外兼修、内圣外王。内修自己的道德心,外修自己的行为。我们讲领导形象设计,形象关注外表,根本在心里。内心世界充实,道德修养高,就是个好领导。《群书治要》讲治国“六德”。一是宽厚,胸怀要宽广,包容度高。二是诚信,不能弄虚作假,信口雌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三是仁慈,要有仁慈关爱之心;四是恩惠,《孟子·尽心上》讲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这个“泽加于民”就是恩惠。有了地位、权力和经济实力,要为社会办好事。五是权威,有权力没有威信那就是权术,权力加上威信才等于权威。六是谋略,要有谋有略有眼光,善谋会断。《群书治要》讲“行有四仪”。就是“志动不忘仁,智用不忘义,力事不忘忠,口言不忘信”。“志动不忘仁”教导我们干事情对得起良心。“智用不忘义”就是维护公众道义。“力事不忘忠”,就是忠诚于事业追求。“口言不忘信”,就是言而有信,言行一致。有的人信口开河,口是心非,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个假话掩盖另一个假话,怎么拥有诚信?《弟子规》说得好:“行高者,名自高。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势是权势、地位,用势服人大家心里未必服气。只有把道理讲透讲明白,以理服人,听着才舒服。

    诚信要有正能量

    正能量体现在“五气”上。一是志气,二是骨气,三是大气,四是和气,五是底气。

    从志气上讲,有志者事竟成。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帅印可以不要,但是志气是夺不走的。志气有“四个不甘”:第一不甘平庸;第二不甘落伍;第三不甘颓废;第四不甘失败。很多人强调只能成功不甘失败,盛行的是成功学,不接受失败学,很多人研究人如何成功,就是不研究失败,因为大家都恐惧失败。领导甘于寂寞但要不甘于平庸,看淡失败,但是不甘于失败。从骨气上讲,骨气从那里来呢?骨气与信仰价值有关,为民做主需要骨气。领导如果“缺钙少气”,就谈不上骨气。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个人捡了一块宝玉,献给齐国大夫子罕,子罕谢绝了这个宝物,说你的宝我不要,因为我以不贪为宝,你送来的宝是珍宝,会把我的宝丢掉了,我珍爱自己的宝。以不贪为宝,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大气上讲,大气就是浩然之气,有眼光的人才大气,有胸怀的人才大气,有魄力的人才大气,有定力的人才大气。有的领导眼光狭窄,心胸狭窄,魄力很小,没有定力,哪有大气呢?从和气上讲,“礼之用和为贵”,和气就是亲和力。亲和力从哪里来呢?一要体察民情,二要关注民生。要睦邻友善,上下相亲。领导经常要到老百姓家里去,经常看老百姓想什么缺什么?领导要知道上下相亲的重要性。中纪委王岐山书记曾到安徽桐城的六尺巷走访,这个六尺巷里有故事。清代大学士张英的家人和他的老邻居吴氏为了修墙的事闹了矛盾,家人告到在京城做官的张英那里。张英写了一首诗给家人拿回去。诗里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一看明白道理了,就把这个墙往后退了三尺。吴家一看人家退了三尺,也退了三尺,结果就留下这条六尺巷。现在这个巷子是宽两米、长一百八十米。王岐山去六尺巷希望从古人中学习智慧,人贵在和睦共处。从底气上讲,信仰追求是最根本的要求。要有精神状态,要有群众的支持信赖,要有公众满意度。这几样都没有,哪有底气呢?有的领导魂不守舍,说明精神状态欠佳,群众满意度不高。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各地虚报产量、竞放高产“卫星”,彭德怀经过实地考察后,冒着被批斗的危险,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向毛主席汇报了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实际情况。领导干部讲诚信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客观情况作深入调查,进行冷静观察和科学理性思考,遇事善于明辨是非利害,严肃认真,谨言慎行,求真务实;勇于坚持真理、纠正错误,敢于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注意发现并勇于承认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诚信就是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干打雷,不下雨”,说的就是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光说不做,只喊空头口号,不兑现自己的诺言。朱熹说:“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好作风就是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不讲空话,勇于担当。

    这里关键就是一个“行”字,“行”就是干。话一说出,就应雷厉风行,抓紧落实,对群众做出的政治承诺一定要兑现。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官,首先要先学会做人。常言道: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如果领导干部带头做诚实守信的榜样,那么,“诚信缺失”现象就会越来越少,扶危济困、互帮互助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就会遍地开花,好思想、好传统就会进一步发扬光大。反之,由于个别领导干部不讲诚信,在群众中导致“晕轮效应”,损害整个干部队伍形象,影响领导效能的正常发挥。

    在实际工作中,一要忌言出无行,说了不干,食言脸不红,说话不算数;二要忌言出行缓,拖拖拉拉,常常错过时机,耽误事情,这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无“行”之“言”是空言,是妄语,是假话,是欺人之谈。行动迟缓也可能使“言”变空,达不到目标,以致失信于民,丧失领导威信。领导者说到做到,不只是指在大事和原则问题上说了算,定了干,即便是一些日常小事也应当言行一致。说了就干,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领导干部由于其职业和地位的特殊性,对组织和社会有很大的表率作用和示范效应,直接影响着一个组织和社会的风气,领导干部的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起着主导甚至决定作用。因此,领导干部在诚信方面要率先垂范,带头做遵守公德、守信诚实的模范。1961年5月,周恩来总理视察农村时,在一次座谈会上认识了农民张二适,会后他特意到张二适家里访问,离别时,笑着说:“有机会一定来,如果我不能来,我一定派人来看你。”在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中,周总理一连五年都派人看望张二适,一个大国总理对一个普通农民坚守诚信,可见周总理崇高的人格品质。

    诚信要求讲道说理,遵循规律

    《道德经》从前到后都强调如何把“道”和“德”的问题解决好。“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规律法则;二是道路方向。领导智慧讲究的这个“道”在哪里?“道”从规律当中来,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法则当中来。同时,还要把目标方向搞明白,规矩在哪里立清楚。尚道还要循道。“道”的本质要求是道法自然。“道”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天道”讲究顺其自然,“地道”强调有始有终,“人道”提倡和睦融洽。政府治理要遵循天道,关注地道,更要重视人道。天道就是要把自然规律、发展的逻辑搞明白。政府治理有许多方面还要注意顺其道而为之。“地道”强调有始有终,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治理总得有头有尾有结果。“人道”就要强调修身和睦,敬业乐群,大家相亲相爱。努力做到天道顺、地道圆、人道合,政府治理才能达到理想状态。尚道还要悟道。悟道的根本在于崇尚和谐,贵在善治。和谐就要善治,多从和谐社会上着眼,多从民生保障上着眼。要虚怀若谷,上善若水。在治理当中要强调为而不争、顺其自然,减少与民争利,不要人为地制造社会阶层矛盾。政府治理不唯急而在稳。“稳”讲规律,讲细节,讲操作节奏,“急”不讲规律、不讲细节、不讲办法,只看速度。要张弛有度,刚柔合济,既要有刚的原则性,还要强调“柔”的一面。《道德经》里讲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有的地方领导干部简单粗暴,动不动要打压,管制打压只能引起心火,火一上来就治不住了。现在是火太多水太少,远没有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市场竞争不能与民争利,涨价部门几乎全是垄断企业,这些部门既有垄断市场的权利,同时又有垄断价格的权利。该伸的手伸一伸,该收的手还是要收,如果不收手怎么治呢?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领导智慧尤其要明白“大道在人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