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已过半,处于爬坡过坎阶段的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新动力在哪里?在告别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 中国经济靠什么续写新的传奇?人民日报社记者走访各地了解到,尽管今年以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巨大, 但无论经济发达的东部还是加快发展的中西部,无论是消费升级的城市还是消费扩张的农村,都蕴藏着巨大潜力和活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统筹, 为中国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 十八大以来提出的这三大区域发展构想和战略,与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相互呼应, 初步形成了“四大板块”加“三大支撑带”的总体布局。
与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相对应的,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方式的调整和创新。去年底以来,三次降息、两次降准、增加财政赤字规模……“工具箱” 里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确保我国在复杂形势中依然保持了经济增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今年1 至4 月份,我国新注册企业继续保持每天1 万户,城镇新增就业445 万人,国外媒体惊呼“中国创业出现‘人海战术’”。创业创新的背后,是创业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也是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两年多来,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 项,提前两年完成了简政1/3 的目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强力推进,让创新创业的热情竞相迸发。
经济增长新动力正在孕育,改革红利逐步释放。无论是惠及亿万人的户籍制度改革,还是深刻调整利益关系的财税制度改革,无论是打开“突破口”的司法体制改革,还是牵住“牛鼻子”的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