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总体上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能持续较高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就业率不降反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可以说,简政放权等改革所释放的红利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项改革的任务仍然很艰巨。一方面,改革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比如,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含金量不够高,相关措施不配套、不衔接,保留的审批事项程序不规范、效率低,红顶中介“中梗阻”,事中事后监管跟不上等等;另一方面,改革走到这一步,更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和触动利益格局的问题也会逐步暴露出来,改革的阻力和难度将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无论是改革已经取得的进展,还是把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简政放权始终都是一篇关系全局改革的大文章。因为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过程中,改革每走一步,都与政府的管理息息相关,如果不首先把简政放权这篇文章做好,其他文章就难以做下去,甚至难以破题。换句话说,旧体制难以打破,新体制就难以建立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从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协同推进各项改革,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经验。
改革不仅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当前情况看,继续做好简政放权这篇大文章,需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我认为除了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要加强统筹外,还要注意从宏观层面,从顶层设计上把握好三点。一个是把简政放权与转变职能紧密结合。简政放权绝不是一放了之,必须有破有立,在放权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也就是要“放、管、服”三管齐下,协同推进,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最终目的还是要把政府职能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再一个是把简政放权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紧密结合。简政放权这把利剑,把传统行政体制中深层次的诸多弊端和问题更加直接地挑了出来,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抓住这个契机趁势而为,拓展改革。比如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科学界定政府间及其部门间职权范围,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以及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从而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行政体制。还有一个就是把简政放权与法治建设紧密结合。改革推进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跟进到哪一步,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并通过法的形式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包括正在推进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最后都应通过法的方式加以规范和确定,实行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从而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迈进。
从机构编制管理的角度看,还要把简政放权与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紧密结合起来。精简和严控机构和人员编制本身就是简政放权的应有之义。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就提出要实现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这就需要把该减的坚决减下来,而且这有利于形成倒逼机制,从而更有力地推进简政放权;同时,把调整出来的编制资源配置到一些需要加强和充实的重点领域和环节,为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