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时代公仆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时代公仆
  • 杨贵与红旗渠

    更新时间:2015-08-20 浏览次数:294 信息来源:本刊记者 韩秀琪

    【编者按】红旗渠动工于1960 年,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 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一条全长1500 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 座山头,架设151 座渡槽,开凿211 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 座, 挖砌土石达2225 万立方米, 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 公里,是毛泽东时代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 1960 年,毛主席多次指示必须大兴水利,给后来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奠定了基础。周总理生前对红旗渠的建设倾注了很多心血。他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 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1974 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学习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因为红旗渠精神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今天的红旗渠, 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这里的人们至今仍记得当年的老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全县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开掘出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在那个艰苦岁月,他用共产党人的智慧,担当起一个55万人口干旱饥渴山区县的历史责任。勇于开拓,敢于担当,大胆提出让大山让路,在峰峦之间开渠,建成人间“天河”,滋润了林县干渴的大地,让老百姓过上了舒心的日子。

    今天,我们回忆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当地群众开辟“红旗渠”的故事,仍让人感慨万千。

    为民谋利道真言

    1958年11月1日,杨贵在河南参加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晚饭后,他刚到浴池洗澡,就被地区公安处处长高雷找到:“快穿衣服,有急事!”杨贵没来得及擦干身上的水珠,赶紧穿上衣服就跟高雷上了吉普车。高雷兴奋地告诉他,毛主席的专列已经开到新乡火车站了,主席要和地县的同志座谈。听说要见毛主席,杨贵心中既激动又紧张,汇报什么?

    他想起这一年来的经历:5月,他在北京作为最年轻的列席代表参加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主席倡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会回来后,省里开始批判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等人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随后,刮起一阵高过一阵的浮夸风。

    7月,麦收刚刚结束,新乡地委召开县委书记紧急会议,汇报小麦产量。开会前杨贵就让县农业部门对林县小麦产量做了汇总,自己还亲自到几个村做了调查,对小麦产量心中有数。

    在会上,县委书记底下交头接耳,大家都不敢发言,怕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帽子,于是就推举杨贵第一个发言。“有多少就是多少,实话实说,这有啥难!”杨贵说:“林县今年小麦长得不错,经过核实产量,每亩平均114斤。”“怎么这么低?你们干工作没有?是不是瞒产了?”不等杨贵说完,专员怒气质问。“来之前,县里认真测算的。”“你们就是躺着睡觉也能产出这点!”专员生气了,追问:“林县开始反右倾了吗?是干麦子还是湿麦子?”“当然是干麦子!”“你加上水分是多少?”这可把杨贵问住了。他看看周围的人,问道:“这干麦子和湿麦子差多少?”专员说:“怎么也得加上一成吧”。杨贵算了一下说:“那就报125斤吧!”专员气得差点儿背过气去,连声说:“像话吗?这个样子林县根本没有大跃进!”见专员大发雷霆,其他人怕了,只得开报“俺县亩产280斤”、“俺县300斤”。

    因为林县地下有铁矿,有煤,山上有树,全民大炼钢铁选在林县。8月,新乡地委做出决定,林县、南乐、清丰三县统一在林县炼钢铁。同时,成立了林南清钢铁兵团指挥部,杨贵任党委第一书记兼指挥长。三个县几万名手握锄把的农民在林县搞起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一个个卫星越吹越大,越吹越高,河南粮食产量在全国独占鳌头后,又放出了钢铁高产卫星,在全国第一个创造了日产钢铁万吨的新纪录。9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关键在大搞群众运动》的社论,指出:“河南省创造这个奇迹的主要经验,就是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个有360万人参加的钢铁生产的群众运动。”社论发表后,河南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急剧升温。作为总指挥的杨贵一言难尽,认为这样下去不行啊!他登上太行山,看着老百姓苦心种植生长起来的树木被砍,一棵不剩地倒在地上,他心碎了,当即决定,解散清丰、南乐砍树队,由林县单独组织,并严格规定,果树一律不准砍,可用的林树砍伐先由林业技术员做出记号,只能间伐不能普伐。 车子开到一个僻静的站台旁,杨贵随着地委书记耿起昌登上专列,省委书记把大家一一介绍给毛主席,主席和大家一一握手。轮到杨贵,主席说:“林县的杨贵,我知道你,听说你治水还有一套。”杨贵不好意思地说:“主席好!林县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还有一些群众吃不上水呀!”

    座谈会开始了,省、地委领导汇报情况后,杨贵谈了林南清钢铁兵团的情况。主席问杨贵:“你们一天能炼多少吨钢铁啊?”杨贵说:“大约二三百吨,但绝大多数是硫铁,铁渣也不少。” “灰生铁有多少?”“不到10吨,而且大部分是回收的废铁和砸碎的铁锅投炉炼成的。”见杨贵说了实话,在座的一些领导都捏了一把汗,现在是大炼钢铁要大上的时候,省里又在反右倾,杨贵说话也该“把点儿门”。主席问到:“杨贵同志刚才讲的情况是不是带普遍性啊?”省委书记史向生看看主席,神情有些紧张地回答:“据了解,各个钢铁基地炼出的铁大体都是这样。”主席点了点头,又问杨贵:“林县多少人口?”“55万,是山区。”“林县有林子吗?”“山上土薄石厚,原来有一部分自然林,老百姓也种了一些果树,这次大炼钢铁砍了不少。”“炼钢铁你们上了多少人?”“地委让上15万,我们目前上了五六万。”“五六万人怎么住啊?”“住在野地里。”主席的脸色严肃起来:“五六万人住在野地里,生病的多不多?”“现在还不多,但已经有苗头了。”主席有些不安:“天冷了,那么多人睡在野地里,冻病了怎么办?”杨贵心情很沉重,有些焦急地说:“主席,林县这几年修水利,今年大秋作物长势很好,是个大增产年份,可惜不能全部收回来。”“这是怎么回事啊?”主席追问。“精壮劳力出来搞钢铁,庄稼顾不上收,棉花顾不上摘,民工住在野地里,大便都用棉花擦屁股,好好的棉花都被糟蹋了。”毛主席听后急了:“长了好庄稼,都没有收割,这怎么行呢?搞钢铁的人,留下少数搞小高炉,其他人快撤下来!要一部分收庄稼,一部分人搞水利。要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办水利,把炼钢铁劳动力很快撤下来!”毛主席重复了几遍,并伸出巴掌做了个“砍”的手势。本来大家都为大炼钢铁犯愁,很紧张,杨贵讲这么多大炼钢铁的真情实话,大家为他捏了一把汗。可听主席这么一说,顿时都愁云消散,紧绷着的心松了下来。 

    从火车上下来,几位县委书记忙向杨贵拱手抱拳说:“谢天谢地,谢天谢地,你杨贵在主席面前一‘冒炮’,可给我们摘去‘愁帽’,你的胆可真大啊!”

    为民引水开“天河”

    1959年麦收后,林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洹河断流,井池干涸,已建成的渠道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不但大秋作物下不了种,而且人畜饮水也发生了困难,很多村庄的群众只得翻山越岭远道取水。

    身为县委书记的杨贵心急如焚,急着挖山泉,打水井,要抗旱下种,可地下没有水;挖的是旱池,打的是旱井,天上一点水不给;修水渠,建水库,没水可蓄。严酷的现实,检验了林县的水利设施,尽管杨贵带领群众修了三座水库,开展了积存蓄水的“一千个庵子沟运动”,但是真正碰上大旱,还是没能解决老百姓最需要的水啊!

    “要来一次思想大解放,彻底解决林县缺水问题。”杨贵发狠了,要做大动作——从山西引水。

    时间紧迫,马上行动,组成的三路考查队立即出发。杨贵亲自带一队来到山西。终于发现水流量十分充沛的漳河,最大流量7000秒立方米,最小流量13秒立方米。杨贵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从山西引漳河水入林县大有希望。看着、想着,地图上的红铅笔道道仿佛已经变成了一条大渠,把漳河水引进了林县,流入了老百姓的旱田。

    杨贵要干的可不是一个小工程,困难是难以想象的,“连续几年修渠修库,县财政老本花光了,大伙的腰也快累断了!”

    当时的省委书记陶鲁笳谈起来都感慨万分:“我以为你杨贵引漳水入林县,也不过是修条小渠,解决吃水,没想到你竟然修了那么大一条人造‘天河’,被周总理称为新中国的奇迹!”

    2月11日是农历元宵节,道路两旁人头攒动,红旗飘扬,以县委领导为先导的3.7万名修渠大军拿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锅灶,憧憬着对幸福的渴望,一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战役在太行百里山麓打响了。

    数万修渠大军一下子涌入太行山,住房是个大问题。垒石庵,搭席棚。一时芦席告磬,到外地购买远水解不了近渴。杨贵当机立断,号召全体机关干部抽出床上的芦席支持修渠。当杨贵床上的芦席抽出来的时候,千张芦席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工地。

    引漳入林工程已开工20多天了,杨贵从郑州参加省委四级干部会议回来,立即上了工地。他从坟头岭沿着开渠的路线徒步到了盘阳,继续沿渠线西行,整整步行三天才到渠首。

    这个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决策人和指挥者在徒步的三天中,发现问题十分严重,近四万名修渠大军在七八十公里长的渠线上,几乎看不见人。开工之初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对工程的艰巨性估计不足,民工看不懂图纸,漫山打眼放炮,炸得到处坑坑洼洼,不但浪费人力、物力,工程质量和安全也难以保证。甚至有流言说引漳入林是“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开运河”,是“县委背着干粮送远屎,屙了也肥不了林县田”,使民工情绪受到了影响。

    杨贵越走越看越觉得问题不小,他决定立即调整决策。经过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1960年3月6日至7日召开的“盘阳会议”上,一个决定开渠引水入林县命运的新战略决策形成:必须改变全线出击的被动局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首先拿下20公里的山西段。因为在山西的群众承受能力有限,时间拖得越长,矛盾就越多。全体集中兵力尽快拿下这段工程,缩短山西群众忍受阵痛的时间。修通渠首至河口段,进行首次试通水,一来可以检验工程,二来可以鼓舞民工的士气。

    杨贵讲到:“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是毛主席的军事战略思想,引漳入林也必须采取集中力量分段突击的战略战术,把渠分成几段,一段一段地修,首先集中力量突击修成山西这20多公里。修一段渠,通一段水,再修一段渠,再通一段水,以通水促修渠,鼓舞群众,教育群众,催人奋进。”杨贵提议:“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红旗渠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胜利。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既表明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险打开一条‘天河’的雄心壮志,也表明了县委要力挽狂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前进的坚强决心。”

    一场奋战在峻岭与沟壑之上的开通人工“天河”的战斗打响,成千上万的民工为了让干旱家园变成鱼米之乡的渴望将成为现实。每一个人都发扬了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

    “我永远记得那些不畏艰难冲在最艰险地方的民工。”杨贵沉重地说。鸻鹉崖地处林县与山西交界的山西一侧,壁立千仞,奇险难测,与谷堆寺、鸡冠山构成了一道天险。当地人说,除了鸻鹉之外,其他鸟类都飞不上去,因此称作鸻鹉崖。

    承担鸻鹉崖渠段施工的城关公社民工在山顶上打下一组组由三根钢钎组成的绳桩,腰系绳索从崖顶下到渠线位置,倚着绝壁分层打出39个20米深的炮眼,把200米长、250米高的鸻鹉崖从上直劈而下。“6月12日那天,崖头上一块巨石突然坍塌,当场牺牲9人,重伤3人。”

    “事故过后在工地上,人们经常看到一个担着小桶往返运浆的孩子,他叫张买江,13岁,是施工中亡故民工的儿子。”

    买江的母亲埋葬了丈夫,擦干了眼泪,又把孩子送到了工地。指挥长王才书说什么也不答应,父亲去世,怎么能让家里的独苗再上工地呢?更何况买江还是个孩子。母亲恳求说:“让孩子留下来接着干吧,俺知道,红旗渠水流不过来,他爹也合不上眼。”

    杨贵总是讲述着那些难以忘怀的开山建渠英雄:“除险队长任羊成,是在阎王殿里报了名的。在开山时,一块石头正好砸在他嘴上,用手一摸,四颗门牙都断在嘴里。抹抹嘴,整个嘴巴都肿了起来,却就是不解开腰间那根系在悬崖顶上的绳索,他身上用绳索勒出的伤痕,到现在仍有一圈厚厚的疤痕,像一条深色的带子缠在腰间。那一圈疤痕告诉人们,为了红旗渠,他忍受了多少艰难痛苦,做出了怎样的牺牲……这就是红旗渠精神!这就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子孙后代敢担当

    1960年,全国遭受自然灾害,加上“大跃进”以来的瞎指挥和浮夸风,出现了浮肿病,甚至频繁发生非正常死亡事故。中央发出通知,全国实行“百日休整”,建设项目全线下马。在共和国“勒紧裤带”的岁月,一道道指令让红旗渠“下马”。杨贵从实际出发,留下300名青年继续在红旗渠工地上,要奋战500天凿通最难啃的狼牙山隧道,为红旗渠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狼牙山全部是绛紫色石英砂石,坚硬如钢,一锤打下去,崖壁上只留下一个斑点,打一个二三十公分深的炮眼,往往要换几十根钢钎,两盘烘炉捻钢钎也供不上,一个工作面的日进度仅为0.3米。指挥部派人到洛阳矿山机械厂求援,借来一部风钻,打了一个30公分深的炮眼就磨钝了40多个钻头,风钻不久就停用了。青年们又抡起了八磅锤,蚂蚁啃骨头一般,一寸一寸向前掘进。

    有人告状,“中央决定百日休整,但林县县委书记‘左’的阴魂不散,把引漳入林渠改为红旗渠,死抱着红旗不放。群众没有饭吃,树皮都剥光了,还在强迫群众继续大搞水利建设,根本不管群众死活。这个县委书记真是‘死官僚’,对这样的人一定要撤他的职!”一时间,55万双眼睛都投向了杨贵和县委——是停,还是继续干?

    县委会议室的灯光彻夜通亮,晚霞接着曙光——“石头硬出好石匠,困难大出英雄汉!”中央指示要执行,红旗渠工程也不能停。

    “泰山压顶不弯腰!”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杨贵和林县人民认准了方向就要干到底。

    可是,人们都没想到,在一次会上,一位副总理点了杨贵的名,并讲到“不停工就撤职”。会上林县的组织部长就是为杨贵和红旗渠说了点好话,当即被撤了职,大家觉得这次杨贵是在劫难逃了。

    但是杨贵不退缩,硬是让300名青年继续奋战在红旗渠工地上,并公开言明一切责任由他一人承担。

    为此,地委召开会议要纠正错误。杨贵在会上第一个发言:“这几年在指导农村工作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左’的做法,地委召开会议纠正错误、汲取教训,很有必要。但是,农村出现的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林县人民千百年来深受缺水的痛苦,迫切要求修建红旗渠,如果说有错误的话,责任在我,撤我的职可以。近年来,林县连续大旱,目前有16万人翻山越岭担水吃,根据中央‘百日修整’的指示,去年11月底绝大部分民工已经下山休整,只留下300人开凿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林县县社队三级有几千万斤储备粮,绝不像有些人说的林县群众没饭吃,把树皮都剥光了。 山西省境内20公里渠道已经修成,漳河水已经流到了河口,人民群众欢欣鼓舞迎接幸福水,总干渠二期工程就要完工,这有什么错?共产党不为人民谋生计还叫什么共产党?”

    杨贵越讲越来气,双手一撑桌子站起来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我们的党性原则不允许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地里旱得长不出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而无动于衷。自然灾害是事实,但是,都坐着等老天爷恩赐,战胜不了灾害。如果这样的话,自己的乌纱帽保住了,可遭罪的还是老百姓!千百年来,林县人想水、盼水,共产党来了,群众的愿望才变成了现实。修建红旗渠为的是林县人民,为的是子孙后代,我问心无愧!我说的情况都是事实,经得起调查。如果不调查清楚就这样处分我们,我作为一个党员,有权直接向党中央、毛主席反映!” 

    在座的领导和县委书记们都被杨贵的铿锵之声所感动。

    会后,国务院立即派调查组到林县了解情况。调查很快有了结果,杨贵讲的都是实话。那位副总理放心了,称赞杨贵领导林县人民战天斗地,重新安排河山的奋斗精神,并要地委恢复了林县组织部长的职务。

    经济越来越困难,林县经济实力这张“荷叶”能不能包住红旗渠这个特大的“粽子”?很多人捏着一把汗。杨贵说:“条件可以边干边创造。如同果子长在树上,伸手摘不着,就不摘了,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不敢革命、不敢斗争的表现。只要跳一跳能够摘到,就要跳起来摘,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1961年,县委抽调了30余名县、社干部,成立了林县驻外办事处,由大队组建工程队,全县共组织3.1万人,到全国一些城市承揽工程。劳动收入2%作为县、社管理费;90%归集体,交2元记一个劳动日,参加集体分配,10%归个人。当年外出建筑业总收入就达到1800万元,有效地弥补了红旗渠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县里还建立了化工厂,开始生产雷管,基本保证了工程需要。在通往林县数百公里的道路上,插着林县标帜的小车队排起了长龙,几个月时间,将500吨炸药、200万个雷管全部运抵建设工地。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一个奇迹,是杨贵和林县县委实事求是、科学决策的一个杰作。参加修过红旗渠的老中青三代林县人达30万人。五年的浴血奋战,林县人民有理由把红旗渠总干渠的通水庆典作为他们世世代代的盛大节日。

    红旗渠利用南谷洞水库的水提前两年发挥效益,贡献逐年增多,在河南全省引起了轰动。林县成为全省第一个提前三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黄河以北地区亩产400斤指标的县。《河南日报》发表了《林县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标》的长篇报道,这是河南省第一个粮食生产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标的县。

    杨贵为民谋利,实事求是,敢于担当,在太行山上带领林县人民,树起了一面勇于开拓的旗帜,也打造了“红旗渠”精神。这一精神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