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悦读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悦读
  • 品读《论语》 感悟“学习”

    更新时间:2015-08-20 浏览次数:493 信息来源:衣雪青

    荀子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就是说, 从政离不了学习。而搞好学习,就免不了要回答三个问题: 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 

    北宋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习近平总书记2013 年在曲阜孔子研究院说,要仔细看看两本书, 其中一本就是注解《论语》的书。《论语》这部儒家经典, 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包含了很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常读《论语》,我体会书中有三段话很好地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学习。

    为什么学习呢? 有人认为“学好文武艺”, 是为了“售与帝王家”;也有人认为,书中自有千锺粟、黄金屋、颜如玉。而我更欣赏《论语》开篇第一段话给出的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习本身是件让人感到愉悦的事。

    这里言字旁的“说”通竖心旁的“悦”。学习,把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学有所得、得有所用、用有所成,自然会自得其乐,进而又激发学习的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

    在《雍也第六》篇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做到好学乐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做到学而时习、好学乐学,肯定能从中找到愉悦和乐趣。

    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 学习能让人收获朋友之乐。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所有社会关系中,朋友不可或缺。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学,特别是党校的同学, “同门”加“同志”,完全可以成为真正的朋友。大家在一起学习的时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乐融融, 情谊深厚。多年之后,天各一方的同学再次相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定会享受到“有朋自远方来”的人生乐事。正因如此,越临近毕业,我们越是珍惜在党校的时光。

    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谈的是: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修身立德。

    有些人学点知识、有点能力,一时没被发现或重用, 就闷闷不乐或者牢骚满腹,从根上讲,是还不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士志于道”,而非志于功名利禄。在古人看来,“道”是整个社会的终极真理,就像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所以历代读书人穷尽毕生精力孜孜以求的,就是这个“道”。

    《里仁第四》篇中提到:“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强调的就是,古代士人阶层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来闻道与悟道,修身立德,从而成为承担社会终极价值的君子。我想,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我们领导干部。

    再谈第二个问题:学习什么。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可见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学什么最重要呢?《论语》在最后一段话给出了答案:“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意思是要想成为顶天立地的君子,就必须通过学习达到:知命、知礼、知言。

    首先要学习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这里的“命”,有人说是规律、命运,我理解孔子所说的应该是“天命”。知命,是要认识到天地赋予你生命所要完成的使命,通俗地讲就是要知道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这是完善自我以成君子的必要条件。

    只有“知命”,才会有一种自觉的使命感,才可以做到“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换成当今的要求就是,能“敢于担当”。做到“知命”,就会承认客观的必然性,大自然赋予人生命,肯定会有人主观难以把握的东西。知道这一点,就会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对我们而言,知命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从根本上解决好“参加革命为什么、现在当官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等从政为官的基本问题。

    其次要学习知礼,“不知礼,无以立”。

    孔子在《雍也第六》有句话讲:“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论语》中列举了许多符合礼的行为,如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论语》还列举了一些背礼的行为,如在《季氏第三篇》里抨击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行列的意思,八人为一佾。天子所用的歌舞团规格是八佾64 人,季氏是正卿,按周制只能用四佾32 人,他却用八佾,显然坏了规矩。所以孔子才愤怒地说“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 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礼,是制度和规范。不知礼,人就无法立足于社会; 不守礼,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君子,搞不好还要栽跟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知礼”还意味着要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守住底线,不碰红线。

    其三要学习知言,“不知言,无以知人”。

    孔子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用对一个人,等于树立一面旗帜。可见知人之重要。

    孔子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其言之不怍, 则为之也难。”在季氏篇孔子说,和人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还没有轮到你说的时候就抢着说,是急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该说的时候不说,叫隐瞒;“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瞽是指盲人,不管别人愿不愿听就一个劲儿地说,是盲目(老百姓说是瞎子)。可见,知言是知人的一个重要途径,知言就能识别“巧言”“言之不怍”“躁”“隐”“瞽” 等各种类型的人。

    所以,作为领导干部,选准人用好人,善于“听其言, 观其行”,知言以知人非常重要。

    再讲第三个问题:怎样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尤其是反省, 是学和习、知和行的桥梁。曾子在《论语·学而》篇中强调, “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要学为君子,需坚持从是否做到忠、信、习三个层面反省自我。

    首先,要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要反省为人谋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忠于职守。

    “忠”由“中”、“心”二字构成,办事能尽心竭力, 中人之心,称人之意,才是“忠”。《论语》举过一个例子, 说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几次做楚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子。而且, 每次被免职后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者。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可算得是忠了。” 细节见品格。令尹子文为国家做事,面对职位进退,都能做到心平气和、坦坦荡荡,说明他面对职位想到的是责任,而不是个人私欲的满足。特别是在被免职时,还能毫无怨言、认认真真地做好交接,善始善终、尽职尽责, 得到“忠”的评价,当之无愧。

    古人说“天下至德,莫过于忠”。曾子把“是否做到了忠”作为每天的第一省,给我的启示是,作为一名公职人员,要牢记权为民所赋,不断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忠于组织、忠于事业、忠于人民。

    其次,要反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就是要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诚实守信。

    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不诚信的人就像没有车辕的车子,自然寸步难行。因此, 要常反省个人的诚信问题:承诺的事情办到了吗?入党的誓言信守了吗? 

    要时刻牢记,失信是人生最大的破产。

    最后,要反省“传不习乎?”就是要反省老师传授的人生大道、知识学问,有没有反复实践? 

    学习本身是一件知行合一的事,只有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否则就像《子路第十三篇》讲的:“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就是说“把《诗经》三百篇背得很熟,却不会办事,背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从政学习,是否做到学以致用、学以辅政,这也是必须经常反省的。

    总之,《论语》是一本主要讲立德修身、学习做人的古代经典著作。我们常讲“为官先为人,从政先修身”,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首先强调的是“严以修身”。经常读读《论语》,经常对照思考“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这三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修养、做好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