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1 年7 月,河北省香河县“土地风波”之后,原霸州市市长王凯军调任香河县任代县长,主持全面工作,2012 年2 月任县委书记。四年来,他牢记组织重托,坚持问题导向,团结带领“一班人”,直面困难和挑战,实干兴县、敢于担当,妥善化解“土地风波”遗留问题,重新凝聚起全县党员干部为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努力开创“生态香河、产业香河、品质香河”的新局面,获得了令群众满意的成果。本刊记者在采访王凯军后,希望他就开创全县工作新局面发表感想。没隔几天,他发来一篇署名文章《牢记“四有”, 勇于担当》,呈现了他履职香河以来的感悟和心路历程。现摘要刊发,希望给读者,给像他一样的县委书记们以有益的启示。
“和”字当头抓稳定,破解紧要难题。河北香河县“土地风波”事件后,香河干群对立情绪严重, 矛盾十分突出,“进京赴省访”数量急增,全县各项工作都受到严重影响。当时,我们从早晨七点半开始接访,一直到中午一点半,还有很多群众在门外排队等待。
认真接待群众上访,打开工作局面,是当时县委县政府亟待破解的紧要难题。但被动接访不是办法,必须“一竿子插到底”。我提议并带头在县电视台公布了我和县长、纪委书记等同志的手机号码,主动接听群众来电来访。其实我们当时也有顾虑: 一怕有人说是作秀,二怕信访人打爆电话,三怕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果然,各种电话蜂拥而至, 即便是深夜,电话和短信依然不断。但在这种“麻烦” 中,我们看到了显而易见的好处:进京赴省上访数量直线下降,群众开始相信干部。县委更全面了解了社情民意和群众的真实诉求;基层干部开始认真解决信访问题,不再把矛盾上交。渠口镇宣教寺村因土地转包问题连年上访。一天,信访带头人给我打手机说,他们上百人已集结完毕,准备进京上访,而我正在接待国际家居文化节的重要客商和领导。我当即和信访群众约定了对话时间、地点,公务接待结束后,我连夜进村与200多名群众面对面对话到深夜。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县委迅速成立工作组,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我们对群众上访问题真接、真查、真解决,平息了群众不满情绪,干群矛盾得到缓解。我们顺势而为,向全县群众公布了县内所有处级干部和各单位“一把手”手机号码,让群众有处讲理、有处诉怨,问题有人解决,困难有人帮助。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作为坚实基础,所谓“大发展、快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变“上访”为“下访”,把信访局搬到群众家门口,县委常委包乡镇,每天安排县级领导到乡镇、村街接访,建立“接访下访点对点、倾听民声心连心、解决问题一帮一”三项机制,彻底扭转了被动维稳的困境。我们进一步开展“百案攻坚”和“大调研、大化解、大推动”等系列活动,一大批信访积案得到妥善化解,各项工作重新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县信访中心先后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30多面。
“责”字当头抓项目,筑牢坚实基础。发展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四年来,我们牢牢把项目建设抓在手上,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香河长远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坚定不移调结构,全力打造“产业香河”。我们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瞄准高端制造、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新兴产业,引进了机器人产业园、京东电商产业园、维龙电子商务园等一批高端、绿色的实体经济项目,筑牢县域经济新基石。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把科技成果转化成新兴产业,我们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仅用一年时间,就引进了来自京津的12个机器人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了涵盖研发设计、本体制造、零部件生产、系统集成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以项目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对看准了的项目,县委要求大家为香河未来发展“奋力拼一把”,绝不让一个好项目从手中溜走。今年4月在北京学习期间,我听说了中粮可口可乐华北项目,这个项目建成后年产值60亿元,税收3.6亿元,已与外省某地达成合作意向。我觉得香河非常需要这个项目,就跑到中粮可口可乐总部“蹲守”,最终靠诚意打动投资方到香河考察。我们迅速组建招商团队,一个月内与对方进行了10次对接。6月初,中粮可口可乐华北项目签约落户香河。
为推进项目建设,我们建立县领导分包重点项目责任制,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总结、一季一通报,一个班子、一套人马,全程服务。我们还建立现场联合办公制度,为项目建设、企业生产现场解决难题,把最贴心、舒心、安心的服务送到项目业主身边,让香河成为京津周边最理想的投资创业宝地。三年多来,全县共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07个。今年1-6月,全县实施亿元以上大项目92个,总投资达824亿元,完成投资110亿元,5个项目跻身省重点。
“土地风波”之后,我们的经济发展不仅没有滑坡,反而实现了产业结构和发展效益“双提升”。2012年至今,全部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连续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
“情”字当头抓民生,夯实持久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说,县委书记是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领导干部,必须心系群众、为民造福。我们坚持从群众“最盼”抓起、“最急”做起、“最怨”改起,尽心竭力解决群众每一个难题,坚持“三个先行”:民生投入先行保障,民生项目先行安排,民生问题先行解决。全县大力压缩行政办公开支,把公共财政向基层、一线民生领域倾斜。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全县先后修建了潮白河、北运河堤顶路及连村路128公里,198个村街的21.6万群众因此受益。
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坚持一天不拖;暂时无法解决的,及时向群众说明情况,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针对教育工作滑坡严重的问题,我们集中群众反映的意见,立即调整了教育局和一些学校的领导班子,召开了千人教师大会,制定出台了《振兴教育事业20条办法》,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师待遇。通过群众手机短信得知“新农保”没有按时到位,我们多方协调,财政垫资6000万元,为全县6万多名老人落实了每月90元的养老金,今年又提高到每人每月135元。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一个地方长远发展的最持久保障。我们千方百计抓好民生建设。只要没有会议和公务接待,我一般不打招呼,直奔村街开展调研,了解到群众就医不方便、文化生活少、村街环境差等问题。我们连续三年实施“三个一”民生工程,每个村街建设一个高标准卫生室、一个文化休闲广场、一支卫生保洁队。截至目前,全县共新建卫生室191个、农村文化广场236个,村村都建立了保洁队,群众生活品质有了很大提升。
保护好碧水蓝天,是关系百姓福祉和香河未来的大计,也是香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全面启动“生态香河”建设,创新实施“返租倒包、以育代造、股份合作、家庭自营”四种造林模式,两年造林10.5万亩,是过去10年的总和,森林覆盖率从23.1%提高到37%,实现了群众得利、大地增绿。
“严”字当头抓作风,提升关键要素。省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一个地方的发展,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持久的动力源于人。抓稳定、抓项目、抓民生,实现香河创新发展、绿色崛起,党员干部是关键的要素。
我们坚持“以品德立身、用能力服人、让业绩说话、靠廉洁树威”的用人导向,出台了《选任干部“十用十不用”标准》,探索建立“分类考核、定量分析、实时监控、多维评价、强化奖惩”的动态考核体系,让敢打敢拼、业绩突出的干部得到重用,真正让有为者有位,让实干者得实惠。
我们选任干部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对打招呼、托人情、“接天线”者坚决不用,让“跑官要官”者没有市场。四年来,我们先后提拔了36名干事创业、敢于担当的干部,对6名不担当、不作为的科级干部予以组织处理。抓干部作风建设,坚持“严”字当头,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前,我们就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用节省下来的资金支持村街发展。
对干部队伍中的“四风”苗头,我们坚持抓小、抓细、抓实。县纪委、监察局对领导干部办公室内的非办公设施进行全面清理,彻底拆除党员干部与群众的“隔心墙”。针对个别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我们敢于“亮剑”,以猛药祛疴,坚持常态化明察暗访。2012年至今,共查处党员干部326人,其中乡科级干部31人,失职渎职类案件38件。
我们认识到,只有选优配强镇村两级干部,县域发展才能保持活力。我们在全县开展“三治理一提升”活动,强力治理村街班子、治理党员队伍、治理村风村貌、提升服务水平。在全县300个村街中摸排出127个列入整顿范围,开展打黑除恶、灭霸扫痞,使198个难点问题得以解决,群众拍手称快。今年,我们又开展了“向基层学习年”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今年“七一”,县委隆重表彰百名“基层榜样”,让广大党员干部学有标杆、干有盼头,在全县引起热烈反响。为迅速提高镇村干部能力素质,又开展了“三级书记”讲党课活动,成立由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和“公检法”三长组成的县处级干部巡回宣讲团,深入村街、以案说法,3500名镇村干部受到了教育。在此基础上,我们实施农村“大喇叭”工程,让全县所有村街大喇叭响起来,弘扬社会正能量。
作为一名“班长”和“一线总指挥”,我带领“一班人”共同修订了《县委常委会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坚持“三重一大”事项“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严格执行专家咨询、社会听证、风险评估,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坚决杜绝“一言堂”。
我深知,只有坚持“四有”,敢于担当,才能不辜负组织的重托,不辜负35万香河人民的期望。在处理“土地风波”及城建领域的一些“骨头案”、“钉子案”过程中,由于触及了一些人的利益,他们通过不同手段,对我和家人进行过恐吓、威胁。但我坚信只要站稳群众立场,坚持法治、公平和正义,就能挺起腰杆,放手大胆做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严格按照“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的要求,用担当书写忠诚,用实干创造业绩,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让群众获得幸福,为建设“三个河北”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为河北省香河县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