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改革,我们说是“啃硬骨头”、“趟深水区”,因为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利益关系的触及越来越深。用经济学的话说,今天的改革效应已经很难实现“帕累托最优”,而是“卡尔多改进”,就是说必须面对整个利益格局的调整,深水区的改革,不会是无痛的改革。比如,政府部门简政放权、推进权力清单制度,就是革除过去的权力垄断;再比如,司法体制改革,就是打破旧有的分业体系;还有干部制度改革要完善干部的“进出”、“上下”机制。这些改革都要动一些部门、一些干部的“奶酪”。
从现实来看,目前感到改革动力和激情不足。有不少改革事项,虽然有了顶层设计,但落实起来,一些地方尚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亦步亦趋,或者是“畏手畏脚”、“慎之又慎”。还有些地方出于利益考量,对自己有利的就“选择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左顾右盼”,合意的就抓紧干,不合意的就扔一边,改革起来总让人感到不得劲,不能落地。还有的地方把改革概念宽泛化,导致改革走形变样,影响了改革大业的整体推进,使得改革的边际效益递减。
改革的本质就是一场利益调整,当下的改革触动的是最难触动的利益,利益调整就是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因此,李克强总理说,“触及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如果不改革只会让老问题累加新问题,阻碍经济社会持久健康发展的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利益格局调整到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人民福祉、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有利于长治久安的局面上来。
对于改革的决策者和推动者来说,就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气,有坚持改革的战略定力和持久韧劲,勇于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凡是看准了的改革,就要坚定不移地干,不能遇到矛盾和问题就绕着走,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甚至走回头路。同时也要有更多的改革智慧和策略,对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提出对策、积极化解。要通盘评估改革方案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利益变化,对利益调整的结果充分预估,对不同层面的利益进行统筹。比如,针对利益格局的调整,总会让部分人利益受损,可以用增量来带动和理顺利益关系,通过公平有效的机制对受损者加以弥补,从而减小改革阻力,使这轮改革能够获得更大红利。
新一轮改革必然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利益。一些改革在短时期内可能会让弱势群体的利益受损,比如资源要素价格调整和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等。这就需要注重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寻找不同社会群体的最大公约数,并通过多次分配和社会保障来调节。对于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方案,要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广泛推进协商民主,吸纳人民智慧,稳定改革预期。这样,改革才不至于走偏,利益调整才能得到群众拥护。
改革最终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人民支持了,改革的动力就激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