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时代公仆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时代公仆
  • “三心”化解千千结

    ——记全国首届“守望正义——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童勤

    更新时间:2015-09-10 浏览次数:193 信息来源:本刊记者 程兴瑞

    【人物档案】

    童勤, 四川省成都市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处处长。从检23年,她始终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参与处理信访案件2万余件,直接处理8000多件,组织并参加检察长接待160多次,荣立三等功四次,二等功一次,获“四川省优秀女检察官”、“成都市十佳思想政治工作者”、成都市“三八红旗手”、成都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3年荣登“中国好人榜”,201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检察官”,2015年当选为首届“守望正义——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

    在全国首届“守望正义——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的颁奖词中这样描述她:“温和的笑容,诚意的目光,坚定的信念,她用耐心、细心、将心比心换得信访群众的安心、舒心和对检察机关解决问题诚意与能力的信心。” 

    “亲切的微笑、真诚的目光,她就像邻家大姐一样。”

    “她是好人。她能真正理解我的诉求,我能理解她工作的压力。”

    “一个微笑,一声您好,一杯热茶,就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让上访者感到亲切、尊重和真诚。”

    她就是四川省成都市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处处长童勤。

    真情化解矛盾

    “请见谅,我说话的声音低,平时工作养成了低声讲话的习惯,如果说话声音太大,来访群众可能误会你在发脾气。” 童勤笑着说群体上访、集体静坐,吵闹、哭泣,这样的场景,在成都市检察院并不陌生。每一次,童勤都极力安抚情绪激动的群众,声音几近嘶哑,却始终坚持放慢自己的语速、用平缓的态度耐心接待来访者。

    “控申部门作为联系群众的窗口,绝对不能成为冷漠的摆设。”童勤说,控申部门接触的多是有怨气的来访群众,稍有不慎就会刺激对方,激化矛盾。有时一个微笑,一杯热茶,让上访者感受到尊重、理解,就没有解不开的心结。

    2012年6月初,10多位彝族同胞连续多日滞留成都市检察院上访,其中还有几位身体虚弱的老人。童勤和同事们始终耐心地释法说理,因为涉及到文化背景和语言不通等问题,劝解工作异常艰难。因为天气很热,在劝解过程中,因上访人中一位70多岁的婆婆突然称病倒地,使现场气氛变得紧张。紧急关头,童勤立即通知120把婆婆送到医院救治,一直到深夜,她还在医院给婆婆喂水、拿药、穿衣、拿鞋,忙前忙后,始终陪伴在婆婆左右。婆婆被童勤的温馨举动感动了,连连对童勤说:“谢谢你,闺女。”之后的信访中,老人再没有过激的行为。几天后,滞留群众全部平静地离开检察院,事态得以平息。

    真诚可以温暖群众的心,真情可以化解危机和矛盾。

    “不要把控告申诉检察工作看成是一个与牢骚和烦恼打交道的工作,对待每一位申诉或上访者,我们都要真诚、耐心。”童勤时常教导年轻的同事说,只要时时处处以群众利益为重,把群众装在心里,把每一个细节做好,就会得到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2007年以来,童勤接访的控申信访案件全部妥善处理,没有一件引发不稳定事件。

    “三心”解开心结

    控告申诉检察工作,主要是接受群众举报、控告、申诉,办理刑事申诉、国家赔偿案件等,纷繁复杂,而且经常处在社会矛盾交汇的风口浪尖。 

    接待群众,是童勤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她几乎每天都与吵闹、哭泣甚至威胁相伴。童勤这些年来最深刻的体会是: “人无难处不上访,他们既然来到了检察院,就期待着公正。或许,他们去过了无数的部门,来检察院求助已是最后一线希望。将心比心,有些怨气也是可以理解的。”

    13年的控申检察工作,常年的接访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她自创了独特的“三心”工作法:将心比心、耐心、细心。

    “要消除与上访人的对立情绪,只要将心比心,疏通情绪,然后耐心倾听诉求,设身处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分流案件,细心释法,就没有解不开的心结。”只要用“三心”去面对上访群众,就能换得群众的安心、舒心和对检察机关解决问题诚意与能力的信心。

    “我始终坚信,只要用心,就能把事情做好。面对群众,我会将心比心,对其进行情绪疏导,然后耐心倾听诉求表达,进而对信访案件准确分流,并细心做好释法工作。”

    多年的“三心”工作,让童勤名声在外,很多上访群众都点名向她反映诉求,有的上访人甚至能准确说出她的“三心”工作法。

    2007年,李勇因涉嫌敲诈勒索罪被逮捕,后法院一审对其作出了有罪判决,李勇上诉后,二审期间,有关部门又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撤销了案件。因为案件在程序上属于没有终结的案件,虽然在看守所被羁押了四百多天,但李勇始终无法申请国家赔偿。

    2009年起,李勇拉活之余,每天都会奔走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讨要说法。六年过去了,他的诉求却始终得不到解决。让他和家人整天都在焦虑、彷徨中度过,他在当地数次上访未果。2014年,李某在网上看到了关于童勤的报道,她的“三心”工作法深深吸引着李勇,随即,李勇来到成都市检察院点名要求童勤“约见”。约见时,李勇将一叠厚厚的申诉材料往桌上重重一放,说:“我来碰碰运气,跑了六年了,我就不信跑不出一个公道!”

    童勤笑脸相迎,轻声问好,一杯热茶递到他手上,请他坐下慢慢说。耐心听他讲述了一个多小时,第二天,童勤用了一整天时间,把材料细细看完。并向李勇作出答复:“放心吧,你的案子我们接了,一定会妥善解决。”

    她认为,这是一桩应该尽快了结的案件,不能久拖不决,不能让司法部门失信于民。

    会诊、请示、协调、督办,亲力亲为,并多次与李勇所在地的相关部门沟通、衔接。不断重复着:“案件一直悬而未决,当事人每天都在想我到底是有罪无罪,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我们要将心比心想一想。”

    半年后,童勤终于舒了一口气,这桩拖了六年的案子得以了结,当事人一家也得以安心生活。李勇也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国家赔偿。李勇高兴地告诉记者:“童检察官接待我后,我就知道我的案子有希望了。”

    “‘三心’的背后是童勤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她希望通过工作的热爱和认真,彰显司法的公平正义,尽可能多地传递法治正能量。”童勤之前的同事、现任郫县检察院检察长的赵桂英这样评价她。

    “忘我”收获理解

    作为成都市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处的负责人, 童勤每天要处理全市大量的案件线索,审批不计其数的案件,接打电话成为她的重要工作方式——指导基层院、与信访人沟通、安排接待工作……“有时一天要接打几十个工作电话,常常还没放下电话,另一个电话又来了。” 

    不仅是上班时间电话多,就是下班后回到家也是电话不断。童勤的丈夫喻敏告诉记者,因为童勤在家频繁接上访人的电话,他们之间也曾经发生过一点不愉快。有一次,他的兄弟姐妹和父母到家中聚餐,本来是一家团聚唠家常的时候,童勤却一个电话又一个电话地接个不停,其中,与一个上访人的通话长达一小时。“当时我心里就很不高兴,我说上下班应该分开吧,可以跟上访人说明天到单位谈嘛!甚至‘生气’ 地告诉她,工作以外的时间,组织规定是不允许个人私自与上访人沟通和办案的。”喻敏回忆说。童勤也能理解丈夫,笑着对丈夫说:“其实现在接他的电话可能效果比明天叫他到检察院面对面地说更好一些。及时与其沟通,让他体会到你很关心他,为他着想, 就有利于事情的解决。对他们来说,及时接听或回电话就是态度。对于群众的来电不接或拖着不回, 可能带来误解。另外,电话只是沟通和安抚,这不算私下接触,与申诉人、控告人见面都是在办公场所。” 

    “尽管有时看她忙得我都想发脾气。但她改变了我对先进和模范形象的认识,或者说她赋予了先进模范时代的新内涵,不仅敬业,而且专业,并且可以兼顾家庭与事业。”喻敏这样评价妻子。

    这些年来,童勤不但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还默默肩负起家庭的担子。她给儿子烧拿手的椒麻鸡, 搀扶年迈多病的母亲散步。

    2014 年12 月22 日,童勤母亲再次病重,她赶紧送医抢救、照料。第二天一早,她依然准时出现在几十公里外的基层院会议上,专注地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据她的同事说,类似这样的情景,不记得有多少次了。

    “这些年获得的奖状、证书已不计其数,只有一个奖杯我骄傲地将它摆在了书架上,那是2005年市妇联、市精神文明办颁发的成都市优秀文明家庭奖杯。这是对我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子女的一种褒奖,也是对和我一样认真经营家庭的女性的肯定性评价。” 童勤说。

    献身检察事业,守望公平正义,是童勤心中最神圣的职业选择。在二十多个春秋的检察官生涯里,她为此担当、为此付出。她勤奋努力,默默耕耘,坚定执着地践行人民检察为人民的铮铮誓言,更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坦诚赢得敬重

    无论是对上级、平级还是对下级领导,童勤都是以兄弟姐妹般的感情坦诚相待,有什么情况都会直接交换意见,对同事非常坦诚。由于她的坦诚也赢得了同志们的信任,所以在工作中她能凝聚大家的力量把工作完成好。赵桂英说:“我们在接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的凭我们的法律知识不能及时解决的,童勤会认真听取群众反映的意见,认真研究和分析。每一个来访群众反映的事,她都认真地把事情弄清楚,然后对适用法律进行研究,如果有自己不懂的,就请教相关的学者和检察工作者,通过各方面协调再答复群众,处理了很多的疑难杂症。”

    “我佩服她的为人,敬重她的做事。”童勤同事沙呷阿衣告诉记者:“童勤很关心下属的工作和生活。她了解到我们夫妻两地分居,就积极帮助我们协调,使我从新津调到了市院。基层院的工作和市院的工作差别非常大,刚开始我不大适应,童处长就手把手地指导我。每一份材料交到她手上之后,她都逐字逐句修改,而且把我叫到旁边说‘这个地方为什么不能这样写,应该怎么写。’等等。有童处长在办案上的帮助,让我度过了比较难熬的过渡期。” 在童勤的带领下,这位年轻的彝族女同事和本市另一位控申干警,在2014年12月举行的“全国检察机关首届刑事申诉检察业务竞赛”中,取得第二名和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刑事申诉检察业务标兵”称号。

    知识改变“命运”

    童勤出生在湖北,1987年大学毕业后,曾经在武汉市公安局工作,后来,又调到成都市新津县检察院工作。自打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她就发誓要做一个无愧于人民信任、无愧于法律尊严的政法干部。

    2001年,四川大学招收在职法律硕士,在新津工作的她,闻讯报了名。丈夫说:“在基层检察院工作,你有一个本科学历足够了啊,还学什么?”但她说:“检察院的工作专业性很强,不能只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去工作,而要沿着航标行船。”她积极地为考试做准备。当时孩子很小,丈夫又在外地工作,她既要工作,又要一个人承担家务压力,而且还要学外语,学专业,应对考试。三年苦战,终于顺利地毕业,并取得了硕士学位。

    不管是在新津检察院还是到了成都市院,在信访接待工作中,她都能够通过理论的思考,把遇到的一些具体案件和具体现象,做一些带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归纳和总结。接待信访工作,有个别同志有时会闹些情绪,而童勤能够做到始终心平气和。她会通过对信访人群的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经过仔细琢磨和深入思考,把他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确实是受到了一些不公平对待的;二是自以为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三是以受到不公平对待为借口的。她说,对待这三种人,应该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处理他们的事情。她把自己的认知和做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写了不少文章,发表在《社会科学研究》等相关报刊上。

    曾与童勤在同一单位的新津县院办公室主任吕佳说:“她对工作非常‘钻’。不只专业上下功夫深,专业外她也特别爱钻研。比如电脑,她自己学习、琢磨,几乎成了这方面的专家。童姐的认真劲儿令人佩服,她精通业务,公文报告用词都非常准确、严谨。因为工作、学习忙,她家里的电视很少打开。” 

    不论工作多忙、学习多紧,谁都难免有闹情绪发脾气的时候。童勤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英雄”,而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真实可感的人。“有时候情绪来了挡都挡不住”,童勤说。有时有情绪时,她会和同事之间相互排忧解难,但也有排忧解难解决不了的时候。为了不把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她报名参加了心理调适学习班。自己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调节,做家务、看小说,通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来转移负面情绪。

    在童勤眼中,认真是控申工作的基本素质,也是对信访群众的尊重。

    因此,在同事眼里,童处长的硬本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正如童勤常说的:“没有真本事,难有真担当。”

    童勤也坦言,有时候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群众的期望与我们能够做到的往往有差距。“法律规定、管辖范围等有限制,我们也不能逾越权限办事。好在,身后有成都市检察院这样一个强大的后盾,各部门能够协调,督促解决。” 

    采访即将结束,童勤告诉我们,除控告、申诉、举报信访量维持原工作量外,本部门今年一季度的刑事申诉、国家赔偿案件办案量已经是去年全年的办案量。这也意味着,童勤和同事们全天候待命的“火线生活”,或将变得更加紧凑而忙碌。她还表示,她将把荣誉变为新的动力,继续用“三心”去对待每一位上访群众,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把更多人的心结打开,去收获无价的理解与信任,做一个无愧于人民信任、无愧于法律尊严的政法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