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问策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问策
  • 系统谋划“十三五” 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

    更新时间:2015-09-10 浏览次数:457 信息来源:文 森

    【背景】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0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主要内容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会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会议强调,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按照过去的惯例,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在今年下半年的第四季度举行,五中全会的主要议题就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各地开展调研,对制定“十三五”规划进行事前摸底。所到之处,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为系统谋划我国“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指出了方向,定下了基调,也是为制定一份好的“十三五”规划统一思想,凝神聚力。

    “十三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十三五规划”是2016年至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这五年规划的实施结束期,具有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意义非同寻常。 

    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将比2010年再翻一番,从而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将进一步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的落脚点和核心,这是实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国人民的庄重承诺,其意义重大。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到2020年末,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要基本见效,336项改革得到落实,就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各方面制度将更加定型、更加成熟。 

    到2020年,国家在经过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两个30年之后,按照社会发展新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我们将进入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阶段的第三个30年。

    正是因为2020年将汇集这三个重要时点,它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具有标志性意义,也将为下一个30年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就此看,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制定的好不好、各项规划执行的到不到位、规划目标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将决定着我们已经确定的国家战略发展目标能不能有效实现,能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物质和制度保证。这三个时间节点的交汇,使得建国以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谋篇布局具有了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对关键词确定“十三五”规划总基调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六月到华东六省一市调研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认真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经济大势,系统梳理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提出了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本原则。在这个讲话中,有三对关键词很值得分析。

    首先一对关键词是“与我有利”和“抓住机遇”。习近平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广阔。因此,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大势、看大局,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把我们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透,把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搞明白,更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

    其次一对关键词是“任务艰巨”和“立足优势”。习近平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其中,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因此,谋划“十三五”发展,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要坚持立足优势、趋利避害。

    再一对关键词是“积极作为”和“统筹兼顾”。当前形势下,习近平要求各级党政部门要把我们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所谓的积极作为,就是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切实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在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十三五”规划体现了新一届中央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和大政方针,对形势的把握是实事求是的,是有战略性考量和针对性的,指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调研放在华东7省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很有深意。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鼓励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的方针下,形成了中国继改革开放之后又一轮沿海大规划和大发展的高潮。这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占据全国近三分之二,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水平一直名列前茅,是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显然,总书记对他曾经工作过的三个省市(福建、浙江、上海)所在的东部沿海地区赋予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期望在“十三五”时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能继续发挥担纲和引领作用,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依法治国、推动制度创新发展和提升开放新水平上作出新的示范和突破。

    展示新风格 立足新常态 谋划新发展

    习近平治国理政以来,务实、执着、果敢、全面成为其执政风格的鲜明特征。

    改革发展以问题为导向,体现其务实精神;铁腕反腐、从严治党,体现其果敢与魄力;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谋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筑中国梦,体现其睿智和宏略。而这一切也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具体行动上。“十三五”规划将成为这一系列执政风格的集成和重要注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夯实承上启下的基础。在这次浙江考察调研时,习近平专门强调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恰好展现了这一施政思路。就“十三五”来说,就是立足新常态,谋划新发展。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将集中体现增速换挡、由大向强迈进的新常态,在从“旧常态”到“新常态”过程中,以要素驱动的传统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转向以创新驱动。所谓的新发展,就是要“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并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培育起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起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并通过提高改革行动能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而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    

    一项好的五年规划,不仅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现实的发展性,还要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结合过往的成功经验,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凸显新发展将着力强调新的规划,需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首先是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依然需要靠发展,改革也是发展,今天的改革是以问题倒逼催生的发展。“十三五”规划必须体现发展的精神,改革的精髓。但改革与发展又必须兼顾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发展才有动力,改革才能赢得支持。 

    其次是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必须认识到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还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来支撑。在“十三五”期间,依然需要强调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依然需要保持好投资、消费、进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协调关系,形成一个讲求质量的发展速度、获得经济社会效益的增长速度。 

    再次是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过去的经验看,我们只有遵循经济规律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遵循社会规律才能实现包容式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制定,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平衡问题。过度发展现代人的物质追求而不顾环境资源承受力问题,既降低了现代人的幸福指数,也是对未来人的不公。因此,“十三五”规划处处强调包容式发展,这应当成为一个重要亮点。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必将为今后30年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再次创造新的30年辉煌奠定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