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坛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 大家评说传统文化: 以德治国 斯文济世

    更新时间:2015-09-10 浏览次数:563 信息来源:王 蒙

    王蒙,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原文化部部长。著有长篇小说《这边风景》、《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乐观向上、激情充沛、笔耕不辍,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2010 年11 月15 日,他荣登“2010 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2015 年8 月16 日,他以81 高龄荣获矛盾文学奖,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他是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 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近年来,他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刊从本期开始连载他在国家图书馆部长讲坛上的精彩演讲。

    有机会与同志们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和自己的读书心得,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我首先从“天下归仁”四字说起。在《论语》里,原话是说“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说你有一天能够做到约束自己,就能够恢复到礼,指的是周礼,西周时代的那些礼法、那些规矩。现在不是正强调“讲规矩”吗?就是你要符合最好的那个规矩。只有这样,天下人才会承认你是一个仁德之人、仁爱之人,这是一般的解释。但是从字面上,也可以从另一面来解释, 天下归仁的意思就是仁归天下,如果整个社会,能够按仁爱仁德的原则来运转,整个国家就能够顺着仁爱这样一个核心价值,发展变化得更加美好。

    以德治国 

    我要讲的重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文化中以德治国的思想。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如果你是靠德行、靠道德来治理天下,你就是北辰星,也就是北极星,古人认为它是最稳定的一颗星,老是在正北,然后其它星星围着它转。北极星在中国还称为紫微星,就是最明亮、最稳定、最恒久的一颗星。孔子告诉人们,你有了道德,你这个北极星的地位就坐稳了,然后其他的星星,围着你旋转,都向着你。

    孔子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刑之以礼,有耻且格”。“道之以政”这个“道”,有两个思路,一个思路是用行政的手段来引领、用惩罚的手段来管理。这个很有效。行政引领加惩罚管理,老百姓会躲开这些会受惩罚的事情。但是他没有自觉,并不觉得违反这个掌权人的意志就是可耻的事情。虽然他尽量避免受惩罚、受制裁,但是他没有一种羞耻之心,没有一种自觉性。“道之以德,刑之以礼,有耻且格”,你如果用道德来引领,如果用礼法,用礼的文化,用礼数,那就是有耻且格,老百姓就会知道了。如果做了无礼的事情,不讲礼貌、不合礼仪的事情,是很丢人、很可耻的。什么叫“有耻且格”呢?就是说要提倡正面的礼貌的东西。你如果做到了,就受到各方面的称赞,说你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这样的话,你不但有羞耻心,而且能够使大家对你心悦诚服。“格”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它是一种规范、一种风度、一种品级。我们要追求孔子的原意,更要追求这种文化资源的最大化,这样对我们启发更大。所以“有耻且格”,把它理解成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达到一定的规范,一定的格调,一定的品级,也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孔子是有使命感的,因为他处在乱世,各诸侯国互相争权夺利,血腥厮杀,老百姓想过好日子,当顺民亦不可得。这是孟子的说法。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为了争权夺利,父子反目,兄弟屠杀。遇到这种情况,孔子希望能够用什么东西来救这个国家呢?用什么东西来救世道人心呢?他靠的是道德和文化。

    以德治国的理念,是古代中国的道德理想主义、文化理想主义,也可以说是古代的“中国梦”。孔子要把这个社会从互相争夺厮杀上,挽救成一个讲文化、讲道德、讲礼法的社会。孔子在匡地遇到了危险,就说:“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就是说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周文王,那是好久以前了。周文王死了以后,我们这个文脉或文化传统还有没有呢?文化是不是就没了呢?“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如果老天爷就是要灭咱们中原地区,灭这个文脉的话,后人就甭想再见着什么叫文化了。我孔子就会遇到大危难而被灭掉。周文王的时候国家治理得很好,西周的时候国家治理得很好,周公时期国家治理得也很好,可是现在乱成一团了,怎么办呢?孔子又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当时孔子在匡地受难被包围,连饭都吃不上了,而且有人扬言要杀他,孔子的弟子很惊慌。孔子说,如果老天爷要杀我,就是说从此咱们这个文化的种子绝种。他自信他是文化的唯一的火种,如果老天爷都没想灭中国的文化,那么匡地的这些对他抱不友好态度的人,不能拿他怎么样。这句话说明孔子的一种使命感,他要用文来救世,可称之为“斯文济世”,“斯文” 这个词是从这里来的,“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将丧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斯文现在已经是中国汉语里一个很重要的词。他的使命感就在这里。

    斯文济世

    关于以德治国的问题,我分几个小问题讲。第一讲斯文。孔子提倡斯文,反对野蛮,反对粗暴,孔子叫做文质彬彬,叫彬彬有礼,孔子提倡尚文。当然不可能不尚武,因为那个时候一个诸侯国家,如果没有武备,没有军队,没有计谋,没有对自己权力的巩固,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至少它首先要强调文,强调软实力,不是硬实力。孔子强调的政权首先是教化之权、引领之权、制定规则之权,在当时来说讲的就是礼法,制定礼法之权。到了孟子时期就更明确地区分,提倡仁政而不是暴政,提倡王道。王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现代的话说,提倡的是软实力,首先不能把动硬放在前头。

    孔子认为这是人性的需要,人性的自然,因为人性本身就是美好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未之有也。”他从最简单的事情说起,你在家里对你的双亲有孝心,父母对你有慈爱之心,那么你对你的兄弟姊妹,就有悌之心,就有爱护谨让友善之心,那么慈爱之心慢慢发展起来,自然就形成各方面的美德。孝之心到了社会上,它就变,延伸成忠的心。对长上,对国君,对皇帝,你是忠。悌之心就延伸为义之心,友善之心,它就铸就了一个仁爱之心。 

    孔子有一个美好的思想,此后发展成一批中华美德:礼义廉耻,这叫四维,加上孝悌忠信,这叫八纲。“仁义礼智信”这叫五德,这是汉以后总结出来的。另外,孔子针对当政者、掌权人,总结出五个字,叫做“恭宽厚敏惠”。恭就是敬业,你要敬重和你的工作有关的每一个人;宽就是宽容,你要容得下不同的意见、不同的风格;厚就是心存厚道,与人为善;敏就是对人民有好处的事,你得立刻干,得讲效率;惠就是你得务实,你做的事,要让老百姓得到好处。此后有人把它称之为四德,叫恭敬惠义。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从这样一个文化道德和文化理想出发,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这是我在《新华文摘》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我觉得有道理。相对来说,西方的基督教思想,在客观上是性恶论,它认为人是有原罪的,所以它很多制度的设计都是从这里出发。人是有自私心的,人是有贪欲的,人是有原罪的。但是马克思的设计认为,人基本上是性善的,他认为人的自私心是私有财产所造成的,人本来并不自私,而是这种不合理的私有财产制度,造成了人的自私心。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等到实现了共产主义,大家就会明白,阶级社会、私有财产社会是人类的史前时期,人类真正的文明史还没开始,人类真正的文明史得从实现了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之后才开始。

    孔子的这些想法,能够和马克思主义对于未来的愿景相衔接。尤其孟子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说,你不但爱你自己的父母,你也应以对待自己父母一样的心情和态度对待他人的父母。你不但爱自己的子女,也应用同样的心情照顾天下的儿童。小的时候,我接受共产主义思想,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世界大同,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以我要说,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这样一种积极的美好的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