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史春秋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春秋
  • 辛亥先烈白毓昆

    更新时间:2015-09-10 浏览次数:256 信息来源:李志跃 赵子云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的名字早已是家喻户晓。但同样一个闪烁着光辉的名字——李大钊老师、辛亥先烈白毓昆,却少为人知。

    文才出众的少年郎

    白毓昆(1868 ~ 1912年),字雅雨,江苏南通人,祖籍原在河北省。明末清军大举南侵,白氏先祖辗转南下,定居南通。白毓昆天资聪慧,幼时即受到祖父的严格督教。祖父熟悉历史,通晓典故,常给他讲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故事。小毓昆受到强烈的感染。由于他学习勤奋,又有极强的记忆力,不满十岁时就能做应答时评的文章了。而且他在诗词、书法和绘画上也有较深的造诣。不幸的是,大约在他十一岁时,祖父逝世了。小毓昆悲痛欲绝。失去了朝夕相依的爷爷,促使他早自立、早成熟。1886年,十八岁的白毓昆按例报考秀才,初试在一千多名考生中以第一名荣登榜首。主考官王先谦很欣赏这位门生的文才,由于他的极力保荐,白毓昆进入江苏省立江阴南菁书院深造。那时书院院长称“山长”,学生如同今天的研究生,他们的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山长出课题教学生写论文,然后评等次,给奖金。白毓昆在这环境优越、学术空气浓厚的书院里埋头奋发,研读百家,各门均优,很快升为“课长”(高级学生),成为山长的得力助手。1887年,清政府举办全国书法比赛,19岁的白毓昆以不凡的书艺在此角逐中跃居第四名,使得许多人刮目相看。

    白毓昆三十岁时,戊戌变法发生了,资产阶级改良派不顾个人身家性命,发动变法以图救国,许多有识之士无不闻风而动。白毓昆更为热切,他与南菁书院的课长、课生们议论时局,研讨应策。然而,风云突变,由于袁世凯的出卖,变法很快惨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镇压,谭嗣同等六君子罹难。白毓昆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憾。这一事件使他认识到,改良派们幻想争取皇帝进行由上而下的改革,又不依靠民众和新军,手无实力,处于软弱无力的境地,失败是必然的。不经过一番武力行动,要扫除封建专制是不可能的。这次事件是白毓昆人生途中一个关键转折点。这一契机,促使他绝迹于仕途而探索革命的新路。不久,他作出了决定性的选择:毅然离开学习和生活了十多年的南菁书院,奔向开放早、革命活跃的上海,走上了奋斗之路。

    在沪加入同盟会

    1899年,白毓昆进入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求学,主攻历史和地理。尔后,在爱国爱民意念的驱使下,选择了地理学为终身专业。由于他基础好,功底厚实,加上发奋用功,成绩优异,不久学校因此择优录用,聘教于南洋附中。后在1903年~1908年,他又应聘于上海私立澄衷学堂,任教员。该校的教师都是国内一流水平的,如蔡元培、吴稚晖、纽永建、张蔚西等,他们都以救国为己任,思想相当活跃,又都具民主意识,志趣相投。白毓昆起先参加了蔡元培组织的“抗俄义勇队”,走上街头,发表演说,揭露沙俄蚕食中国的狼子野心,号召民众抵制俄货,鼓舞了民心,振奋了斗志。1904年,他又参加了蔡元培等建立的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1905年,又随蔡元培一齐合并于同盟会。自此,白毓昆开始了积极从事有组织的反清革命实践活动。白毓昆博学多识,兼通中外,在澄衷学堂任教时,他讲课常发精辟言论,抨击时政入木三分,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们很快发现,白先生是位救国救民的启蒙老师。在他授业的学生中,以后出了名的有胡适等知名人物。

    在上海九年,白毓昆除积极参加同盟会的革命活动外,他还坚持“地学救国”的宗旨,专注研究中国地理学,颇有建树,上海震东书局出版了他编写的讲义和教科书,学者珍之,成为清末著名的地学家。后来他又与张相文等创设了“中国地学会”,发刊《地学杂志》。

    1908年秋,白毓昆受同盟会派遣,应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和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的聘请,携家眷赴天津任教,他除继续致力于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外,还放开手脚,积极投身于如火如荼的反清革命活动中。

    与李大钊的师生之谊

    新学年开始后,白毓昆给学生们上第一节课时,即引起学生们的重视。教地理、历史,对他来说,已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加上他温文尔雅的学者气质,言语中充满爱国爱民的思想和情操,以及妙趣横生的精辟讲解,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和欢迎。同样也受到学生李大钊的尊重和敬慕。有一次李大钊向他请教:“白先生,我叫李大钊。先生一定看过《饮冰室文集》,望予指教。”白毓昆不禁认真注视面前这位学生,因为时下很少有人读《饮冰室文集》,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居然在繁重的学习时期,抽空阅读这种课外读物,故格外引起他的重视。白毓昆认真又诚挚地对他说:“《饮冰室文集》是君主立宪派领袖人物梁启超所著,立论新颖,文笔优美,用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亦无不可。但已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梁启超宣扬‘在中国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这样的论调,实在表明他完全背离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李大钊对老师这一简明的剖析、精辟的见解,深表赞同和信服。由于这一机缘,导致他俩结下了不同一般的师生情谊。年轻的李大钊从白毓昆的史地课上,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更清楚地看到了满清政府的昏庸腐败、民族的危亡,以及爱国志士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平时,这对师生无论在校园或路上相遇,往往都要驻足而谈,交流思想,切磋学问。李大钊对这位博学多识的老师,有着近乎天然的亲近感。在“风雨如磐”的苦难年代,两颗努力拼搏的心碰撞出划时代的革命火花。在不到三年的交往中,白毓昆带领李大钊投入反清斗争、缔造共和的辛亥革命行列。这一时期,正是李大钊青年立志之期,白毓昆言传身教,为李大钊一生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活动,起着助燃催化的重要作用。

    发展革命力量

    1910年11月间,亡命日本的立宪派代表人物通过在国内代理人的鼓吹,使深受《新民丛报》影响的天津爱国学生,以法政学堂为首,集合论政、罢课游行,学生们公推法政学堂高年级学生温世霖等人为代表,列队赴天津总督署环坐,泣请总督杨士骧代奏清廷,要求“预备立宪”的清王朝赶快召开国会,实行宪政。白毓昆清楚地看到,这次学潮受到君主立宪派的暗中操纵,实际上是立宪派发动的一次民谏,以达到他们实行立宪的目的。眼见年轻幼稚的学生要上当吃亏,于是他公开站出来发表讲话,既充分肯定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也启发诱导学生这样做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与虎谋皮,无济于事”。他的话当天就应验,杨士骧伪称已派人代为转奏,使各解散。学生们返校后,温世霖即以代表请愿之罪,发往新疆充军,其他各代表闻风而散。由于清政府的欺骗,这次学界的罢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却使李大钊、黄守璟、凌钺、熊飞、胡宪、张良坤、汪瀛、汪芸、崔震华、崔昭华、刘清扬、张星华、李德全、冯世俊等优秀青年学生进一步倾向革命。白毓昆趁教学之便,则常找他们促膝谈心,鼓励这些热血青年有智有谋的斗争。后来他们都由白毓昆发展加入了革命团体共和会(同盟会分支),并成了会中骨干力量。这次学潮,使得天津学界广大师生对白毓昆更加敬佩。大家进一步认识了白先生的见识和胆略。自此,白毓昆的名望,由学界至军政界不胫而走,在京津保一带知名度颇高。

    当时天津共和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秘密运送军火到北方各地,充实武装起义的弹药枪械,或用作暗杀清廷各地军政要员的工具。身为天津共和会会长的白毓昆,常常带领法政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的共和会男女学生,奔走于北京、天津、张家口、保定等地接应。运送军火,每次都顺利通过关卡,巧妙地避开军警的搜捕,如数安全完成任务。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白毓昆以天津共和会会长、地理学者的双重身份,经常集合群众、学生进行演讲,每次他都有意带着李大钊参加,还常常找李大钊到公寓谈心,晓以救国救民的道理和策略。并且还常带李大钊奔走于天津、北京、保定、张家口一带,一齐从事革命活动。李大钊家乡乐亭县与滦州为邻。他熟知那里的风土民情,白毓昆有时选派他单独去家乡等地进行宣传发动、联络革命党人和地方上进步势力,积聚力量,为日后白毓昆策划的滦州起义做了大量的舆论准备和前期工作。

    李大钊除经常与白毓昆探讨时局外,还十分喜欢与先生畅谈文学和人生。他将所住的法政学堂宿舍小楼取名“筑声剑影楼”。寓意他忧国忧民、崇尚侠义,立志推翻清王朝腐朽统治的强烈愿望。每当白先生来了,李大钊必诚恳请教,尽情吐心声。有时还将自己习作请先生审阅批改。李大钊留下的最早诗篇《登楼杂感》两首,就是在这种特定氛围中形成的,后发表于《言治》第四期上。

    悲壮举义

    武昌起义后,当时的“京畿重地”滦州(今滦县)驻有新军第六镇(师)和二十镇及第二混成协(旅),六镇统制(师长)吴禄贞、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二混成协统(旅长)蓝天蔚留学日本时,就与孙中山的同盟会关系紧密。归国后,三人都有改革政治的愿望。此时则计划举兵响应。将清政府运往武汉前线的军火扣留,并电请“弭兵”。旋组成“燕晋联军”,谋取北京。白毓昆受同盟会指示,前往联络策划,不料白毓昆一行还未动身,袁世凯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断然措施,于11月6日下令解除了张绍曾军职,7日,以两万元巨款收买了曾为吴禄贞卫队长的马步周,将吴刺杀于石家庄,并由此逼走了蓝天蔚。然而,爱国士兵却共同推举了二十镇七十九标一营营长施从云、二营营长王金铭及驻海阳镇的八十标三营营长冯玉祥担任指挥,与赶往接应的白毓昆率领的敢死队会合,决心背水一战。1912年1月3日宣布滦州独立,正式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推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白毓昆为参谋长,通电全国。但由于脚踏两只船的义军副都督、三营营长张建功的武装叛乱,义军损兵折将,后乘火车西进,欲取天津,不幸至雷庄时陷入王怀庆重兵埋伏中,义军损失惨重,施、王中计被骗遇害,起义失败。1月7日,突出重围的白毓昆一行七人也遭清军搜捕。屠夫王怀庆,唯恐夜长梦多,易生变化,即在当天将白毓昆等七人杀害。刑前,白毓昆厌恶王怀庆反复问这问那,嗔目叱斥:“我为国革命,自当为国而死,杀则杀耳,何必喋喋不休。”随后转身劝诫清军官兵洗面革心,说:“我死不足惜,惟诸君今天为清朝奴隶,明天要做外人牛马,难道不觉得痛心吗?”吓得王怀庆急令刽子手行刑,刽子手先砍断白毓昆右足,后见白无辫发可揪,为保其首级完整邀功,又将白毓昆身体倒挂在树上,又砍又割,才割下头颅。白毓昆牺牲时,年四十四岁。

    早在去滦州之前,白毓昆即日夜奔波,争分夺秒地紧急约见“法政”、“女师”的革命师生,先后达一百人次以上。他交待诸事,阐明自己知难而进的决心,他表示这次起事,成则国人所求,败则以身殉国,亦可无愧于生平。闻者“皆涕泣相向”。他把滦州处境的现实危险性一一告诉他们:即将发动的滦州起义条件不够完备,尤其是势单力孤,但眼下袁世凯已牢牢控制了和谈的会场和血腥的战场,如华北近畿不速举义,不但南军势孤,难以久持,而且华北、京津等地革命党人亦将被铲除殆尽。滦州起义胜利直捣燕京,固然可喜;败亦足以寒清廷之胆,灭袁世凯之威,促成和谈。无论胜败,均于革命有利。他诚恳地婉拒了两校革命师生、共和会青年共赴滦州参加起义的要求。气血方刚的李大钊同样数次恳请要与恩师共赴滦州,并说,我是冀东人,熟悉当地情况,

    能协助先生做点工作。白毓昆望着心爱的弟子,婉劝他继续努力学习,吸取前辈革命的经验教训,日后挑起救国救民的重担。他的这番话既是对李大钊的叮咛,也是对青年们的临别赠言。最后,他缓缓掀起棉衣,指着腰间紧身的“百色带”,铿锵有力地说:“若我此去滦州遇有不测,此带权作我尸体的标志!”

    师生丹心共光辉

    滦州起义失败,白毓昆遇害,共和会中的胡宪、凌钺、马浩、汪瀛、李大钊、徐诤、凤文褀、刘清扬、黄守璟、崔昭华、崔震华、汪芸、李德全、张星华等数十人,或愤恨而悲痛失声,或疾首痛心而莫知所措,皆痛不欲生,他们要为先生复仇。最突出的是天津北洋女师的共和会会员,大都南下上海参加革命。上海以女子北伐敢死队最积极,其中又以天津女子师范的学生居多。以滦州起义之缘结为革命夫妇的有冯玉祥与李德全,王葆真与汪芸等。

    恩师壮烈就义使李大钊悲痛欲绝,不仅燃起他心灵深处的悲愤烈火,而且坚定了他献身革命的志向和决心。1913年下半年,他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回国后,继续接触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以高度的革命热情,更加专心致志于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研究,撰写关于俄国革命的一系列文章,在神州大地播下了最初的红色种子。“五四”运动前后,他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成了名重当世的政治活动家、革命家,既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又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白毓昆满门桃李中,出现了划时代的伟大革命家李大钊。《李大钊传》和重树李大钊的碑文中,都肯定和盛赞了白毓昆对李大钊的深远影响,清晰地表明了李大钊受恩师革命精神熏陶的渊源,“成仁取义”的强烈感染。李大钊是学生尊师的榜样。

    这对师生一脉相承,他俩先后被反动势力杀害,一个比一个年轻,一个比一个伟大。他们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和耿耿丹心,以及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学者的儒雅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白毓昆为革命烈士。人民政府发给白毓昆后代光荣纪念证,烈士的遗族享受革命牺牲军人家属的待遇。南通狼山上的白烈士雅雨(毓昆)之墓受到应有保护,经常修葺,永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