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宋史》)。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苏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概括了他一生的追求,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标杆。
贫困苦读 执教兴学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澧泉寺。经过苦读,范仲淹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踏入仕途。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应天府,这时晏殊请他去掌府学。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
范仲淹继承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教育思想,把“兴学”当作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重要手段。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足迹所涉,无不兴办学堂,教泽广被;晚年又设义田、建义学,对族中子弟进行免费教育。范式义学在教化族众、安定社会、优化风尚上取得了极大成功,开启了中国古代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新风尚。
不畏权势 秉公直言
范仲淹心忧天下,对国家大事,他总是慷慨直言,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在仕途上,他几次入朝为官,又几度被贬出京。天圣七年(1029年)的冬至,仁宗率领百官向章献太后祝寿,范仲淹坚决反对:“在内宫侍奉亲人长辈,自当用家人的礼节,现在皇上却与百官排在一起,向南朝拜太后,这种礼仪不能成为后世的礼法。”他上疏请太后还政。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于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我是您推荐的,经常担心自己不称职而使您为我蒙羞,绝没想到会因忠直在此处得罪您。”他写信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因得罪了太后,范仲淹被贬为河州府通判,同僚好友在都门为他饯行时赞扬道:“此行极为光荣。”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范仲淹被召回京担任右司谏,但到了年底又因进谏劝阻仁宗废郭太后而被贬知睦州,同僚朋友在长亭为他饯行时鼓励他说:“此行尤其光荣。”
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把京官晋升情况绘制成一幅《百官图》,献给仁宗,指明哪些人是按照制度升迁的,哪些人是宰相以私人关系提拔的,对吕夷简任人唯亲、培植私党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吕夷简大为恼恨,便向仁宗控告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仁宗没有主见,听信吕夷简的谗言,将范仲淹贬至饶州。亲朋好友在郊外为他饯行时安慰道:“此行特别光荣”。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已经光荣三次了。”
戍边西北 为国御敌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次年,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已经52岁的范仲淹报国热忱不减当年,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积蓄力量,伺机反攻;精选将帅,提拔人才,使西北军中涌现出狄青、种世衡等名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大兴营田,士兵边守卫边种庄稼,补充了军粮供应,解决了军需问题;积极团结附近的少数民族,在军事上给予保护,与羌族酋长推心置腹,对受到战争损害的羌族人民则主动帮助,羌族人民纷纷归顺宋朝,为宋军做向导,并出兵援助,使元昊日益孤立无援。羌族人民亲热地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当时范仲淹的职衔是龙图阁直学士,“老子”是羌族对人的尊称)。
范仲淹在西北推行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一系列有力措施,使得边防日益巩固,加上他和另一主将韩琦空前团结,因而元昊不敢侵犯,扭转了战争形势。西北边境当时流传着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最终缔结和约,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庆历新政 改革先锋
北宋政治,弊端丛生,尤其是“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极为严重,内忧外患连年爆发,国家面临重重危机。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腐朽的官僚政治,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条陈十事》得到了仁宗的批准,颁布全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
公元1043年,范仲淹选派了一批精明干练的按察使分赴各地考察官吏,每当他接到按察使送来的报告,便把不称职者的名字勾掉。富弼见他毫不留情地勾去一个个官员的名字,劝他说:“您这一笔下去勾掉很容易,可要弄得他一家人都哭哭啼啼的!”范仲淹听了,坦然地说:“这样的一家哭,总要比一路的人都哭好吧!”按察使所到之处,惩恶扬善,罢免了不称职的官吏,启用了一批有才干的人,官府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由于改革触犯了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了他们强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甚至肆意诋毁恶意中伤,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关心疾苦 泽被生民
青少年时代的艰苦生活,使范仲淹在思想情感上较多地接近和同情人民,确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
范仲淹出任泰州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从此,通泰地区不再有潮水的祸害,背井离乡的百姓纷纷回到自己的家园。这条海堤,至今仍然横亘在苏北大地上,人们称其为“范公堤”。
景佑元年(1034年),范仲淹知苏州,正赶上暴雨成灾,积水至秋不退,民间无法耕种,他急百姓之所急,不顾各种阻力,招募大量民工疏通五条河,引导太湖水注入大海,从而使苏州地区,甚至太湖周围地区解除了水涝的威胁,恢复了农业生产。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历,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府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匆匆走过。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范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公元1050年,范仲淹在杭州知州任上遇到“两浙路大饥荒,道有饿殍,饥民流移满路”。范仲淹没有延用发粟救济之常规,而是创造性地实施了“荒政三策”:一是利用饥岁工价至贱,大兴公私土木之役,解决饥民流离失所之苦;二是利用吴人好佛事、喜竞渡(赛龙舟)的习俗,大兴旅游业,促进饮食、住宿、贸易等服务行业发展;三是增高谷价,引四方粮商大量进粮,结果杭州城粮食爆满,粮商只好降价,解决了杭州城的粮食供应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范仲淹心忧天下,关注民生,践行民本思想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