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郁海棠园
那是2007年12月13日上午,笔者和某老龄杂志主编燕君女士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北京市郊顺义区马坡海棠园,专程拜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常务理事、著名表演艺术家王铁成先生。燕君曾专访过王老,还在杂志封面上刊登过他的照片。这次拜访,完全是为了满足我的愿望。王铁成塑造的周恩来形象在我脑海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我有一种不见不快的执拗和痴迷。我和许多著名学者、企业家有过面对面交流,但采访演艺界名家大腕,还是第一次。我脑海里储存的那点墨水,能敷之于表演艺术的,着实不多。但通过艺术家银屏之外的形象展示,我却能获得关于生活与事业、艺术与人生的真切感悟。
王铁成的家宽敞而气派,比起大都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以及顶天不立地、立地不顶天,进门后便关在“盒子”内,与外界不相往来的三居室、四居室、复式楼等,更令人感到温馨。他不仅有标示专属自己门牌号码的别墅,还有完全个性化的院落和小径,包括自栽的树木、自搭的花棚、自垒的假山。我在广州、深圳参观过不少价值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别墅,那些超华丽的装修,把文化荡涤得干干净净,使我们除了看见房主人经济的富足,便是精神的贫乏,除了体态的臃肿,便是灵魂的虚妄。王铁成的家不一样,这是生活和艺术高度凝聚的作品。一个表演艺术家能做到物质和精神财富双丰收,真不简单。他家的装饰古朴而高贵,像旧时贵族或官宦人家的宅第。在阳光灿烂的客厅里(实际上是花房),墙上的每一幅字画都是名家的作品;他的每一件家什都是古董。这些名贵家具,不是用来展览,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笔者所伏的桌案以及坐的靠椅,据说价值不菲。我们品茗的茶具,看似普通,其实也价值近十万元。这些财富,仅仅是面上的,不及他全部家当的十分之一。难道这是他饰演周恩来的所得吗?不是!这绝大多数家当是他“玩”出来的成果,当然还有一部分来自他在香港打拼时的收获。虽然王铁成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父亲王恩祥解放前当过美国福特公司汽车零配件中国华北地区总代理,但那是标准的“过去时”。经过解放后的岁月,特别是经过十年“文革”,他家的所谓富裕,早已存入历史(他家曾被红卫兵抄过,全家人被从大宅子里轰出来,他本人在东城区一个大杂院的小房里住了十多年)。眼前的这些家什以及许多看不见的财富,绝对是他本人奋斗出来的。由此我们看到独到眼光的经济价值和智慧型艺人的创富能量。不服不行!
王铁成的“海棠园”,仿佛是一处微缩的园林景观。园内栽种着十多种花草树木,三季有花,秋天有果。每到冬季,园中的花草虽已凋零,室内却有各种盆花竞相开放,生机盎然。他宠爱各种动物,有的调教出很高的水平。小的不说,仅就大的,一条美国名犬,看了就叫人眼馋,毛色光滑、纯正,目光如炬,好生威风,看见生人,嘴里发出“呜呜”的声音,要不是主人发出命令,真不知它怎样袭击我这“来犯者”。
在暖洋洋的花房落座后,王铁成给我们沏茶。我发现“总理”老了,浓浓的眉毛有些花白,一头向后梳理的“总理”式发型已无踪影,被锃亮的光头所取代。一副金边眼镜折射的目光颇有意味,依稀可见剧中角色的影子。老人穿着一件黑色对襟衣服,下身是米黄色裤子,脚下是一双深褐色棉鞋。这派头,与《周恩来》影片中的形象大相径庭。要不是主人墙上挂着一些剧照,桌上摆放着一些证书和奖杯,笔者一下子还难以把他和周总理联系在一起。但他毕竟是国内最出色的特型演员。全国亿万观众、演艺界名家的认可,使他奠定了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全国政协委员等奔涌而来的荣誉和职务,是对他演艺生涯的“政治”肯定。一个艺术家能达到这样的水准,是他几十年修炼的结果。单凭这一点,就值得人们尊敬。
只演一个角色
王铁成1936年6月出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也是半个旗人。和他一辈的老朋友说他是一个“杂家”和好人,他潇洒、风趣、善良、仗义、乐观。
他有着老北京人所有的生活习惯——爱玩、爱吃、爱侃,花鸟鱼虫、琴棋书画、说学逗唱,无所不通。在他少年时期,玩得非同小可,雅的、俗的,兴之所至,玩什么都上瘾,都有声有色。他长期修炼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加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使他的“玩”带有一种文化色彩、一种艺术品味,有些接近甚至超过专业水准。初识王铁成的人,不用对他作深入的研究,只要走进他的海棠园,看看他家春意盎然的奇花异草、古色古香的名贵家具、赏心悦目的古玩字画,还有奇趣怪诞的石雕陶艺,就可知主人的品味和档次。
王铁成1957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四年后毕业,被分配到中央儿童艺术剧院当演员。由于身体原因,很长时间没能从事舞台演出。也由于玩得太杂,对表演本身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以致跑了整整十五年龙套。但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文艺和表演方面的书刊。他自钻门路,得到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的认可,随奚先生学起了京剧。打那时起,他才开始玩出些门道。
1976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逝世。怀着无限的崇敬之情,王铁成把周总理的画像放大,挂在房间,天天凝望,他发现自己与周总理有颇多相似之处,渐渐萌发了饰演总理的愿望。他偷偷在家里试妆,搜集、研究有关周恩来的资料。他在一首诗中咏道:“哀音一年朝暮闻,思念总理泪满襟。悲痛化作无穷力,总理教我学做人。”王铁成说,学总理做人,是最好的纪念。由思念而学习,是一个飞跃,也是后来扮演周总理的思想基础。他似乎生来与周总理有缘,在学生时代,曾三次亲眼见到周总理;总理逝世后,他因悲痛而一度病倒。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二十多年来,他因演绎不同时期的周恩来总理形象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1977年,文化部艺术局组织创作了一个剧本《转折》,里面关于周恩来的戏份很重。这将是全国第一次在舞台上出现周总理的形象。排戏之中,艺术局开展了一场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演员的活动。剧组找来不少人试装,但都不满意。最后经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化装师提议,王铁成得以入围角逐,并最终成为周总理的扮演者。接着,王铁成开始了艰苦的排练。他模仿总理的发音,揣摩总理的步态,研究总理的神情,力求举手投足都与总理酷似。这年七月,《转折》举行首场演出,王铁成的戏虽然只有十五分钟,却被十七次掌声打断。他终于横空出世,站在了灯火阑珊处。这是王铁成演艺生涯和人生之路的一个重要转折。
于是,四十一岁的王铁成成了周恩来的特型演员。他的精彩演出,抚慰了无数热爱总理的人们的心。“周总理”所到之处,不少人激动得流泪。他和所在的剧组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支持、关心和帮助,也得到了邓颖超同志的悉心关怀。
1978年9月3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话剧《报童》的录像,邓颖超给文化部打电话,对王铁成的演出表示肯定。后来,在人民大会堂演出《难忘的泼水节》时,王铁成第一次见到了邓颖超。不久,邓颖超托人送给他一本《周恩来论文艺》。在第四次文代会期间,王铁成和另外几位饰演周总理的演员一起应邀到邓颖超家做客。邓颖超叮嘱说:“演周总理的事,不要夸大,不要缩小,要实事求是。”不久,邓颖超专门给王铁成打电话,对他的智障孩子表示关切。这使王铁成终身难以忘怀。之后,沐浴全国人民期待的目光,怀着对伟人的崇敬和演好伟人的神圣职责,王铁成在《大河奔流》、《李四光》、《西安事变》、《风雨下钟山》、《中国革命之歌》等十多部影片中成功地演绎了周恩来的形象。
1989年7月,已在香港闯荡、息影多年的王铁成结识了著名导演丁荫楠。丁导演特邀王铁成出演影片《周恩来》,这是王铁成多年的愿望,他停止了香港的生意,推掉在菲律宾拍摄的电视剧,回到大陆,全身心投入到拍摄之中。为此他付出了极大代价:损失了几十万元的生意;拍摄中因故摔折了六根肋骨;为接近总理逝世前的形体,减肥饿得胃痉挛,真正做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深入到总理丰富而广阔的内心世界,细腻地刻画了总理的高尚品质和感人的性格特征。他的表演形神兼备,出神入化,使一代伟人的形象在银幕呼之欲出。自此,他的演艺事业达到了高峰。1992年他获得了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和第1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周恩来》也成为数不多的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2001年底,著名导演叶大鹰想邀请王铁成出演乾隆皇帝,从五十五岁演到八十多岁。王铁成说,他能演。他认真研究过清史,也收藏过一些爱新觉罗家族的文物。他有乾隆皇帝的御笔原稿,有乾隆的画像和乾隆用过的写字台、笔筒。他本人剃个头,梳个辫子,把眉毛择细了就可扮演。但最后制片人说不行。理由简单而充分:虽然王铁成有一流的表演水平,有相当大的票房号召力,但观众看了难免还会想到周恩来。因为他饰演的周总理太经典、太有名了,人们无法接受他再饰演别的角色。王铁成觉得遗憾。怎么办?既然命运不让他担纲别的角色,那就认命吧。2003年3月,在演完《周恩来万隆之行》后,他宣布退出影坛。因为从西安事变、开国大典、新中国外交、“文革”动乱,直至逝世,有关周总理的大事基本上都已演完,王铁成算是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可以说,在中国当今演艺界,像王铁成这样一辈子只演一个角色者,极为罕见。
“玩”成气候
生活中的王铁成,除了和普通人一样有着共同的喜怒哀乐,还有许多属于自己的休闲方式和业余爱好。广泛的兴趣,使他的人生丰富多彩,他确实也玩出了智慧,玩出了效益,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成功。
“吃喝玩乐要不要?”王铁成说:“当然要!问题在于怎样吃喝、怎样玩乐。吃有吃的学问,玩有玩的讲究,要从每个人的实际出发。要知道,在人生道路上,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光明也有灰暗。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对未来失去信心,要想方设法使生活充满乐趣。”
读书,是王铁成的一大嗜好。他读书的特点是广而杂。当然,有关周恩来的著作和史料,是他必读的重点。他扮演的周恩来之所以达到乱真的程度,应该归功于他多年来对主人公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潜心研究。他说:“有了这些积累,就能领略真谛,悟出精髓,触类旁通,达到真实自然的境界。否则,只是一味地装,人家一眼就能看出,你还是你。” 关于读书和表演的这番解读,开释了存在于人们心头的王铁成和周恩来何以酷似的疑团。
王铁成的客厅有两幅堪称一流的书画佳作,一幅是韩美林的马,一幅是范曾的“牧牛图”。范先生作品两旁是一幅对联:“广大精微皆聚散,中庸峻极即文章”,从中可看出这位大书画家对王铁成的评价。我原以为,凭着王铁成的名气和交往层次,弄两幅名人字画并不是难事。等我看到客厅正堂上一幅用大镜框装饰的行书巨作,才从内心里叹服主人的书法造诣。他亲笔书写的《岳阳楼记》,笔力遒劲,挥洒自如,气势非凡,颇有大家风范。如果他不是饰演周恩来的名气太大,光凭他的书艺水平,足可创立一片天地。据说,他的书法同表演艺术一样,在首都文艺界颇富盛名。每到一处,人们要求他的不是表演周总理讲话,就是挥毫书写经典名句。谈起中国历代书法大家的风格特点,他如数家珍。王铁成说:“学书在法,其妙在人。”短短八个字,道出了其书艺水平之所以精到的奥秘。
应该说,王铁成玩物不丧志,他以出色的业绩证明,他“玩”成了气候。如今,王铁成早已淡出演艺圈,远离人们的视线,当年的一切都复归平静。但他的名气还在。他并没有从一个演员变成“观众”,依然扮演着社会主人公的角色。在一些公益活动中,我们偶尔还能见到他的身影。当我坐在客厅,看着摆放在条案及玻璃柜中大大小小的蛐蛐罐和工艺品,端详着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王铁成时,不禁想起了《庄子内篇·逍遥游》里的名句:“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王铁成在一首诗中写道:“山岳峥嵘何壮哉,荆棘丛中不徘徊。莫在闲时仿陶潜,焉能一醉笑李白。五千年华沧桑事,万古春秋去复来。稳步踏得山石碎,心自清凉怀自开。”领悟诗中的意趣,我感到,他真正修成了正果。
收藏识真谛
王铁成被认为是中国演艺界最有学问的演员之一,这不但从他的书法造诣,更从他数十年特别是息影后的收藏生涯中可以得到印证。他是京城一位颇有名气的古典家具收藏家。如今虽已年逾古稀,仍然每天闲不住,三天两头往古玩市场跑。王铁成说,喜欢收藏古董这一嗜好并不是来自家庭的熏陶,可能是源于年轻时喜欢京剧。因为学戏,他迷恋上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看来,收藏是了解历史、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平台,随着历史、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收藏的境界也日益提高。
看来,王铁成悟出了收藏的真谛。他告诉笔者,真正的行家把收藏不叫收藏,而叫“玩儿”,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看过就是拥有。”世上的好玩艺太多了,再有钱也不可能都买回家,所以任何一个玩家的脑子里都不能有“贪”字。收藏的过程,就是感悟生活的过程。当然,王铁成跟那些大收藏家比起来,藏品并不多,但都是独具慧眼、沙里淘金的成果。因为谨慎,他从没有看走眼的时候,虽然不一定件件是精品,但基本上都是物有所值。在他家里,摆满了明清时期的各种古典家具:如金丝楠桌面的八仙桌、紫檀写字台,等等。他对每一件家具都非常熟悉,什么时候买的,在哪里买的,发生过怎样的故事,都记得一清二楚。他对古典家具的做工,也颇有研究。
王铁成说,玩古董需要有综合性知识,单凭书本是学不到的,必须接触实物。他把古典家具的内涵概括为十二个字:历史、文化、美术、实用、耐久、增值。“一件古董家具,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明朝的,还是清朝的?这就是历史。它还有文化内涵,比如制作文化、榫卯结构文化、造型文化,还包括当时使用的文化。同时,一件古董家具也是一件美术作品,雕刻就是其美术价值的体现,如明朝的雕刻比较简单,清朝的雕刻有些繁复。任何一件家具,如果不使用,就没有价值。光研究有什么意义?我很看重它的实用性。古典家具应该是耐久的、可以传世的,不能用几年就坏了。当然收藏古典家具,一个重要的目的还是增值。这是人们对收藏乐此不疲的经济动因。”
狗儿,狗儿
谈兴正浓时,忽然有几声“咚咚”的鼓响,是从楼上传来的。笔者纳闷,燕君说:“是狗儿在敲吧?”王铁成说:“是他。”不一会,一个弱智孩子悄悄来到客厅。这大概就是王铁成的宝贝儿子。王铁成告诉笔者,儿子是狗年出生的,所以小名叫“狗儿”,学名“王蔚平”,取慰藉、平安之意。他并不回避狗儿在我们面前出现,似乎也不回避狗儿走进我的文章。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据说妻子闫莉莉是《五月的鲜花》曲作者闫述怀的女儿。狗儿三十多岁了,智力远不及一个少年。王铁成介绍,为了给狗儿治病,他费尽了心思,无数好心的朋友、观众,也帮他找名医、送偏方,但儿子的病最终没能治好。狗儿不能上学,不能独立生活,王铁成总是很耐心地教育他、引导他,从不言倦。他同妻子商量,没有再要第二个孩子。他们拼上所有的精力和财力,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让儿子快乐、幸福。为此,妻子很早就辞去了工作。1987年,年过半百的王铁成,毅然放弃艺术,放弃功名,去香港打工。他搞过房地产,开过广告公司,甚至摆过摊。1989年,王铁成回到北京,原因之一是儿子不适应香港的生活。回京后,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王铁成第一件事,就是盖一幢房子,让儿子有一个理想的活动空间。如今,面对这样的生活,他依然乐观、向上。而在这坚强的背后,隐藏的是那些不愿向人倾诉的汗水和泪水。为了训练儿子的智力,妻子教儿子学钢琴;当发现狗儿喜欢京剧后,王铁成每星期带儿子到北京三里屯穆斯林餐厅的京剧票房去学戏。儿子打鼓,他操琴,风雨无阻。在他的培养下,狗儿不仅能给整出京戏伴奏,在兴致高时,还会像帕瓦罗蒂一样引吭高歌。他最苦恼的是狗儿生病,因为儿子根本就不知道哪儿不舒服,经常是到了医院全身每个器官逐个检查,再用排除法来加以诊治。
狗儿从小就喜欢车,有一次差点闯了祸。为了满足儿子的愿望,也让儿子多学一些技能,在狗儿30岁生日的时候,王铁成送给他一个惊喜。为了拓宽儿子的视野,王铁成经常带狗儿去旅游,尽可能多地让儿子接触外界的人和事。看着儿子一点点进步,王铁成高兴之余,内心深处又涌出一阵心酸。他知道自己和夫人年事已高,老俩口百年之后,狗儿怎么办?王铁成现在的中心任务就是找一个品行端正、诚实善良、不会变质的保姆,他相信有这么一个人存在,或许在西部某个僻静的山区。笔者不敢说这个人能否找到,只是希望王铁成夫妇自己健康长寿,再活二十年、三十年,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因为按笔者的见识,像狗儿这样的智障青年,很少有高寿的。能活到花甲之年,就算谢天谢地了。
这么算来,只要王铁成夫妇能健康活到九十多岁,达到这个目标就不是难事,如今九十岁甚至百岁高龄的老人大有人在。当然,笔者和王铁成都感到这个话题沉重。一个在艺术和商业上都相当成功的老人,在古稀之年还不能颐养天年,还在为儿子的将来而揪心,能不叫人辛酸!不说也罢。事实上,王铁成把对儿子的爱扩展到所有孩子身上,他在海南的通什和河北的顺平县捐资修建了两所“学周希望小学”,并把周总理的汉白玉雕像立在校园,让孩子们向总理学习,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凌云壮志。他捐资助学,帮助11名面临失学困苦的大学生圆梦校园。在京城的演艺界,他是有名的慈善家。他建立了一个基金会,除保证儿子将来正常生活的必需开支,剩余的钱全部捐献给残疾人协会。王铁成说:“我根本不希望他们记住我、感谢我、回报我,我也不奢求把他们培养成栋梁之材,我只是想通过我的帮助,让他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知道滚滚红尘中还有真善美存在,给他们的人生打下一个温暖的底色,让他们能够快乐地成长。”看来,王铁成做慈善事业不是为了声名,而是为了内心的慰藉。这其中应该包含着狗儿之功。
采访完毕,王铁成送给笔者一幅书法作品和一本书画集,我如获至宝。墨宝是他抄录的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正应合了我这“新北京”的心情。我想,相逢即缘,我和“老北京”王铁成应该能成为“知己”。要不,他的一些思想观点,不会引起我的共鸣。画册很精美,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书名。翻开扉页,是启功先生、欧阳中石先生与他的合影,右边则是欧阳中石的题款:“业专影视化入神出,暇拈宝章笔骋翰香。”这是对王铁成演艺及书画成就的恰当概括。正文以后,刊登了好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邓颖超妈妈与王铁成的合影,还有王铁成在影片《周恩来》、《周恩来万隆之行》的剧照及“周恩来”在中南海的留影。王铁成的画作,应该说有相当的水准,花鸟虫鱼,松竹梅兰,绿荷青藤,无所不趣,在写意中表现出宁静与飘逸。他的书法,很多都蕴含着禅机妙语和婉约诗情,令人回味无穷。如“欲净其土,常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风雨霜雪四时清,识心见性道自明。此身随缘无童寿,求得菩提化众生。”“观影元非有,观身一是空。如採水底月,似捉树头风。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众生随业转,恰似梦寐中。”可见,这位在“吃喝玩乐,渔樵耕读,琴棋书画”中研磨了大半辈子的王铁成,在步入晚年的时候,领悟了佛释道融合的真髓,玩出了人生与事业的超然境界。临别时,王铁成特意在“周总理”的剧照前与我们合影。从此,王铁成以稳健的步伐,走进我的脑海,走进我的文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