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问策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问策
  • “三严三实”之文化渊源与系统思维

    更新时间:2015-12-10 浏览次数:474 信息来源:安令裕

    “三严三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只有充分了解认识“三严三实”蕴含的深厚文化渊源和严谨逻辑思维,深入理解领会“三严三实”要求的深远历史意义和深刻现实意义,才能真正坚定贯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从“历史周期律”看“三严三实” 

    1945 年7 月4 日,毛泽东同志邀请来自重庆的民主爱国人士黄炎培一行到其居住的延安窑洞做客,整整长谈了一个下午,主题就是“历史周期律”。黄炎培先生说: 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没有一个朝代能够跳出这个兴亡周期律的。毛泽东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的新路,两个字:民主。两句话: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让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先生引用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源自于《左传》里的两句话:“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两句话当中,最为关键的是对这个“罪”字的诠释和解读,一般解读为“怪罪”。但是, 如果仅仅解读为“怪罪”,不足以揭示历朝历代兴衰更替周期律的根本原因。最为深刻、最为全面、最为权威的解读,莫过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的要求。推而广之到广大领导干部,能否真正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关乎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与此同时,尤其是耳闻目睹那些因“不严不实”而走向腐败深渊的“落马”官员。“历史周期律”启示我们: 作为领导干部,也有一个“周期律”的问题。

    一是“上”与“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形而下”的“器”就是工作的方式方法、路径途径,如果解决不了、解决不好, 有可能“上”不去;但是,如果“形而上”的“道”,即: 价值宗旨、理想信仰没有解决好、没有解决了,即使侥幸“上”去了,早晚也得“掉”下来。

    二是“来”与“去”。领导干部从哪里来,就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但它不是一个抽象、枯燥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具体、生动的实践问题,是一个态度、感情问题, 是一个路线、方向问题。领导干部由于能力超群,从群众当中脱颖而出。“出来”以后,如果“不回去” 或“回不去”,就会脱离甚至是背离群众,也就会遭到群众的遗弃、抛弃甚至是唾弃。“从群众中来”,靠的是领导的能力,要努力拉大“能力距”;“到群众中去”,靠的是对群众深厚的感情,要尽力缩小“感情距”。作为领导干部,既要“出”得来,更要“回”得去,否则,只“来” 不“去”,就会有“来”无“回”。

    三是“进”与“退”。孔子解读《易经》乾卦上九“亢龙有悔”的“亢”,有三句话,即“三知三不知”: “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是说某种人只知道一味进取而不知及时收敛,只知道永久生存而不知终将衰亡,只知道不断获得而不知所得必失, 这样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由“飞龙在天”走向“亢龙有悔” 的不归之路。

    如果把“上”与“下”,“来”与“去”,“进”与“退”, 看成是领导干部“周期律”的话,那么,领导干部如何跳出这个“周期律”呢?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公仆”, 就是要牢记习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殷切要求:“永做人民的忠实公仆”。

    跳出领导干部“周期律”,践行“永做人民的忠实公仆” 要求,就要做到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关键词:忠诚、干净、担当。用传统文化,即《左传》关于“人死而不朽何谓也” 提出的三个关键词概括:“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是做人,老老实实做人,树立品德、以德为先, 就是“严以律己”、“做人要实”; 

    “立功”是做事,实实在在做事,建立功业、爱岗敬业, 就是“严以用权”、“创业要实”; 

    “立言”是做学问,踏踏实实做学问,创立学说、勤于学习,就是“严以修身”、“谋事要实”。

    从“历史周期律”到领导干部“周期律”,警示领导干部一定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告诫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恪守“三严三实”。

    从“三纲八目”看“三严三实” 

    “四书五经”之首《大学》篇开宗明义:“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三个关键词: “明德”、“亲民”、“至善”,被称之为“三纲领”。实践“三纲领”的路径、方式,就是这样八个关键词语, 即“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纲八目” 可以称之为领导者履职尽责的“责任书”、“路线图”。

    看似没有“时间表”,正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没有作为一次活动一样,意味着是对领导干部长期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

    不仅如此,在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上,“三严三实” 与“三纲八目”也是一脉相承、自然对应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对应“明德”,是“修身”的过程和内容,是“内圣”、“善其身”, 是“内化于心”、“内强素质”,是终身学习、修身为本, 即“严以修身”、“谋事要实”。

    “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亲民”,是“修身”的目的和结果,是“外王”、“济天下”,是“外化于行”、“外塑形象”,是勇于担当、用权做事,即“严以用权”、“创业要实”。

    做官要做事,做事先做人。“明德”、“亲民”、“至善”对应“严以律己”、“做人要实”。对于领导干部而言, 止于哪里才是“至善”?就是做人与做事的统一,就是“明德”与“亲民”的统一,就是“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就是“善其身”与“济天下”的统一,就是“内化于心” 与“外化于行”的统一,就是“心动”与“行动”的统一, 就是“知行合一”与“行胜于言”的统一,就是“德才兼备” 与“以德为先”的统一,就是“严于律己”与“做人要实” 的统一。

    “明德”、“亲民”、“至善”,以及“忠诚”、“干净”、“担当”和“立德”、“立功”、“立言”等三位一体的三个关键词语,都可以分别看成是构成领导干部卓越领导力的三个重要维度。

    领导力,并不等于领导的能力。能力,仅仅是领导力的一个要素、一个维度。构成一个完整的领导力,至少要有三个维度:有的维度管大小,有的维度管多少,但一定有一个维度管方向。以管理学中“三圈理论”三个关键词“价值”、“支持”、“能力”为例,这是构成领导力的三个维度,其中,“能力”有大小,“支持”有多少, 这些还都是量的差别,而“价值”则是管方向的质的至关重要的维度。“能力圈”对应“严以修身”、“谋事要实”; “支持圈”对应“严以用权”、“创业要实”;“价值圈” 对应“严以律己”、“做人要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不论是“三严”, 还是“三实”,抑或是“三严”和“三实”之间逐一对应的组合,都是分别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构成领导干部卓越领导力三个至关重要的维度,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与我们党以往开展的学习教育活动,诸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活动等,也都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都是着眼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领导力,而且比较以往更加具体和聚焦,更加有利于对照检查和贯彻落实。

    从“三道三德”看“三严三实” 

    孔子解读阐释《易经》的哲学意义,有这样一段文字: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从前圣人创作《易经》,是为了揭示和顺应宇宙万物的性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对于领导者而言,“天道”阴阳,可谓是认识之道;“地道”柔刚,可谓是方法之道;“人道” 仁义,可谓是价值之道。这三个方面,也是构成领导者成功领导力的三个重要维度。

    对应“三道”,围绕“修身”,孔子提出了“三德”,即: 智德、仁德、勇德,并且说:“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从逻辑思维的三个维度来看,说到“为什么”,他认为:“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说到“是什么”,他认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说到“怎么办”,他认为: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孔子提出的“三道”与“三德”,都分别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成功领导力的三个重要维度,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紧密联系,智德对应“天道”阴阳:认识之道; 勇德对应“地道”柔刚:方法之道;仁德对应“人道”仁义: 价值之道。

    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的要求,与孔老夫子提出的“三道三德”的思想,穿越了2500 多年的时空隧道, 不仅在思想内容上一一对应,而且在思维方式上也一脉相承。

    “天道”、“智德”对应“严以修身”、“谋事要实”,强化的是“内化于心”。好学近乎智”,“智者不惑”,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严以修身”。其中, “好学”即“格物致知”,强化的是“修身”,强化的是“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惑”即“诚意正心”,强化的是“严”, 强化的是“修己以敬”的信念。“天道”阴阳:认识之道, 强化的是阴阳和谐的辩证法,强化的是“和合”的哲学思想和逻辑起点,对应的是“谋事要实”,谋划事物的发展, 要实事求是,而不要自以为是。

    “地道”、“勇德”对应“严以用权”、“创业要实”, 强化的是“外化于行”。“勇者不惧”: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要勇于担当、不畏艰难;“知耻近乎勇”:领导干部要敬畏人民赋予的职权,手中有权、心中有戒,视以权谋私为耻辱。“地道”柔刚:方法之道,对于领导干部而言, 干事创业就是用人用权,要在“实”字上,即在硬权力即硬实力与软权力即软实力的匹配结合上下功夫、做文章, 生成第三力即巧实力,做到硬权力不生硬、软权力不软弱, 达到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人道”、“仁德”对应“严以律己”、“做人要实”, 强化的是“知行合一”。孔子提出的“人道”,包括“仁” 和“义”两个方面,“仁”是情,“义”是理,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这个“情”和“理”是合二为一、水乳交融的: “情”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理”就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孟子有句名言:“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这个“道”,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就是律己做人应该始终恪守的价值之道,否则,就是背“道”而驰, 就是离经叛“道”。“力行近乎仁”,对于领导干部而言, 强化的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强化的是身体力行、行胜于言,强化的是“严于律己”、“做人要实”。

    从领导者特质看“三严三实” 

    有人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会一些知识,而是为了习得一种思维的方式。还有人说:一个成功的人与一个失败的人之间最大的区别,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而是思维的方式。借用后面这句话: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最大的区别,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思维方式。当然,我们不能说被领导者是失败的人,但是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领导者是成功的人。思维方式应该是领导者非常重要的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中央党校讲过这样一段话:“同志们来到中央党校学习,要着力在养成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上下功夫。”此外,他在多次讲话中还着重强调了另外两种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一是底线思维,二是法治思维。总书记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些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是因为这些是领导干部至关重要的特质;之所以先从辩证思维说起,是因为辩证思维是一切思维方式的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

    作为领导干部, 能否把这些必备的思维方式打通链接、打包组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思维?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畅销书《第五项修炼》中总结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在前四项修炼, 即“ 实现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愿景”、“坚持团队学习”基础上的,形成最为重要的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我们也可以视其为成功领导者的五项修炼。系统思考即系统思维,是基于客观事物的系统性,是基于系统学、系统论的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 如何使之具象、具体并聚焦、落地,形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用得上的系统思维的工具?这就是习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提出的“三严三实”的要求。

    《第五项修炼》书中提出,为什么要形成系统思考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法则:今天的问题来自于昨天的解决方法。换言之:由于缺乏系统思维的解决方法,导致各种问题此起彼伏、层出不穷。正如用“三严三实”解读“禹汤罪己” 中的“罪”字,最为深刻而全面,反之,“不严不实”终将导致“其亡也忽焉”的后果。

    从前面所述可以得知,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 要求,与传统文化中“三不朽”境界、“三纲八目”、“三道三德”以及构成领导力的三个维度等,都普遍存在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和有机的逻辑联系,都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的诸项特征: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综合性等。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三严三实”体现的系统思维特性,可以分别阐述为三“方”,即:方式、方法、方向。“严以修身”、“谋事要实”解决的是系统思维的方式; “严以用权”、“创业要实”解决的是系统思维的方法; “严以律己”、“做人要实”解决的是系统思维的方向。其中,方向至关重要,方向就是形象, 方向就是旗帜。由此可见,“三严三实”所体现的严谨缜密的系统思维的方式、方法和方向, 是领导干部迫切需要也是至关重要的特质,对于领导干部进一步创新领导观、提升领导力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

    我国有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 作为领导者,“善其事”的“利器”是什么?在哪里?作为领导者,各自都应该有许多“善其事”的“利器”,否则, 不可能走上领导工作岗位。那么,有没有一个每一位领导者都应该拥有而且都能够适用的“善其事”的“利器”呢? 回答是肯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的要求, 无疑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拥有、都能够适用而且是至关重要的“善其事”的“利器”。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培训部主任) 

    (栏目责任编辑: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