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坛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更新时间:2015-12-10 浏览次数:524 信息来源:杨春贵

    我们党历来重视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说:“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他要求我们,做工作一定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这是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考验,做好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战略一词起源于军事,是指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中国古代又称庙算、韬略、权谋、方略等等。西方对战略的解释是“将军的艺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但战略不止于军事。即使在古代,它也常常跟治国理政相联系。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合纵连横”,作为一种战略,就包括军事、外交、政治等多方面内容。特别是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社会交往的日益增多,战略一词被广泛地运用到许多实践领域,出现了诸如政治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文化战略、企业战略、国家战略、区域战略、国际战略等等。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不但作为矛盾而存在, 而且作为系统和过程而存在。作为系统,它包含诸多要素;作为过程,它包含诸多阶段。事物的全局,就是由诸多要素和诸多阶段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相对于全局来说, 各个要素、各个阶段都是局部。一切实践活动,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过程性,决定实践的主体必须具有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实践活动同其他人比较起来,一般总是涉及的领域更广、方面更多、内外关系更为复杂、影响更加深远, 因而更加需要有全局眼光,更加需要从战略高度去思考问题。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处理战略目标问题、战略布局问题、战略步骤问题、战略转变问题等等,才能有正确的战略谋划和战略行动,从而有效地推动事业全局的发展。

    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总揽全局是大领导的事,他们应当成为战略家;而我们在地方、基层或部门工作,处于局部地位,做的是具体的事,认真贯彻上级指示就是了, 何以有必要要求我们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呢?我们的回答是有必要的,因为: 

    第一,全局和局部的区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每一局部从一定意义上说也都是全局。毛泽东说:“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 都是战争的全局。” 相对于全党全国大局而言,你是局部, 但相对于你所管辖的部分而言,你又是全局,作为相对而言的全局来说,你就有一个正确处理各方面、各阶段的关系问题。我们常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这些具有战略内涵的话,对每个人都是适用的。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村镇, 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 才能驾驭全局,取得事业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就是一个具有战略头脑的人。他说:“作为一个单位的头头,头脑要清醒,要常思索,多考虑问题。”我问:考虑什么问题?他说, 首先是大事、要事。例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说:“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全人类幸福就是共产主义。”又例如什么是共同富裕?他说:“个人富了不算富, 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 还有什么叫富裕?他说:“不但要口袋富,还要脑袋富, 两富一齐富才是真正富”;怎样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他说:“国家一头,依法交足;集体一头,积累留足; 村民一头,保持富足”;怎样抓管理?他说:“有统有分, 大的管住,小的放活”;为什么应当重视人才?他说:“企业里没有人才,就像庙里没有和尚,什么也干不成;用人对了头,一步一层楼”;怎样抓工作?他说:“要始终做到‘两手抓’,一手抓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一手抓同华西村群众保持一致,两头一致,华西村就可以健康长寿了。” 如此等等,你看,眼界是何等开阔,心胸是何等开阔, 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高瞻远瞩,了然于胸,极富哲理, 体现了很高水平的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很显然,这样的基层干部越多,我们事业的发展就越有保证。美国学者马文曾做过专门调查。他向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提出三个调查题目:“你每天花时间最多是哪些方面?”“你认为你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在履行你的职责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调查结果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家的回答是:最占时间、最为重要、最为困难的事就是战略决策。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董事长威尔逊说: “我整天没有做几件事,但有一件做不完的工作,那就是计划未来。” 

    第二,即使从你所处的局部地位来说,你也需要了解全局,增强全局意识,以便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全局。毛泽东说:“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经常给干部讲课,后来他回忆说,“那时我可讲得多,三天一小讲,五天一大讲”,讲政治、讲军事、讲哲学、讲历史,特别是讲战略,强调“提高战略空气”。他说:“只有了解大局的人,才能合理而恰当地安置小东西。即使当个排长也应该有个全局的图画, 也才有大的发展。” 1954 年1 月25 日,邓小平有一个讲话, 讲地方财政应该怎样做,一开头就说:“毛泽东曾经指出, 我们党历来是重视战略的,部队的战士、伙夫都关心战略, 只要把战略形势讲清楚,问题就好办了,毛主席的话说得很对。例如粮食征购,只要把战略问题和全局问题摆开来, 就可以得到解决。”“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会涉及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大道理与小道理必须讲清楚。”全局和局部缺一不可, 但是,必须明确以什么为主导。他说:“地方是在中央领导下的地方,局部是在全体中的局部,因地制宜是在集中统一下的因地制宜,如果两者之间发生矛盾,地方应服从中央,局部应服从全体,因地制宜应服从集中统一。” 然后他说:“财政工作的全局观点是什么呢?财政部门是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一个综合部门,和其他工作一样, 它必须服从总路线,即必须保证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实现。”所以,“财政部门要看到大事,要有战略观念。” 1961 年12 月27 日,邓小平在谈到妇女工作时,也强调要有大局意识,说:“妇女工作一定要管本行、议大事。管事要管本行,议事要议大事,要把眼界搞开阔些”,“只看到一个家,不看到国,那怎么行。妇女干部要看世界,农村妇女也要看世界”,“一定要议论大事, 不要搞得狭窄得很。在培养妇女干部方面,要注意这个问题。以后订个章程,包括县在内,开妇联会,要议大事。” 邓小平关于财政工作、妇女工作上述讲话的基本精神,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一切工作都有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都必须懂得全局高于局部、局部服从全局的道理。这样, 就要求所有干部都应当具有较高的战略意识和战略思维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学习他善于抓住关键、纲举目张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 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这一论述,对于我们做好各项工作都十分重要。

    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是一切着眼全局

    所谓一切着眼全局,就是坚持把全局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在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是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其具体含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工作一定要有全局的谋划,不可陷入事务主义。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目无全局的军人,即使能征得一城一地乃至几城几地,最终难免全军覆没,就如同目无全局的棋手, 纵然能谋得一子一目乃至几子几目,最终难免满盘皆输。所谓全局的谋划,就是要善于思考,特别是善于进行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善于把具体问题上升到原则上去思考, 不要就现象论现象。现象无穷无尽,一天到晚不睡觉也论不完、抓不完,而且就现象论现象很可能扶东倒西、挂一漏万。把现象上升到本质,上升到规律,上升到原则, 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面对当代世界纷繁复杂的各种问题, 邓小平说,无非是和平问题、发展问题。和平问题就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就是南北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东西南北”问题。你看,四个字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全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千头万绪,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抓住了全局。进入21 世纪, 中国面对的问题也十分复杂,如资源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反腐败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诚信缺失问题, 等等,胡锦涛把这些问题上升到原则上加以分析,最后归结起来,无非是八个大字:“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问题。抓住了这八个字,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全局。当前,我国的发展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攻坚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方面协调推进, 既包括了发展的目标,又包括了发展的体制机制、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体现了目标与举措全面与重点的统一。所谓上升到原则上去思考,说到底就是对工作要进行规律性思考。二是善于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加以思考,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绝对孤立存在的东西,我们必须学会统筹兼顾。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就业方式等等愈来愈多样化的今天,统筹兼顾就愈加显得重要。统筹兼顾才有科学发展, 才有公平正义,才有社会和谐,才能最广泛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所谓整体性思考,也就是系统性思考,在普遍联系中思考,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不要零敲碎打,不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习近平在谈到生态建设时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 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树、治水的只管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习近平强调必须“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紧密配合。如果各个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三是善于把当前的问题放在过程中加以思考, 不要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事情要看得远一些。所谓“远见卓识”,远见才有卓识,没有远见哪里有卓识! 

    战略思维要求我们对工作一定要重视规律性、系统性、前瞻性思考,重视想大事、谋全局,努力做到高瞻远瞩。这样,就要反对事务主义。所谓事务主义,就是对工作缺少全局谋划,整天忙于具体事务,忙于文山会海, 忙于送往迎来,工作不分轻重缓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结果拣了芝麻,丢了西瓜难以成就大事。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细节决定成败”,对这个说法要有正确理解。要防止事务主义,防止日计有余、岁计不足。我们当然应当重视细节,毛泽东说,要过细地做工作,不要粗枝大叶。但是, 不能片面夸大细节的作用,不能无条件地说它就是决定一切的东西。如果战略上出了问题,细节没有意义,或者只有相反的意义,正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细节越细, 结果越糟。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细节上去,对于领导人员、管理人员来说,第一重要的是战略。细节错误总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可以说几乎天天在犯; 而战略错误一个都不应当犯,因为一个战略错误将导致全军覆没、企业的一败涂地和工作的全局失败。毛泽东说: “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 那就难免要吃亏了。” 邓小平说:“不管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我讲的东西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 陈云提倡“踱方步”,说:“过去旧商人中,有一种头戴瓜皮帽、手拿水烟袋的,他们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比如缺什么货,应该什么时候进什么货。我们县商店的经理一天忙得要死,晚上还要算账到十二点,要货时, 再开夜车临时凑。看来,我们的县商店,也应该有踱方步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的人。” 所有这些,都是强调对工作一定要有全局的谋划。

    第二,判断是非得失一定要以全局利益作为根本标准,不可因小失大。世界上的事情总是利弊相伴而生,有其利必有其弊。智者之智在于谋大利而避大害。中国古人说,“有所得有所失”,“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进有所退”,“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小不忍则乱大谋” 等等,讲的都是着眼全局的大道理。在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冒险主义者不懂得这个大道理,主张“不丧失一寸土地”,反对一切必要的退却,认为退却丧失土地、危害人民(所谓打烂坛坛罐罐),结果造成全局的失败。毛泽东说: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的生意。他又说:危害人民的问题同此道理。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打烂坛坛罐罐, 就要使全体人民长期地打烂坛坛罐罐。接着毛泽东作了一个总结,指出:“他们看问题仅从一局部出发,没有能力通观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联结, 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联结,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这就叫因小失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伦敦英美给养司令部的墙上,醒目地书写了一首1620 年摇篮曲:“为了要得到一枚钉子,竟失去了一块蹄铁;为了要得到一块蹄铁,竟失去了一匹马;为了要得到一匹马, 竟失去了一位骑手;为了要得到一位骑手,竟失去了一次战斗;为了要在一次战斗中取胜,竟连国王也失去了。” 这里警示人们的也是不可因小失大。打仗如此,搞改革、搞建设,搞一切工作,均莫不如此。我们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正是着眼全局,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效益。我们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也是着眼全局,为了把今天的发展同明天的发展联结起来,避免由于今天的发展而使明天的发展丧失必要条件。邓小平说: “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 邓小平处理“傻子瓜子”一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有人反映“傻子”年广九雇了一百多工人,赚了一百多万, 说他剥削致富,主张动他。邓小平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 这里讲的得失,指的是大局的得失。当时刚刚开始搞活,抓了一个“傻子”, 成千上万的聪明人就不敢动了,大局得不偿失。邓小平说: “像这一类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 所以,有些事处理还是不处理,这样处理还是那样处理,马上处理还是放一放再处理,都不仅要考虑这个事情本身的是非得失,还要考虑对全局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是战略家的眼光。

    第三,在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不可随波逐流。全局利益是根本利益,丢掉全局就是丢掉根本,在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就是原则性、党性;而在事关全局重大问题上模棱两可、摇摆不定、随波逐流,甚至颠倒是非,就是丧失原则、丧失党性。前面我们所说的妥协、让步、退却等等,都是联系于全局需要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是为了实现原则性而实行的必要的灵活性;如果离开了原则性, 离开了全局的需要,甚至破坏了全局,那就不是灵活性, 而是机会主义,不是策略和手段,而成了目的。这当然是不许可的。所谓大智若愚,并不是愚,而是真正的清醒, 是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如果大事糊涂,那就不可救药了。毛泽东说,邓小平绵里藏针,指的就是原则性强。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提出“两个凡是”,当时邓小平还没有出来工作,他就旗帜鲜明地说:“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在原则性问题上毫不让步。因为按照“两个凡是”去做,中国就没有希望。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一些人又走上另一个极端,企图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这时,邓小平又及时地指出:正确处理这个问题,“不仅是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决议稿中阐述毛泽东思想的这一部分不能不要。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 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很大的政治问题。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 1989 年那场政治风波过后,针对有的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怀疑,邓小平旗帜鲜明地说:“改革开放政策不变, 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到底。国际国内都很关心这个问题。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连语言都不变。十三大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 一个字都不能动。” 在反“左”反右的问题上,他从来都是旗帜鲜明的,全面又始终有重点,说:“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 但主要是防止‘左’。”他不点名地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 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上,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细节问题可以讨论,非原则问题可以让步,但关系全局的大事、要事,决不能含糊和让步,在原则性问题上,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和清醒。 

    (作者系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