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旧《唐书》里,都可以看到段秀实的名字。《新唐书• 段秀实传》记载:“段秀实,字成公, 本姑臧人。曾祖师濬,仕为陇州刺史,留不归,更为汧阳人。秀实六岁, 母疾病,不勺饮至七日,病间乃肯食,时号‘孝童’。及长,沈厚能断, 慨然有济世意。举明经,其友易之, 秀实曰:‘搜章擿句,不足以立功。’ 乃弃去。”这位有志青年,后来果然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
段秀实出仕以后,官至泾原郑颍节度使。由于遭到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杨炎的猜忌,被剥夺兵权,召回京师担任徒有虚名的司农卿。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 年) 八月,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 出兵三万围攻襄城(今河南襄城)。九月,唐德宗李适为解襄城之围, 诏令各道节度使出兵援救襄城。十月,泾原(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 的援兵途经长安。当时天寒地冻, 士兵们又累又饿,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结果一无所获。士兵们一怒之下,立即哗变,冲进长安城, 烧杀抢掠。李适狼狈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此时,原泾原节度使朱泚也在京城。因为他的弟弟、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朱滔起兵造反,加上他为人桀骜不驯,野心勃勃,李适对他不放心,便解除了他的兵权, 把他调回长安,给他太尉的虚职, 让他在京城赋闲。于是,在乱兵的拥戴下,朱泚成为乱兵的首领,公开与唐王朝决裂。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他急需一批支持他的人才。受到朝廷冷遇的段秀实自然进入他的视野。朱泚认为段秀实一定跟他一样,对朝廷心怀怨恨,便派骑兵前去邀请段秀实。
笏板击叛贼
新唐书记载,“秀实与子弟诀而入,泚喜曰:‘公来,吾事成矣。’ 秀实曰:‘将士东征,宴赐不丰,有司过耳,人主何与知?公本以忠义闻天下,今变起仓卒,当谕众以祸福,扫清宫室,迎乘舆,公之职也。’ 泚默然。”段秀实苦口婆心的劝说只是对牛弹琴,面对严酷的现实, 他决心奋起抗争。
朱泚参与叛乱的消息当时还没有传播出去,于是,他决定派泾原兵马使韩旻率领精兵三千人,以迎接李适回宫为借口,对奉天发动袭击。这个计谋非常毒辣,李适极有可能上当。段秀实企图盗取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印符,命令韩旻撤回。然而,姚令言的防范非常严密。段秀实急中生智,就把司农卿的印符倒过来,假充泾原节度使的印符, 派人急速追赶韩旻。粗心的韩旻走到骆驿时,接到假印符,未加甄别, 便急忙撤兵。朱泚的阴谋被段秀实成功地破坏,段秀实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但他早已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第二天,蒙在鼓里的朱泚又召见段秀实,同时召见的还有叛臣姚令言、源休、李忠臣等人。段秀实身着戎装,和源休比肩而坐。朱泚召见就是商量僭位的事情。当谈话刚刚进入正题,段秀实猛地站了起来,一把抓住源休的手腕,夺过源休手中的象牙笏板,几步跨上前, 朝朱泚的脸狠狠地唾了一口,大声怒骂道:“狂贼!可磔万段,我岂从汝反邪!”
话音未落,他举起笏板就朝朱泚的头上砸过去。朱泚吓得连忙举手抵挡,笏板击中了他的额头,顿时鲜血四溅,流得满脸都是。他倒在地上,在段秀实的追击下,只能四肢爬行,仓皇逃跑。他的党羽和侍从一时愕然,竟然不知所措。段秀实冲着朱泚的党羽愤怒地叫喊: “我不同反,胡不杀我!”朱泚的党羽这才一拥而上,乱刃砍向段秀实。段秀实就这样惨遭杀害,时年六十五岁。消息传开,世人无不为段秀实的壮举而欷歔。旧唐书言:“德宗在奉天闻其事,惜其委用不至, 垂涕久之。”唐德宗李适不能不为自己惑于谗言的行为而自责。兴元元年(公元784 年),他下诏追赠段秀实为“太尉”,世人也因此称段秀实为“段太尉”。
唐朝立国以后,曾经取得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辉煌,自从安史之乱以后,便每况愈下。藩镇割据的状况导致了战乱频仍的局面。“乱世造英雄”,在这样混乱的形势下,临危不惧、慷慨赴义的英雄自然层出不穷。段秀实的事迹在灿若星辰的英雄群体中,或许不足为奇。然而,若干年以后,段秀实还是引起一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的关注,这位文学家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段秀实为国捐躯时,柳宗元年仅十岁,段秀实的事迹不可能在他的脑海里留下太多的印记。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 年),柳宗元到邠州(今陕西彬县)军中探望他的叔父,当地百姓的口碑让他听到了许多有关段秀实的故事,他为此激动不已。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 年),他终于援笔写下了著名的《段太尉逸事状》。所谓“状”,就是行状,这是当时的一种特殊文体,专门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柳宗元的“状”其实是行状的变体, 它只记录有关段秀实的逸事,并不涉及逝者的世系、名字、爵里以及其他生平事迹。在文章中,他感叹道:“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 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他是说, 现今称赞段太尉高风亮节的人,总是认为那是武夫一时奋不顾身,不考虑自己的生死,以此来扬名天下, 不了解段太尉为人行事竟是如此。
段秀实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从外貌看,“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这分明是一介文弱书生的形象。不过,真正打动柳宗元的并不是段秀实的外貌,而是段秀实的言行举止,即段秀实那一身正气、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
邠州平祸乱
段秀实刚刚担任泾州刺史时, 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汾阳王郭子仪正以副元帅的身份驻守蒲州(今山西永济)。郭子仪的第三子郭晞担任尚书,驻军邠州。他治军无状, 放纵士卒横行不法,暴戾恣睢。邠州的流氓无赖也纷纷用财物行贿, 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队的花名册里, 然后便四处为非作歹,地方官吏根本无法管理。这些凶徒经常成群结队地在集市上敲诈勒索,鱼肉百姓。谁要是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大打出手,甚至连孕妇也不肯放过, 然后砸烂人家的锅碗瓢盆,丢弃在路上,袒胸露乳扬长而去。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为此忧心忡忡,但因为郭子仪的缘故,他内心虽然气愤已极,却百般无奈。段秀实听说这件事情以后,便主动找到白孝德,责备道:“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 白孝德连忙向段秀实请教办法,段秀实说:“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能为公已乱, 使公之人不得害。”白孝德非常高兴, 当即任命段秀实为都虞侯。
都虞侯就是军中的执法官。段秀实出任都虞侯一个月,郭晞手下的士兵有17 个人又进城抢酒,还用刀刺伤了酿酒的技工,砸烂了酿酒的器皿,酒都流进水沟里。段秀实不容分说,立即部署士兵逮捕了这17 个人,把他们的头都砍下来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城门外示众。郭晞军营里顿时哗然,士兵们纷纷披上铠甲,提刀横槊,准备冲出军营。
白孝德大为惊恐,召见段秀实说:“将奈何?”段秀实满不在乎在说:“无伤也,请辞於军。”他解下佩刀,挑了一个年老跛脚的士卒给他牵马,来到郭晞的军门下。营内的士兵立即冲了出来,刀光剑影在段秀实四周闪烁。段秀实哈哈一笑,坦然地说:“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他那种视死如归的气慨,一下子就震慑了全副武装的士兵。段秀实趁势开导他们说:“尚书固负若属邪?副元帅固负若属邪?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郭晞无奈, 只好出来见段秀实。段秀实义正词严地说:“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 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 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 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一席话说得郭晞面红耳赤,汗流浃背。他一再拜谢说:“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 接着便回头训斥左右说“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段秀实说: “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郭暧不得不设宴接待他。吃完了饭,段秀实又说:“吾疾作,愿留宿门下。” 说罢,便打发牵马的士卒回去,让他明天再来。郭晞只得安排段秀实留宿军营里。为了确保段秀实的安全,他自己一夜不敢脱下衣服。第二天一大早,他跟随段秀实来见白孝德,向白孝德赔礼道歉。从此以后, 邠州恢复了平静,再也没有发生祸乱。
难怪柳宗元会为段秀实的事迹激动不已。段秀实的邠州平乱,即使放到今天,也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原因就在于郭晞的父亲郭子仪的地位非常特殊。他不仅是名满天下的功臣,而且当时他的权势可谓一人之下,万民之上。从京剧《打金枝》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打金枝》的内容反映的正是郭子仪和唐代宗李豫两个家庭的矛盾冲突。虽然是舞台艺术,《打金枝》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极大的夸张处理, 但基本的事实脉络是真实的。据宋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宗李豫十分器重郭子仪,对他礼遇厚重,从不直呼其名,还把自己的女儿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第六子郭暧。昇平公主毕竟是金枝玉叶, 从小娇生惯养,动辄就发脾气。有一次,因为一点小事她就和郭暧闹翻了脸。郭暧一怒之下,竟然对昇平公主施以家暴。昇平公主哭着乘车飞奔回宫,向李豫告状。皇帝的女儿挨了打,这自然是天大的事情。郭子仪一面把儿子囚禁起来,一面入宫向李豫请罪。没有想到,李豫却轻描淡写地笑着说:“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李豫不仅没有追究郭暧的罪责,反而以普通人的心态淡化了这件事情,完全是出于对郭子仪的敬重。从这件小事不难看出,郭子仪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一个小小的泾州刺史,居然要以都虞候的身份在太岁头上动土,没有一身正气,没有虎口拔牙的勇气和决心,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另外, 我们也注意到,段秀实在平乱的过程中,不仅一身是胆,而且他的斗争有勇有谋,有理有节。一方面他对那些恶贯满盈的歹徒毫不留情地绳之以法,另一方面,他又对郭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促使郭晞反省自己的错误,主动约束军队, 从根本上解决了乱兵扰民的问题。
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值得人们借鉴的。
代农还地租
如果说泾州平乱的过程体现了段秀实一身正气、仗义执言的高风亮节,那么泾州执法的故事则又反映了段秀实任劳任怨、一心为民的优秀品格。
段秀实在担任泾州刺史以前, 曾经担任过泾州的营田官。有一个名叫焦令谌的泾州大将大肆掠夺百姓的田地,占为已有,数量多达几十顷,然后他又把青苗已经长成的田地租给一位农夫耕种,并对农夫说:“且熟,归我半。”这一年恰逢大旱,田野里连草都枯死了,庄稼自然颗粒无收。农夫把旱情告诉焦令谌,焦令谌却蛮横无理地说:“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他不仅不同情农夫的遭遇,反而气势汹汹地向农夫逼租。农夫连饭都吃不上, 哪里有粮食偿还焦令谌呢?走投无路的农夫只好向段秀实告状。段秀实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农夫的诉状, 只是考虑到焦令谌的身份,他的措辞非常谦和,希望焦令谌不要为难农夫。然而,当焦令谌接到判决书时,勃然大怒,马上把农夫叫去, 暴跳如雷地呵斥道:“我畏段某耶? 何敢言我!”说罢,便把判决书铺在农夫的后背上,用大杖打了农夫二十杖,然后派人把奄奄一息的农夫抬到段秀实的庭院里,向段秀实示威。段秀实见状,顿时泪流满面,对农夫说:“乃我困汝……”他亲自取水为农夫洗净身上的污血,又撕破自己的衣裳,包扎农夫的伤口, 还自己掏钱买来好药,亲手为农夫敷药。农夫养伤期间,段秀实早晚都要亲自给农夫喂食,然后自己才吃饭。段秀实很清楚,世道混乱, 他无法与之抗衡。于是,他把自己的坐骑卖掉,买来谷子,瞒着农夫, 代农夫偿还了地租。
淮西军统帅尹少荣性情刚强, 为人正直,他因为执行任务,率兵临时驻扎在泾州境内。听到这件事情后,他非常气愤,马上来到焦令谌的军营,对焦令谌破口大骂道:“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 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邪?”焦令谌虽然性情凶暴傲慢,听了尹少荣一番慷慨激昂的训斥,也深感惭愧,一时间竟汗流浃背,吃不下东西,喃喃自语道:“吾终不可以见段公……”
段秀实为官清廉。《资治通鉴》记载:“秀实军令简约,有威惠, 奉身清俭,室无姬妾,非公会,未尝饮酒听乐。”《段太尉逸事状》里还收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段秀实遭到宰相杨炎的陷害,从泾原郑颍节度使的任上,被征召为司农卿。
临行时,他告诫家人说:“过岐, 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当他们路过岐州时,朱泚果然派人赠送大绫三百匹。段秀实的女婿韦晤出面应对,拒绝礼物,却没有成功。到了京城长安,段秀实对韦晤大发脾气说:“果不用吾言!”韦晤謝罪说: “处贱,无以拒也。”段秀实余怒未息地说:“然终不以在吾第。” 他立即派人把三百匹大绫送到司农卿治事堂,安放在梁木之上。段秀实被杀害以后,有人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朱泚,朱泚让人把大绫取下来, 只见三百匹大绫虽然满是尘土,上面的封条仍然完好无损,字迹也非常清晰。清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段司农自结发从军以来,其光昭之大节,在军中而军中重,在朝廷而朝廷重,夫岂一旦一夕之能然哉!”他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段秀实能够在危急时刻笏击叛贼,以身殉国,绝非偶然的事情。凡是大敌当前,卖国求荣, 与敌人沆瀣一气者,要么是贪贿无艺的无耻之徒,要么是尸位素餐的平庸之辈。像段秀实这样一身正气、一心为民的优秀官员,是不大可能与敌人同流合污的。
柳宗元在文章的末尾说:“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过真定,北上马岭,历亭障堡戍,窃好问老校退卒,能言其事。”这就是说,段秀实一身正气,一心为民,民众没有忘记他。
据《宋史》记载,宋太祖乾德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又诏前代功臣、烈士,详其勋业优劣以闻”, 有司奏报的名单中,唐朝共有8 个人,
段秀实的名字赫然其中。这就是说, 段秀实一身正气、一心为民,历史也没有忘记他。
《新唐书》的编者在结语中说: “宗元不妄许人,谅其然邪,非孔子所谓仁者必有勇乎? 呜呼, 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如严霜烈日, 可畏而仰”。这既是对英雄事迹振聋发聩的赞美,也是对英雄精神流芳百世的期待。
柳宗元在《哭连州凌员外司马》一诗中写道:“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这两句诗完全可以用在《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上。柳宗元本人也在朝廷为官,担任礼部员外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 年),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 年),他才接到诏书返回京城。然而,回到长安以后,柳宗元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很快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在柳州,他勤政爱民, 政绩突出,留下了许多妇孺皆知的口碑。可谓惺惺相惜,柳宗元和段秀实虽然不曾谋面,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柳宗元之所以要写作《段太尉逸事状》,不遗余力地为段秀实扬幡鼓吹,是因为他深深地知道, 百姓太需要像段秀实这样一身正气、一心为民的官员了。
(栏目责任编辑:韩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