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雅集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雅集
  • 圆明园遐想

    更新时间:2015-12-10 浏览次数:341 信息来源:田耿文

    闲暇的时候喜欢到圆明园走走,一是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二是穿越时空隧道,感悟历史沧桑。如果一段时间没去,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相对于正门,我更喜欢从藻园门进去,这是圆明园不太显眼的一个偏门。圆明园南门才是正门,游客大都从南门进入。赶上旅游旺季,这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夹杂在人流中,只想着赶紧冲出去,也就顾不上细心品味了。藻园门就安静多了,这里没有人满为患的喧嚣,仿佛不属于繁华的都市,三五成群的鸟儿在头顶飞过,偶有乌鸦的嘶鸣划过长空。

    进入藻园门,映入眼帘的仿佛一片荒地。其时已是深秋,两月前还枝叶繁茂的花草已经枯黄,在园丁师傅的修剪下,只剩下些干枯枝丫。师傅们说这是为了冬季防火,但这景象却让人颇觉苍凉。近几年,这里新修了一条砌砖小路,路旁间或有些长条椅和小亭子供游人休憩。不远处是高高低低的山坡,零散分布着参天古树和一些不知名的小树。若是春天,这里会开满各种各样的花,有人工培植的,也有自然生长的。最多的是蒲公英,成片地疯长,远远望去,绿油油的,让人以为是一片菜地。沿小路向北,是一块连一块的荷塘,夏日里绿伞似的荷叶枯黄了,垂下头来,或散落在水面,或半浸在水中,茎还是那么直直地傲立着,呈黑褐状,有点儿“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它是在积蓄能量,等待春暖花开的时候一吐芬芳吧。

    荷塘间蜿蜒曲折的田埂小路,洒满零星游客的轻松和惬意。环曲潆流的河道把这些大大小小的水面串成圆明园完整的水系,不难想象当年翠荷接天、龙舟泛彩、歌声荡漾的画面。不觉间来到一段土石堆砌的古城墙前,登上城墙,涂鸦的痕迹随处可见,尚有多处当年留下的弹痕。一旁散乱生长着的树木依稀标示着岁月的沧桑。圆明园的西半部分并没作太多的修葺,大多保留着被烧毁后的破败与荒凉。也许,是怕民族曾经的深重苦难被遗忘,以警示国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踩在曲院风荷周边的石子路上,散乱的石块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湖里的野鸭不见踪影,想必飞向南方过冬了吧,这种千里迁徙让人惊叹大自然生灵的生生不息。湖边叠石而成的假山千姿百态、惟妙惟肖,乾隆御题“青莲朵”,据说是为了再现烟雨迷离的江南水乡,从太湖一带运来,有道是“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西山怪石如湖石,堆做假山峭茜深。”

    圆明园四十景是园内独成格局的景群,每一景都是一座“园中园”。每一处遗址旁都立了一块牌子,且都有一幅对应的鼎盛时期分景图,并配有乾隆的对题诗。很多时候,漫步圆明园,寻找那些稀疏分布的标志景点和牌子,只为欣赏乾隆的诗。

    福海岸边,泛黄的芦苇顽强地抵御着冬寒。一游人捡起小石子抛向福海,打起了水漂儿。福海中央的蓬岛瑶台可望不可及,在烟波浩淼中极易引发人们的遐想。据说乾隆时期,皇太后及后妃内眷在此隔湖眺望;欣赏如画的沿岸风光,端阳节时观看在福海西部水域举办的龙舟竞渡。乾隆有诗云:“蓬岛瑶台福海中,往来只借舟相通……若台若榭皆熟境,庭松峙翠盆花红。”

    站在西洋楼和大水法遗址前,禁不住思绪飘扬,那些遭大火焚毁而留下的残垣断壁无不记载着历史的屈辱。我眼前浮现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这座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万园之园”,却在1860年遭到灭顶之灾,被英法联军纵火焚烧,大火三天三夜不灭,烟云笼罩着北京城久久不散。一百多年过去了,这里成了国人集体记忆中最痛的伤痕,也成了警示后人的“落后就要挨打”的立体教材。

    夜幕降临,已经没有多少游人了,四周一片静寂。园里只在离正门不远的地方设有路灯,其他大面积区域不见灯光。在无月的夜晚,这里可是黑黝黝一片,行人只能靠远处的街灯指引。我是从小怕黑的,但今晚,我只想感受园中这夜里的黑。这是难得的静谧与安详,白天的一切烦扰早不见踪影,在自在与宁静中,脑海里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顾城有句名言:“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此刻,我不是在信心满满地寻找光明吗?

    圆明园南门的马路对面,是我国两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南侧是北大,东侧为清华;旁边还有在圆明园遗址上建成的一〇一中学。莘莘学子们在刻苦攻读的间隙,在面朝圆明园的时候,是否会忆起它曾经的痛创?是否会涌动出报效祖国的情怀?

    出了正门,便是华灯绽放时分,似乎一下子从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中穿越到现在。不远处,清华大学的校门在灯光映照下显得肃穆而庄严。再回首,身后这座 “万园之园”,已沉浸在朦胧夜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