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教授是谁?西南政法大学“首届西政名师”,“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央视《法律讲堂》主讲专家,教授龙大轩是也。
去年春节期间,由西南政法大学“中华法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与中央电视台12频道合作,首次尝试以全新方式系统地传播中华法文化,制作了七期《“中华法文化”春节特别节目》,每集长达54分钟。节目在春节期间初一至初七播出。龙教授甄选了“孝道”、“礼让”、“清官”、“夫妻情义”等四个主题向广大观众开讲。龙教授以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旁征博引、援古喻今、绘声绘色、活泼风趣,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大量历史故事和现实案例向观众展示了“中华法文化”的瑰宝,也让高深的中华法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节目播出后,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2015年新春,龙教授将以独特的视角,继续在央视12频道《法律讲堂》开讲中华法文化精华,并将于大年初一到初八陆续播出。应本刊编辑部约访,龙教授同意本刊连续刊发他的讲稿。我们在这里原汁原味地刊登他的讲稿,以飨广大读者。
龙大轩教授是重庆市梁平县人。1994年至今在西南政法大学工作。2005年破格晋升为法学教授,2008年担任博士生导师。2011年以来,被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法律讲堂》聘为主讲专家。
上一篇我们讲到仁爱思想的核心是将心比心,就是用不忍人之心和慈爱之心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这样的思想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呢?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文化呢?
仁爱精神在生活中的体现
传统社会把所有的社会关系分为五种: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又叫五伦。仁的思想是指导五伦关系的总原则。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仁是“全德之名”,是统帅其他各种道德的总概念,忠孝节义悌、温良恭俭让,都包含在仁的范畴之中。忠就是君臣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仁,孝就是父子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仁,依此类推。
◎家庭
我们首先来看仁爱思想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
将仁爱思想落实到家庭伦理中,要求“父慈子孝”,父母对子女要慈爱,子女对父母要孝顺;“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要恭敬。你怎么对我,我也怎么对你,彼此将心比心。
北齐有位大臣叫石动筩(tǒng),是位幽默哥。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地问另外几个博士官说:“老天爷姓什么?”有的说姓高,因为当朝皇帝姓高;有的人说姓张,因为张天师姓张。石动筩说:“回答错误。老天爷姓什么,典籍上记载得清清楚楚。《孝经》中说:‘父子之亲,天性也’。老天爷姓‘也’啊。”(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父子兄弟之间,流着相同的血,吃着同一锅饭,亲情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性,容易做到将心比心,无需用更多的证据来证明。
将仁爱思想落实到夫妻关系中,要求“夫义妇德”,丈夫对妻子要义字当先,妻子对丈夫要恪守妇德。彼此也要做到将心比心。
《礼记·丧服》中说:“夫者,妻之天也”。“天”字出头就是“夫”。老公是老婆的天,不是说他要把老婆压在脚下,而是说丈夫要努力撑起家庭这一片天,这就是他的“义”;老婆要遵守妇德,多操持家务,不让老公分心担心,这就是她的“德”。现在的女性得到了充分的解放,如果老婆能力强,她撑起家庭这片天,就是女汉子。那么老公就应该支持她,常入厨房,多做家务,也是应该的。所以夫妻之间的将心比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方承受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大,另一方就要支持她(他);一方为家庭付出多,另一方就要呵护他(她)。彼此之间以情义为重。情义就是夫妻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仁。
西汉有一个张敞,小时候经常和一个女孩玩耍,一次投掷石块,误伤女孩。张敞一看惹了祸,吓得一溜烟跑了。长大做官后,听家人说起那女孩因被他扔石头砸伤了眉角,破了相,一直未能出嫁。张敞觉得对不起人家,便上门提亲,娶进门后,彼此十分恩爱。到汉宣帝执政时期,张敞做了京兆尹的官,主管京师长安的地方长官,地位非常显赫。走到哪里都前呼后拥。如此威风的人物,回到家里,对妻子却十分体贴。他每天为妻画眉毛,整个长安都流传说张敞画的眉十分妩媚。后来有关部门将这件事汇报给了皇帝,意思是张敞作为京师的地方长官,天天给老婆画眉,岂不耽误本职工作!汉宣帝问他有没有这回事。张敞回答:“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我听说闺房之内夫妻之间,没有比给老婆画眉毛更快乐的事了。
张敞画眉,恐怕在今天一些大男子主义看来,那就是怕老婆,然而站在文化的角度,我们看到的是仁爱思想在夫妻关系上的运用。
《易序·家人卦》中说:“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哥哥要有哥哥的样子,弟弟要有弟弟的样子;丈夫要有丈夫的样子,妻子要有妻子的样子。可见仁爱思想不仅是对妻子、儿子、弟弟这些在家庭中地位低的人有要求,对丈夫、父亲、兄长这些在家庭中地位高的人也同样有要求,彼此关系是对等的,正是这种对等精神,使得一个家庭的秩序得以正常。家庭和睦,
天下自然就稳定。
◎社会
其次看仁爱思想在社会交往中的运用。
五伦中朋友一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朋友”。严格意义上的朋友,古人说是“同师曰朋,同志曰友”。今天的人认为朋友就是指意气相投、志同道合的人。农村人形容朋友关系说得更绝,说:那两个人好得简直可以穿一条裤子,撒尿都能泡饭吃。五伦中朋友指的是广义上的朋友,“四海之内皆兄弟”,所有社会上的人,都应该以朋友相待。所以朋友一伦实际上指的是社会上的人际关系。
将仁爱思想落实到社会关系上,就是“朋友有信”,信就是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仁。彼此不得坑蒙拐骗,不得偷奸使诈,要诚实守信。关于诚信,我们将在另一个专题中讲解。在这里,我想对仁爱思想在社会交往中的运用做两点说明。
其一,与熟悉的朋友打交道,要一视同仁。现在很多人交朋结友往往有一种势利心,今天你有用,就是朋友;明天你下台了,没用了,就形同路人,这是作为仁者的一大忌讳。仁爱精神要求交朋结友应该做到不嫌贫爱富、不喜新厌旧,如此等等,仁者眼里应该是“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应该是一视同仁。传说唐朝名将薛仁贵,功成名就之后仍不忘旧交。一天他做寿,一位小时候的朋友想去拜寿,可是囊中羞涩,买不起寿礼,但又想去见见现在已当大官的老朋友。怎么办呢?他拿酒壶装了一壶清水前去贺寿,见了薛仁贵的面就说:“君子之交淡如。”大家都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他故意没说这个“水”字,言下之意是老朋友啊,我王老五混得差,只有拿水来朝贺您呀!没想到薛仁贵热情洋溢,拉着老朋友的手,说:“醉翁之意不在。”故意没说“酒”字,意思是你我之间,在乎的是旧日交情,哪在乎它是不是酒哩!“快快入座,看茶!”每每讲到这个故事,我就会为薛仁贵的仁爱之心所动。其二,与不熟悉的人打交道,不要整人害人。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底线就是不得有整人害人之心。传说道教中有八位神仙,其中一位叫吕洞宾,他的师傅叫钟离(权,即汉钟离)。钟离要教吕洞宾一个法术,叫“点铁成金”术,并告诉他说:“你要帮助天下穷苦的人,只要手指头这么一点就行了。”吕洞宾问师傅说:“用这种法术变出来的金子,时间长了会不会变回去?”钟离说:“五百年后会变回原形。”吕洞宾说:“这样干,岂不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这样的法术,我不学。”吕洞宾不但不愿害当时的人,更不愿害五百年后的人,这种心肠,就是仁。
在社会上,如果人人都能有一颗仁爱之心,即便不能做到去关爱天下人,至少也能做到不整人害人。这样的社会,自然会和谐有序。
◎国家
最后看仁爱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
孟子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当官的不忍心自己的家人受穷,就不要让老百姓饿肚子;当官的不愿自己的小孩没文化,就不要让老百姓的小孩没书读,用这样的心态去施政执法,就是仁政。只要推行仁政,治理天下就像用手拿东西一样简单,很快就能治理好。当然,推行仁政远远没有说一句话那么简单。具体该怎么做呢?
有一天,孔子到卫国去,弟子冉有赶车侍从。孔子看到卫国的情况,感叹说:人好多啊!冉有请教说:人口众多后,该怎么治理呢?孔子说:“富之”。冉有又问:人民富裕起来以后呢?孔子说:“教之。”(《论语·子路》之九)
按孔子的设计,推行仁政有三步曲:
第一步就是“富之”。要搞经济建设,让大家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当经济发展起来后,各种思潮就会蜂拥而至,各种生活方式也会纷纷出笼,比如找小三、傍大款、炫富、奢靡,等等,没有统一的价值观,没有是非对错,狼爱上羊也可以,老鼠爱大米也没什么不对,人人丰衣足食却心灵空虚,唯一能做的就是及时行乐,最担心的就是“人死了钱还没花完”。没有追求,没有担当,没有信仰。所以接下来就该——第二步“教之”。要发展教育,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民众,让人们懂得是非对错,培养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论语·子路》之九)。
第三步“教而后诛”。“诛”字在古汉语中不只是诛杀的意思,还包括追究责任的含义。孔子在另外的时候说过:“不教而诛谓之虐”,意思是先不搞教育,等老百姓犯了错误就追究责任,就不是仁政,而是暴政的体现。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已经先进行了宣传教育,结果还是有人作奸犯科,就应该依法追究其责任。对那些欺行霸市,胡搅蛮缠,无理缠诉缠访,“闹而优则是”的行为;对那些既不讲法又不讲理,简直是脱了裤子打老虎——既不要命又不要脸的刁顽之徒,如果不予追究惩罚,任其横行,善良的人就得不到保护,就起不到惩恶扬善的作用,同样不是仁政。所以荀子说:“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明朝皇帝朱元璋也说:“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申明道德礼义是引领和开导善良的老百姓,制定法律制度是用来制裁那些刁民的,要来点狠的才行。
这里举一个推行仁政的典型人物。清朝有个知县叫陆泷其,处理案件就体现了仁政的理念。每每遇到小偷小摸的盗窃案件,他就问被告人:“你为什么要当小偷呀?”当事人一般都会回答:“家里穷呀!”他说:“你在我衙门住一个月,既不打你也不骂你,只要你能学会纺纱,就证明你确实是因穷才去偷摸的,也不治你的罪。”为了证明自己,所有小偷不到一个月就学会了纺纱。陆泷其语重心长地说:“看来大家都是因穷而犯罪。这样,我给你们每人一些银子,拿回去购买纺纱的设备和材料,认认真真干,赚的钱够你们生活了,就不要再偷盗了。如若再犯,下次抓住可不轻饶。”小偷们无不磕头感恩而去。
有的人不思悔改,第二次又被抓住,陆泷其还是用老办法对待。若有人还不悔改,“三进宫”了,陆泷其就会令差役押着小偷快走一千步,然后给他喝一碗热醋。在他正喝的时候,突然命人用掌猛击小偷背部,便会呛嗓子,落下咳嗽的病根,终生不能再当小偷。走到哪里都“咳咳咳”,等于在给人报信哩,还怎么偷别人的财物?
陆大人完全是按“富之”、“教之”、“教而后诛”这三步来处理案件,可以说是典型的仁政。
仁爱是一种文化
从上面讲的可以看出,仁爱思想在家庭、社会、国家这三个层面都有体现,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广大民众对这样的社会现象也普遍认同,凡是能推行仁爱思想的,人们就赞扬。你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忠于爱情,人们会夸你仁义;你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人们会夸你仁义;你要是个做官的,能够在施政执法中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人们更会夸你大仁大义。
话说古代有一个穷私塾先生,租了财主家的房屋,因为拖欠房租,财主将其告到官府。县太爷查问案情得知,私塾先生因房屋破烂,催促财主维修,财主没有理睬。先生只好自己花钱修补房屋,所以拖欠了房租。于是县太爷写出了判词:
晴时鸡卵鹅卵,
雨时盆满钵满。
若想要得房钱,
除非本官届满。
意思是财主租出去的房子破破烂烂,天晴时,阳光从房顶上的小破洞照进屋里地面上,看起来像一个个鸡蛋,阳光从大破洞照进屋里地面上,看起来像一个个鹅蛋;下雨天,雨水从屋顶破洞流下来,用盆子接满后,再拿钵去接,搞得整个屋子如水漫金山。你作为一个大款,又是房主,本应该对房屋进行修缮,你却不维修,这是为富不仁。私塾先生是弱势群体,作为租房人,本来没有维修房屋的义务,人家却掏钱进行了维修,理应将维修费和房租进行冲抵。所以财主若想再收取房钱,那就是“墙上挂窗帘——没门”。除非本官到届离职之后,等下一届县官来了你再来告。
县太爷做出这样的判决,正是在仁与不仁之间进行平衡,势必得到老百姓的拥戴。
反之,一个官员如果执法不公,是非不分、黑白不辨,只知道捞油水,就会被人骂做不仁不义。
讲一个故事。夏天时,一群人坐在树荫下乘凉,有人就问:“这世界上哪儿最凉快?”有人说:“嫦娥的广寒宫最凉快。”又有人说:“东海龙王的水晶宫最凉快。”问话人说:“不对。广寒宫、水晶宫大家都没去过,谁知是真是假。我知道一个地方最凉快,就是官府的衙门。”大家都不明白,说:“为啥衙门最凉快呢?”他说:“因为那里暗无天日。”
可见,领导干部如果不能推行仁政,就会遭到无情的讽刺与谩骂。
我们说文化就是“文而化之”,用某种“文”去教化天下,天下的人也为之而发生变化,这叫文化。在传统社会,人们用仁爱思想去教化天下,天下的人也为之而发生变化。凡是以仁爱精神处世为官的,人们就赞扬;凡是不以仁爱精神处世为官的,人们就会批判,形成一种共同的社会氛围,这就是仁爱文化。
那么,仁爱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境况如何呢?提倡仁爱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好处呢?
(请继续阅读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