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媒体使用的高频词之一是“新常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概括,并要求广大党政领导干部准确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科学引领新常态。
其实,语言所折射的,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慢慢积累的能量、逐渐发生的变化、必须形成的共识,这是在变与不变之中形成的一种新现实、新平衡,它已经完全渗透并充分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和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新常态”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必须尽快转变工作思维、工作习惯、工作方法,进入一种“新状态”。
领导干部在不在状态,直接影响党中央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直接影响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工作作风和群众士气,直接影响其本人的实际业绩和能力提升。当前形势下的领导干部能不能迅速进入与“新常态”相适应的“新状态”,也直接体现其思想素质、政治觉悟、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一句话,“新常态”下领导干部是否进入了“新状态”,这就是对其能不能胜任、符不符合要求、担不担得起责任的最重要的评判、最严格的考验。
新常态下,我国整个经济已向增长更适度、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作为领导干部,如果还认识不到这些发展变化或者不愿承认这些新变化,依然采用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一味追求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继续闷着头铺摊子、不求质量上规模、不看市场上项目,就会形成更多的过剩产能,积累更大的财政风险,贻误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战略时机。
新常态下,我们党大力正风肃纪,全面从严治党,切实从严治吏,将权力关进法治的“铁笼”,确定了严格的做官“高压线”和做人的“保底线”,“为官不易”、“做官必担”已成为一种常态。作为领导干部,如果还认识不到、不愿适应或者依旧抱着侥幸心理,把遇到问题不作为、对问题任其发展、对矛盾视而不见,搞无为而治、击鼓传花,当成一种“老到”;把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敷衍成常事,当成一种“智慧”;把善结“小圈子”、到处结党营私、占尽权力为所欲为,什么钱都敢拿,肥水到处有,自由裁量权随便用,当成一种“见识”和可资炫耀的“能力”,就会背离的宗旨、干部的职责、党纪国法的要求,最终会滑到党和人民利益的反面。
新常态下,社会舆论环境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人民群众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作为领导干部,如果还是不能认清、不愿正视人民群众的声音,不愿接受媒体和社会的监督,不是实实在在勤政为民,也就失去了为官做人的土壤。
那句歌词写得好:“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新常态下的领导干部,当时刻慎独自律、一心为民,这就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新状态,就是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