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时代公仆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时代公仆
  • 铁肩担道义 真情铸“天平”
    一位平凡法官的非凡事

    更新时间:2013-12-03 浏览次数:328 信息来源:本刊记者 李功耀

    在湖南省衡阳司法界,刘湘云以“法官妈妈”的声誉远近闻名。在衡东县,人们不知道法院领导并不奇怪,若不知道“法官妈妈”,就令人诧异了。刘湘云之名,是二十五年默默的奉献挣来的,是许多受过她帮助的群众的口碑立起来的。法庭内外,她赢得了一茬茬同事的尊重和一拨拨群众的爱戴。她穿上制服,眉宇间闪烁柔情;身着便装,言谈中透着威仪。她用爱心化干戈,用真情暖人心,一路辛苦一路歌,呈现出一幅“平民法官”充实而瑰丽的人生画卷。

    担任过衡东县人民医院护理员和乡镇妇联主任的刘湘云,1988 年7 月调入法院工作,先后任衡东县法院杨林法庭助理审判员、审判员;1996 年1 月起任衡东县法院档案员;1999 年初至2001 年3 月,任县法院立案庭副庭长;2001 年3 月起,任衡东县法院法警大队政委。从她的履历知道,刘湘云一直在基层工作,并没有建功立业的大平台。不曾想,她在平凡岗位上作出的业绩,令人啧啧称奇。

    刘湘云在杨林法庭工作的七年间,审结民事和经济案件735 件,调解率达95% 以上,赔付案件执结率100%。她下乡调查、调处案件,走遍了每个乡镇和村庄。在任法院档案员的三年内,她完成案卷归档13687 件,达20255 卷。对她来讲,几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担任县法院立案庭副庭长的两年多时间,她接待群众来访1878 人次,处理来信159 件,办结上级部门交办的案件29 件,替当事人解决疑难问题80 余个。为此,她被评为全省法院立案信访工作先进个人。担任法警大队政委以来,完成各类值庭押解、出警任务,未出任何安全事故,并承办刑事案件和附带民事赔偿执行任务,使法警大队连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单位。2009、2010 年在清理执行积案工作中,由她主抓执结的“硬骨头案”、“钉子案”有50 件之多。她注重案件执行效果,和解率和社会满意度高,实现了依法办案与社会和谐的统一。经她参与和承的1000 余件案件,至今无一错案、无一改判和发回重审,无一申诉再审和缠诉。她热心公益事业,无私资助或发起救助70 余名贫困学子,被群众尊为“法官妈妈”。

    这每一组数字的背后,都蕴含着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有风烛残年的老人,从她手中接过应得的赡养费,老泪纵横;有辛苦奔波的民工,在她的努力下追回拖欠的工资,泣不成声;有一些濒临解体的家庭,在她的劝解下破镜重圆;有原告和被告在庭审后同时送来致谢的锦旗;更有因父(母)犯罪家庭破碎的少年得到她慈母般的关爱而健康成长……省市县有关部门多次对她进行表彰,2010 年至今,刘湘云先后获评“湖南省法院办案标兵”、衡阳市首届“十大优秀法官”、“十佳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3 年10 月15 日,刘湘云走上“首届感动衡东人物”颁奖台,人们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对这位“法官妈妈”由衷的钦佩。颁奖辞上说:“法律无情,法官有爱,她用一颗慈祥的心去抚慰受伤的心灵;用一种慈母的爱,去播种金色的希望……”县委书记程少平紧紧握着她的手,向她表示感谢。面对记者,程书记说:“刘湘云这个典型,不是我们推出来的,是她通过二十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奋斗出来的,是人民群众把她抬出来的。有这么一位优秀法官,我们衡东县的全体干部都感到骄傲!”

    “做信访工作,关键是把群众当亲人!”

    1999 年初,刘湘云担任衡东县法院立案庭副庭长,主要负责信访工作。对来访群众的要求,她努力做到次次有答复,件件有着落,让每个来访者满意而归。“其实这没有什么窍门,关键是把群众当亲人”。谁会对亲人的事不上心呢?哪个亲人会有事没事地上访呢?肯定是遇到了难处,而遇到难处后,肯定要找政府。那么在法院从事信访工作,帮群众排忧解难,是天赋之责。所以,在刘湘云那里,“想当事人所想,急当事人所急”,不是一句听来热乎的口号,而是实在而具体的行动。她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衡东法院创建文明信访窗口挣得了荣誉。

    信访工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气象台”。随着衡东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社会矛盾陡然增多,群众用信访形式反映各种法律纠纷的事例越来越多,由此,法院的信访工作量日益增加。其中,一些当事人找承办法官和法院领导纠缠不休,个别人在社会上传播不实之言,损害法院和法官形象。对此,刘湘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着力改善信访工作环境,制定严格的信访纪律,实行规则上墙和公开办事制度。她坚持“一张笑脸相迎,一条凳子让座,一杯热茶相待,一句问候暖心”,强调用“热心、耐心、细心”处理问题,化解矛盾,不留后遗症。针对个别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和借口拖延、推诿的踢皮球现象,她倡行信访互联制,规范信访职责,改变了信访无序、无效的状态,为衡东县各部门的信访工作积累了经验,作出了表率。

    刘湘云做信访不怕麻烦,遇到困难从不退缩。她常说,即使踏破脚板,磨破嘴皮,也要解决当事人的困难和群众反映的问题。信访工作最棘手的事莫过于处理老上访户留下的“疑难杂症”。刘湘云把处理这些疑难问题作为重点,对老上访户进行疏导,设身处地,以心贴心。1999 年春,她收到衡山县白果镇棠兴村署名赵生(化名)的来信,状告其兄长新塘镇赵堂(化名)未尽赡养母亲的责任,要赵堂支付一笔赡养费,后又多次来信,要求法院立案。该案立案后,刘湘云先后四次赴原被告处调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使赵生打消了告到长沙和北京的念头,最终息访,平息了一场长达三年、马拉松似的民事纠纷。

    2000 年1 月3 日,荣桓镇泉龙村肖泰(化名)将一份打印件丢到立案庭后转身就走。刘湘云看是一封扬言砍杀先锋瓷厂三名负责人的恐吓信,立即告知县公安局。她租了一辆摩托车找到肖泰,询问详细情况,像大姐姐一样进行开导。得知肖泰确有苦衷,无从宣泄,先锋瓷厂因濒临破产,拖欠其8.9 万元的货款一直未还,起诉一年多仍无效果。处于债主登门逼债、女儿面临失学威胁的肖泰“横下一条心”,想采取极端手段了结此事。刘湘云对他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并承诺向领导反映其实际困难,争取逐步兑现,使他恢复了理智,避免了一起因经济纠纷而引发的恶性案件。此后,刘湘云跟踪该案执行,为肖泰兑现了第一笔执行款3000 元。

    刘湘云体会到,有些案例,凭一己之力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调动来访者的“亲情资源”,共同做好工作。2000 年3 月1 日,衡东县大桥乡村民文铁(化名)到法院信访室“鸣冤”。其实事情很简单,上世纪70 年代,文铁有两栋房屋,后来被大桥乡政府占用一栋,作办公之用,1995 年文铁向法院起诉,要求乡政府赔偿。经两级法院审理,判决乡政府赔偿文铁1.3 万元,文铁不服。刘湘云接待后,向文铁耐心讲解了判决的法律条文。文铁仍扬言阻止乡政府办公。刘湘云立即想办法请来文铁的五位亲属,劝其息诉,并找到乡政府数名干部帮忙做工作,经过近10次的“集体谈心”,终于感化了文铁,同意领取乡政府的赔偿款后和解,不再上访。

    刘湘云尤其注重及时化解群体矛盾,帮政府分忧,防止酿成群体事件。如大浦镇村民段林(化名)因不满学校的一项收费规定,煽动部分村民闹事,导致学校停课。段林等人还准备闹到县教育局,甚至县委、市委。他们找到刘湘云,希望寻求法律支持。刘湘云感到事态严重,涉及面广,负面影响大,一边做段林等人的工作,一边向主管信访的领导和副县长汇报,并到教育局通报情况,提出化解矛盾的建议。通过她的奔波和努力,经多家单位协调,段林等人才开始理性表达诉求。一场因收费问题引发的闹校风波终于得以平息。

    在刘湘云看来,信访无小事,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法院和政府的形象。2000 年8 月28 日,信访办接到一封县老年协会转来的信件,反映栗木乡前丰村年过七旬的赵老汉状告其长子不孝,使其露宿在外的“遭遇”。刘湘云当时正发高烧,每天靠喝父亲熬好的中药坚守岗位。但接到来信后,她立即骑车三十余里赶往前丰村,了解老人和其子的真实情况,经过四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老汉父子消除隔阂。老汉被心存愧疚的长子接回家,对“亲女儿”般的刘湘云充满了感激;长子对“亲姐姐”般的刘法官充满了信赖。乡亲们都迷惑,刘法官到底采取什么样的高招,使这积怨十多年的父子“一笑泯恩仇”呢?“一向蛮横”的长子开窍了,他用一句话解开了大伙的疑团:“刘法官是法官,更像大姐。我爹服,我服!”

    “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是一份责任。”

    在衡东县法院“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事迹材料中,有一段关于刘湘云的文字:“她,是一个忠于党的审判事业,锲而不舍、默默奉献的优秀党员;她,是一个热爱本职、雷厉风行、业绩突出的模范法官;她,零星资助或发起救助70 多名贫困学子,并帮助濒临辍学的孩子步入大学殿堂;她,只有一个女儿,却有十多个孩子叫她‘刘妈妈’……如果说她骄人的工作业绩令人折服,那么她矢志不渝的助学情怀更令人敬仰!”

    这一评价,是她25 年法官生涯的真实写照。当记者问她“几十年如一日资助那么多贫困孩子,靠什么信念支撑着”时,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和爱人都有工资,在衡东这个小县城,消费水平不高,我们自己没什么开销,也没别的嗜好。资助那些孩子,是积功德的事。反正看见他们脸上有笑容,我就舒坦;看见他们愁眉苦脸,我就难过。再说,也不是我一个人做好事。实在拿不出钱的时候,我就发动大家,让大伙都来献爱心。对我来说,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是一份责任。”刘湘云有一个特殊的“儿子”。说起和陈建波的“母子”情缘,她总是一脸柔情。

    陈建波父母在其两岁时离异,他从小跟体弱多病的父亲生活,家境十分贫寒。2003 年,衡东县三樟学校校长将陈建波推荐给时任衡东县二中校长的刘湘云的丈夫肖美平,建议为其减免部分学费。陈建波懂事乖巧,她与爱人一口答应“接收”孩子,并把孩子接回家,同吃同住。作为农民家庭出身的法官,刘湘云深知,对农村孩子来说,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如果不给眼前这位有强烈求知欲的孩子实际的帮助,使他因贫困而辍学,那是多么令人揪心的事!

    这一接收便是9 年。9 年来,刘湘云承担了陈建波从高中到大学的全部学习与生活费用。她与丈夫都是工薪阶层,自己也有个上学的女儿需要负担,还要资助别的孩子。在衡东,本应有小康生活水平的家庭,因为长期资助贫困孩子而变成困难户。但她始终不减助学热情,实在没钱的时候,就与爱人挨家挨户地“化缘”。为了省钱,她和爱人几年都没添新衣服。同事家都有洗衣机、空调、大屏幕彩电,她只能用手洗衣,用风扇驱热,看一台屏幕上满是雪花的小彩电。为了让陈建波安心备考,她每天给他做营养可口的饭菜,经常带他买学习用品,添置衣物,让他感受到和其他同学一样的家庭温暖。

    刘湘云的爱人执教三十余年,从普通教师做到政教处主任再到校长,可谓桃李满天下。后来,有的学生当上了公务员,或走上领导岗位,有的继承师业执教杏坛,有的则创办企业,当起了老板。近十年来,不时有一些事业有成的弟子前来感谢师恩。刘湘云充分利用这笔社会资源,在那些经济基础雄厚又富有爱心的人士中,为贫困学生寻找资助者。她知道,仅凭她和爱人的力量,太弱了。她必须发动社会上爱心人士,共同助学,给那些家境贫寒和破损家庭的孩子以经济的救助、情感的慰籍和理想信念的引导。

    湖南乔阳水泥厂董事长颜三文是肖老师的得意门生。2002 年的一天,颜董事长回老家执意宴请恩师及师母。刘湘云在电话中说:“你师母胃口很大呢。颜总发了财,请客的档次要高些噢。我开个价吧,小请3 万,大请10 万。你要同意,我马上到场!”刘湘云的话弄得颜总摸不着头脑。“师母一向很朴素、很节俭啊,怎么在衡东吃顿饭,要花那么多?”但出于对师母的信任,颜总一口答应了。刘湘云马上打电话给一个叫小芸( 化名) 的穷困女生和她的班主任老师,让她们来到颜总请客的餐馆。当着爱人、颜总、小芸及班主任的面,刘湘云狮子大开口了:“颜总,作为肖老师的学生,你现在有出息了,想回报老师和我,我们很感动。但我觉得,谢恩的方式可改一改。吃饭简单点,资助资助这孩子。她也是你的小师妹,很优秀,但家里实在太困难了。我和你肖老师不忍心眼睁睁看着她辍学,希望她将来像你一样有作为。你就积点功德,帮帮她吧!也算是对我们的回报。”颜董事长非常感动,详细了解了小芸的学习和家庭情况,当即拍板资助小芸高中三年的学费。“总数3 万,这算小请,我说了算。”颜三文说:“至于大请,就是承担小芸大学期间的全部开销,我没问题,但还得回家跟妻子商量,随后尽快向师母汇报!”就这样,小芸读高中和上大学的费用解决了。七年来,颜总一直兑现着对师母的承诺。后来,在重庆读大学的小芸,每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还获得学校高额奖学金。每学期,她都给恩师和师母、给资助她的颜总写信,汇报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畅谈她的职业理想和抱负。对此,刘湘云感到非常欣慰。像小芸这样的例子很多。受刘湘云感染,她身边聚集了许多爱心捐助人士,使数十名小芸式的孩子走出困境,梦想成真。

    2010 年10 月,衡东县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陪同记者采访刘湘云时,深受感动,当场提出请她帮忙物色一名资助对象。事后,刘湘云让这位副部长如愿以偿。县财政局一名干部也主动找到刘湘云,要求参与爱心资助。在衡东县法院,更是形成了一个爱心群体,法院党组决定,成立“法官妈妈爱心团队”,刘湘云任名誉队长,从法院领导,到每个法官,都加入到团队中,以实际行动,弘扬“法官妈妈”精神,表达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

    “谁收了礼,谁负责送回去。绝不在家过夜!”

    “以法律为底线,用公心执法;以道德为底线,凭良心执法;以纪律为底线,以忠心执法”,这是刘湘云长期以来执法办案的原则。她恪守“民心至上”和“司法为民”的宗旨,用心把“民”字写大,把“民”事做细,把“民”案办妥,着眼于社会安定,做好执法后的救助和安抚工作。在她那里,人们真正领会了“法律无情,法官有情”的涵义,使“和谐司法立风范,警徽有情映天平”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刘湘云在杨林法庭工作期间,四方山林场覃梅(化名)状告邻居阳迪(化名)强行扩占建房地基,毁坏树木药材,造成人身伤害,要求阳迪予以赔偿。本是一宗简单的民事赔偿案,调解时却另有曲折。刘湘云经多方询查,掌握了基本事实和相关证据,期待通过庭下努力使双方和解。当得知被告与她爱人是同班同学,更坚定了调解的信心。被告也想到了这层关系,不同的是,他想通过刘法官,在裁决时占点便宜,给原告点颜色看看,“咱法院里有人!”他打着如意算盘,特意到老同学家拜访,希望“弟妹”不看僧面看佛面,给老公的同学撑撑腰。当刘湘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门口竟放着一桶黄橙橙的新茶油。爱人告诉她,这是阳迪送来的,被挡在门外。爱人笑着说:“我没有破坏规矩哦!”原来,鉴于工作的特殊性,刘湘云定了条家规:不管是谁,不能收受任何人礼物,也不接受任何人吃请。“谁收了礼,谁负责送回去,绝不在家过夜”。爱人哪能忘了呢?刘湘云知道难为了老公,亲自拧起茶油,送到四方山林场,退还给阳迪。

    阳迪碰了一鼻子灰,心有不甘,逢人便说刘湘云夫妇不通人情。他找人开了虚假医药发票和“法医鉴定”书,企图获取他满意的赔偿。鉴于被告方不合作,双方积怨日深,经反复调解仍无进展。刘湘云走访了10 多个单位,询查30 余人次,形成记录100 多页,终于作出公正判决,并严厉警告出具虚假凭证的单位和责任人。原告覃梅感动得流泪:刘法官铁面无私、不徇私情,给我们主持了公道,“好人啦!”“在法院工作这么多年,经办了那么多案子, 难道没有遇到过其他法官常遇到的权力与金钱的诱惑?”刘湘云说,当然有,而且很多。但这对她不起作用。对于职位和权力,她从没有过奢望,所以,当有领导因为亲朋好友的关系给她打招呼,只能是碰软钉子,她会一边笑着一边给领导上“政治课”和“法制课”,让人家下不了台。至于金钱,那可是好东西啊,她多么希望有更多的钱,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但这些钱,必须来的干干净净,绝不能拿法律和原则做交易,搞法外施恩。她办公室总有来来往往的上访者和当事人,家里总有一拨又一拨满脸稚气又带着期盼的学生,惟独没有提着大包小包套近乎的“客人”。那不是礼物,是炸弹呐。就这样,二十多年来,她订立的家规像“门神”,守住了一个法官之家的纯洁和平安。

    “孩子啊,她是你的妈妈,你的法官妈妈!”

    2010 年元旦前一天,法警大队干警在刘湘云的带领下,冒雨赶赴衡东县珍珠乡一个偏僻的山村,到阳雄(化名)家执行刑事案附带民事赔偿。一进门,所见令人心酸,“那种破败景象深深刺痛了我”。

    刘湘云了解到,十三年前的二月,阳雄因家庭纠纷,打死岳母,逃往外地。潜逃期间,妻子李敏(化名)与阳雄离婚,儿子洋洋(化名)则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2008 年6 月,阳雄被抓获归案,被判处无期徒刑,后被投入湖南省雁北监狱。作为被害人家属,李敏申请执行赔偿款10 万元,由衡东县法院执行。洋洋过早地体味到了人生的艰辛,母亲改嫁后,爷爷残疾,奶奶也摔折了腿,两位老人都患有高血压,常年寻医问药,仅靠爷爷每月几百元的退休工资,勉强维持生计。阳雄留下的唯一家产,是一层破败不堪的平顶房。刘湘云一行到阳家时,雨不停地从房顶滴落,木板床上仅铺着一张凉席。老人瑟缩在床角,卷巴着一床薄薄的、早已辨不出颜色的破被子。家徒四壁的屋内,唯一醒目的,是洋洋一张张“三好学生”奖状。此情此景,令刘湘云鼻子发酸,两眼潮湿。她紧紧抱着洋洋,把身上仅有的几百元给了他。随行的同事也受到感染,掏出了身上几乎所有的现金……

    13 岁的洋洋就读于衡东县珍珠乡中心小学,因无钱在校寄宿,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他不但品学兼优,还经常帮爷爷奶奶做家务,有时作完作业,还到水塘打鱼,挣钱补贴家用。刘湘云和法警大队进一步查实,阳雄在银行没有任何存款,无法兑现给李敏10 万元的赔偿。刘湘云找到改嫁后的李敏,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告知她儿子洋洋的生活处境,语重心长,催人泪下,终于使李敏放弃赔款请求, 衡东法院据此于2010 年1 月裁定本案执结。刘湘云问洋洋的心愿是什么,洋洋回答:“希望学校奖我一台打渔机,我作完作业后去打鱼,让奶奶上街卖了换钱。”

    家境如此寒苦,洋洋能否顺利完成学业? 刘湘云觉得心里压了一块石头。作为服刑犯人的孩子,面临着生活困苦、家庭破损和心灵的痛创,既没有父亲坚实的臂膀,也没有母亲温柔的呵护。“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接下来几天,她争取民政局支持,为洋洋和他奶奶办理了低保,还找到衡东县教育局,反映洋洋家的实际困难。县教育局领导决定,从2010 年开始,免去洋洋全部学杂费,并按政策规定,每学期解决洋洋500 元困难补助;上初中后,增至750 元;到了高中,再增至1000 元。

    教育局能做到这样,已是很难得了,但对解决洋洋的学习和生活开支,只能算杯水车薪。看来,得再次动员有实力的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孩子是懂事的,但如果得不到援助,很可能失学。而在监狱服刑的阳雄怎能安心改造,早日回归社会?

    刘湘云感到,这又是她的责任。2010 年4 月20 日,经人牵线,她找到了衡东县太同兴金店老板陈红亚。原来,这位老板也是她爱人肖老师的学生。为师母的诚挚所感染,在得知洋洋的境况后,陈红亚夫妇当即表态:除政府给予的照顾外,洋洋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所有费用,他们都承担下来。他们说,自己的财富来源于社会,也要回馈社会。师母为了非亲非故的一个贫困孩子心急如焚,他们怎能无动于衷呢!为了使这一捐助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刘湘云特地向院长汇报,由法院召集陈红亚夫妇、珍珠乡政府、衡东县教育局及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珍珠乡中心小学负责人,在4 月26 日召开座谈会,以会议纪要的形式,确立资助协议。捐助款项由县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管理,每学期按需发放给洋洋所在学校。随即,陈红亚当场拿出2000 元,作为洋洋小学最后阶段的生活费用,使这个特殊家庭的孩子能感受到先富起来的叔叔阿姨奉献的一片爱心。在雁北监狱服刑的阳雄听到消息,含着热泪给刘湘云写信。他说:“尊敬的刘政委:您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领导,您帮助涉案贫困家庭的事迹令人感动。我为衡东县法院有您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好领导、好法官而自豪。每每想起您,狱中的我只能遥祝您及其他恩人身体健康,永远平安。”阳雄还说,“您的家境并不富裕,您和您丈夫的风范,使我觉得,我们的国家大有希望。我一定好好改造,重新做人。”

    在刘湘云的努力下,作为个体企业老板,拓宽了回馈社会的渠道;作为特困家庭的孩子,有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得到了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特别的疼爱;作为曾危害社会的服刑犯人,其灵魂得到了救赎。当刘湘云带着洋洋到监狱探视阳雄时,父子俩深深地向她鞠躬。隔着铁窗,阳雄甚至给刘湘云叩头。他呜咽着对儿子说:“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法官。孩子啊,她是你的妈妈,你的法官妈妈!

    ”怯生生的洋洋真的扑到刘湘云怀里,叫了声“妈妈!”声音不大,听起来却有点撕心裂肺。这是他十三年来第一次叫“妈妈”。

    后记

    笔者无法描摹刘湘云走村串户时忙碌的身影,无法细数她奉献爱心留下的功德。但她几十年来凝聚的精神、打造的风骨、聚合的力量,已然成为一面旗帜,在我面前招展。平凡岗位寻常事,“法官妈妈”公仆心。作为法官,刘湘云建立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功业,但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她却总是“失职”。为此她深感愧疚,也为家人的理解而感到幸福。她说:“这些事很平常。但没有家里的支持,我什么也做不成。”

    这使我们感到,和谐、健康的家庭,是模范人物生长的土壤。英雄从来不是孤单的,在他们身后,有一个相互支撑着、温暖着的群体。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一样。不一样的是,他们在平凡中显出持之以恒的不平凡,他们以其不平凡的作为,彰显不一样的人格和风采,令我们感佩和景仰,使我们的生活总有温暖的主色调,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而平安,美好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