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政务手记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手记
  • 政务讲话的风格与艺术
    领导干部的“心灵鸡汤”

    更新时间:2013-12-03 浏览次数:269 信息来源:豪文海

    讲话是领导干部政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一门特有的“艺术”。这对有一定职务的领导者来说更是如此。但政务讲话不仅仅是有一定职务的领导者的讲话,凡是主管了一项工作的干部,虽然没有带“长”字,虽然没有担任领导职务,但在政务活动中,也是经常要涉及政务讲话,如:向上级汇报工作等等。“领导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职务系列来说,除了最高的一个职位之外,其他的领导职位都具有两重性,即:对下一级来说是“领导者”,而对上一级来说,又是“被领导者”。从主管的职能来说,主管部门是被主管部门的领导者。因此,政务讲话并不是某个级别的领导者的讲话,更主要的是与工作职责相联系的领导者和事务主管人的讲话。

    政务讲话的类型

    政务讲话的种类很多,从领导者的职责身份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主管事务相关的讲话,可以称为“职责性”讲话。另一种是与主管事务不相关的讲话,主要是以领导者的身份、地位支持某项公务活动的讲话,可以称“职位性”讲话。

    从政务讲话的性质来说,至少有十二种类型,包括报告类讲话、指示类讲话、汇报类讲话、介绍类讲话、传达类讲话、庆祝类讲话、纪念类讲话、表彰类讲话、动员类讲话、辅导类讲话、祝贺类讲话、仪式类讲话等。这只能说是一个大致的分类,事实上是很难完全区分的,也还有其他类型的政务活动政务讲话,如各种政务活动场合的“即席讲话”等等。

    政务讲话是讲话人理论修养、思维能力、政策水平、生活阅历、知识储备、言辞技巧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群众评价领导者、主管人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的领导者必定是那些能把话讲好的人。把话讲好,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环境的讲话要点,掌握了要点,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把话讲得较好,讲得得体,有针对性,并取得良好效果。

    政务讲话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政务讲话是讲话人进行领导活动、行使领导和主管职能的一种重要方式,是领导集体或领导者、主管人个人思想和意志的书面体现,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针对性,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任务、为解决一定的矛盾和问题服务的,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而且具有一定的行政效力,包括号召力、推动力、约束力,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所提出的任务、要求,不管听众的理解程度如何,原则上都要接受并执行。因此,政务讲话必须突出三个方面:

    第一、宏观性。政务讲话体现讲话人行使领导和主管职能,必须把握全局,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提要求,而且这种要求是原则性的。即便是分管领导,讲得可能要相对微观一些,但也不可能象办事员那样具体。

    第二、指导性。指导性是与宏观性相联系的。所谓指导,即指引、引导,即说话的角度、方法、内涵与一般性工作意见有所不同,注重高屋建瓴式地、启发诱导性地提出问题。

    第三、协调性。任何一项工作、一个部门的工作,哪怕是要害部门的工作,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运行,而总是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就要求讲话人要用事物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无论下任务还是提要求,都要注意与全局工作协调一致。

    政务讲话的形式多样,表述方面也不尽相同,一篇成功的政务讲话的基本要求应包括以下几点:

    1、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任何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讲话中必须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贯彻上级的工作部署和指示精神,以此为依据来表达观点和见解,提出任务和要求。即使提出带有创造性的政策措施,也要与党中央的精神相吻合,而不能偏离以致违背。

    2、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所谓针对性,就是紧扣主题,该解决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讲深、讲透、讲到点子上,不要不着边际地泛泛而谈。所谓说服力,就是在提出项任务或要求,解决某个问题时,要有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和事实依据,讲清道理,以理服人,以使听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3、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无论是提思路、提观点,还是提任务提办法,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千万不能照抄照搬,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使讲话变成一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空话、废话。要做到语言简练、朴实。“简练”就是篇幅要合理控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要有话无话都是洋洋万言。“朴实”就是文字要质朴、通俗,使听者一听就明白。

    4、精心组织文字。这主要包括:结构严谨、和谐,立意新颖、深刻,观点鲜明、确切,句子凝炼、明快,用词准确、得当,还包括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起承转合紧凑,等等。无论党政领导也好,部门领导也好,主要领导也好,分管领导也好,对主管范围的工作负有领导责任,看问题有自己的高度和角度,做工作有自己的思路和办法,体现出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在文字表述上、语言风格上也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精心组织文字,要重视安排好内和结构。一篇讲话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讲什么”,即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才考虑“怎么讲”,即通过哪些观点来阐述,用哪些数据资料、案例事例来论证,等等,考虑清楚后再进行结构设计。内容起决定作用,决定结构的安排,结构安排要为内容服务。如一篇3000 字左右的讲话,在结构安排时就不能像长篇讲话那样,分为几大部分。反过来说,如果讲话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内容就要展开。讲话的内容和结构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身材与所穿衣服的关系一样,必须合身、得体才好。在考虑结构安排时要注意分析比较:现在的讲话和以前的讲话或别人的讲话在结构安排方面是否有相同之处,如果有相同之处,则应避免。这也就像盖房子,

    如果所有的房子都是一种样式、一个模式,就不好看了,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政务讲话中往往存在较多的结构相同的问题,比如“三段式”的结构:第一段讲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第二段讲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第三段讲加强领导、各方支持。这样讲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每篇讲话都这样讲,听者就不爱听了。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大凡讲话都要讲到三个问题以上,一般不讲两个问题以下,这也是一个习惯性问题,习惯就易形成“固定格式”。还是要从内容出发,该讲几个问题就讲几个问题,既不削足适履,也不生拼硬凑。

    内容和结构安排要紧凑、集中,各部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形成整体感、和谐美,把主题突出地表达出来。在结构安排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偏离主题,二不散乱无序,三不求全求大。突出重点、详略恰当,是政务讲话成功的重要标准。所谓“详略恰当”,就是对讲话内容和结构进行合理的分配,哪些方面多说,哪些方面少说,使讲话有轻有重,有主有次,疏密有致,重点突出。“详”与“略”可以这样把握:一是重点的部分要多说,非重点的部分可以少说;二是听者不太熟悉的情况要多说,熟悉的情况可以少说;三是新任务、新要求要多说,强调过多次的工作可以少说;四是与本地本部门的工作关联度强的情况要多说,关联度不强的情况可以少说;五是实质性的内容要多说,过程性的内容可以少说。特别是在回顾总结工作和引用典型事例时要注意这一点。比如回顾某一阶段的工作,要避免采用“流水账”的办法,而要突出重点、抓住特色,总结归纳出做法、经验和特点,这样的讲话才能使听者从中得到启示。

    政务讲话的语言风格

    政务讲话与其他政务文稿在语言风格上有区别

    在政务文稿中,政务讲话的语言风格又与调研报告、工作总结、决策文件等政务文稿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语言的口语化。政务讲话是直接面对听者的,口语化的好处在于通俗易懂,亲切自然,便于领会。领导者、主管人通过政务讲话布置任务,提出要求,虽然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也不能老是板着脸孔,发号施令,也不能文绉绉地讲一些让听者似懂非懂的词句,而要以深入浅出、生动鲜活的语言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政务讲话要达到口语化的要求,需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用词通俗易懂。有的同志以为用一些平常少见的生涩词汇就能显示自己有水平,其实是大错特错。同样的道理,讲稿中引用的名言、格言,也要挑选那些一听就懂的句子。

    2、语气亲切自然。既然是面对听者讲话,哪怕是揭示很深刻的道理,哪怕是对某些人和事提出很尖锐的批评,语气也与书面语不同,它需要一种能让人接受、与人沟通的口吻,使人感到你是在讲道理、说心里话,而不是教训人,以达到比较好的讲话效果。

    3、句子生动鲜活。要尽可能多一些常见常用的语言,多一些生活气息,多一些贴近实际和贴近人心的话,少一些书生腔和学究气。还可用幽默语言调和气氛,用情感化语言打动人心。

    4、句式轻松爽口。话要讲得轻松、顺当,不觉得拗口、别扭和疲累,听者听起来也觉得清爽、舒服。这就要求句子要尽可能简短、明快一些,说一句是一句,该断开的时候就要断开,尽量不要使用太长的句子,以免上气接不了下气,更不要讲一些让人头晕脑胀的复式句或欧化句。

    5、用“自己的语言”讲大道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讲大道理普遍地存在一种厌烦情绪,皱眉头、不愿听。有的认为这样的道理听过千百遍了,不讲也知道。有的认为讲那么多理论没有用。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与某些讲话在讲理论、讲大道理时的表述不恰当有关。政务讲话讲大道理,最重要的就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大道理的“精神实质”。同一个道理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阐述。谈理论问题、认识问题等,即使是参阅了一些理论著作或重要讲话、重要文章,最后都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因为这种“自己的语言”并不是信口开河、信马由缰的,而是必须符合科学的理论和高层决策的大政方针的,是建立在对上级精神的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的“个性化”语言。

    6、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讲话者的文风受时代环境、阶级阶层、民族传统的影响,也受生活经历、工作实践、理论修养、认识能力、表达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讲话者都会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不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因此,政务讲话的表达要尽量使用讲话者自己的语言,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用顾虑理论道道,不用费劲地寻找华丽词语,真实、真情的语言最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观点是政务讲话的灵魂

    有些类型的政务讲话,特别是报告类、指示类政务讲话,是讲话者代表班子或集体实施领导的决策行为,所以,这类政务讲话的起草过程,也就是集思广义、听取民意、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过程。这类讲话的撰写难度大,花费时间长,一般设有专门的工作班子。其他类型的政务讲话,如汇报类、介绍类、传达类、庆祝类、纪念类、表彰类、动员类、祝贺类、仪式类等讲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由撰稿人执笔撰写。这样,给人的印象似乎政务讲话都是撰稿人“撰写”出来的。其实,政务讲话不是由撰稿人“撰写”出来的,而是讲话者“思考”出来的,思想观点是政务讲话的灵魂。这个“思想观点”一般都是由讲话者自己确定的,不否定撰写人或撰写小组参与研究完善之功。

    讲话者要发表讲话,通常会把撰稿人找来“面授机宜”,即把思路意图交代清楚,比如讲几个什么问题,总结哪些经验、哪些不足,着重强调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等等。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 讲话者已经过缜密思考,打好了腹稿,讲出来的思路已经很成熟、成系统。另一种情况是,讲话者没有说出讲话的思路意图,而是让撰稿人先列出提纲,再经讲话者审阅,或班子集体研究。无论哪种方式,思想观点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观点是政务讲话的灵魂。政务讲话必须有思想、有观点,讲话者必须“思考”好。各行各业工作节奏快,大家工作事务忙,聆听长篇讲话是一件非常痛苦的差事,即使有真知灼见,也是不受欢迎的。因此,短话、有思想观点的话,比较受欢迎。能讲短话,能讲出有思想观点的短话,听者自然会对讲话者高看一眼。有的讲话文字过长,一讲就是几个小时,讲者辛苦、听者头疼,成为一个通病,严重影响讲话者的形象。伟大导师毛泽东主席的讲话,世纪伟人邓小平的讲话,文字大都不是很长,但思想观点清晰,体现出大智慧,这些讲话都是作者本人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思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