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政坛掌故

  •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坛掌故
  • 毛泽东与《共产党宣言》

    更新时间:2013-12-03 浏览次数:223 信息来源:陈晋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20 周年诞辰之际,本刊特连载毛泽东喜欢阅读的二十四部书籍的故事,以示纪念。本期现选登毛泽东同志多次阅读的一部书——《共产党宣言》,具体看毛泽东同志是怎样读书的,着重体会一代伟人的学用之道。

    毛泽东喜爱读书,有详有略,有经有权。在他读过的书中,有的作了大量批注,并推荐给别人阅读,有的在他的著作和谈话中时常引用和发挥;有的是在某个时期集中阅读,有的是从青年时代到迟暮之年多次阅读;有的对他思考和解决当时面临的一些问题有明显影响,有的则需要放到他一生的经历中来品味,才能看出潜在的渊源或关联。

    毛泽东1936 年对斯诺说,从1920年读《共产党宣言》等书后,“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可以说,《共产党宣言》既是毛泽东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读物,也是他终生奋斗的红色航标。

    这本书对毛泽东以及对当时的一批先进分子来说,是确立信仰的一个“入门”标志,是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起点,全面领会和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要靠此后的实践。对此,毛泽东在1941 年9 月的《关于农村调查》一文中有过真切的回忆:“记得我在一九二〇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著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由此,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这段话说得客观、辩证。既指出《共产党宣言》这样的小册子,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理想信念,初步掌握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工具”,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这些书并不一定教会他们怎样在中国的具体环境中去进行革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会、掌握和运用书中的知识,巩固信仰,并发展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是毛泽东最为熟悉的一本马列经典著作。在延安,他对曾志说过:“遇到问题,我就翻阅《共产党宣言》,有时只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遍,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共产党宣言》不仅是毛泽东“经常读,重点读”的经典,也是他经常向党内领导干部推荐阅读的著作之一。从1945年到1970 年,他先后几次推荐马列经典的阅读书目,或五本,或十二本,或三十本,每次都有《共产党宣言》。1950 年代,毛泽东还读《共产党宣言》的英文版,在上面留下了一些批注。晚年,又把《共产党宣言》印成大字本来读,还推荐给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读。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发表于1848 年。译成中文,不过两万多字。这本小册子比较精炼地论述了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关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建设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些论述,使《共产党宣言》被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生证”。其论述挟带飞扬的文采和澎湃的热情,体现了高深与通俗、学者智慧与战士精神的有机结合,感染力很强,非常易于传播,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歌中之歌”。1930 年翻译过《共产党宣言》的成仿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时的译本难免不准确,但仅仅是“无产者”、“阶级斗争”,以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样的词句,就给了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人们难以估计的力量。在中国,不独是毛泽东,绝大多数早期共产党人,都是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跨进马克思主义大门的。

    李大钊1919 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摘译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句子,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以一个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身份译出的《共产党宣言》内容。1920 年罗章龙、刘仁静等人在北京大学组织“亢慕义斋”(意为“共产主义小屋”)时,也翻译油印过《共产党宣言》。

    陈独秀1920 年离京去上海,便带走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1920 年8 月在上海出版,这是中国第一个公开出版的中文全译本,他给北京的鲁迅寄了一本,鲁迅收到书的当天,就翻阅了一遍,对周作人说:“望道在杭州大闹了一阵之后,埋头苦干,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人1920 年夏秋之际,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每人都发一册《共产党宣言》。刘少奇后来回忆:“那时我还没有参加共产党,我在考虑入不入党的问题。当时我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又看,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我准不准备献身于这个党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同时也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

    与此同时,在1920 年前后的留法勤工俭学青年当中,《共产党宣言》是他们学习和讨论最多的一部马克思主义著作。陈毅、向警予一边学法语一边阅读《共产党宣言》。蔡和森最早去法国,为阅读《共产党宣言》补习了四个月的法语,花了五六个月时间“猛看猛译”,然后向大家讲解,把自己的译稿油印出来给大家看。李维汉回忆,他就是读了蔡和森翻译油印的《共产党宣言》,从此才明白, 只有走十月革命道路才能达到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目的。邓小平晚年在南方谈话中曾感慨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此书大概也是邓小平青年时代在法国勤工俭学时阅读的。周恩来1922 年在欧洲介绍朱德入党时,送给朱德的读物,就是一本从国内传到海外的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周恩来1949 年出席第一次文代会时,特地对陈望道说:“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1975 年见到陈望道,周恩来还问:你译的《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版找到了吗?那真是十分珍贵的呵!朱德在1975 年5 月收到成仿吾送给他的一本新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认真对照旧译本重新读了一遍,随后不顾90 岁高龄,坐车到中央党校宿舍看望成仿吾,交流阅读新译本的体会。一个多月以后,他就逝世了。

    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已融会贯通于他的理论著述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当中。他的著作和讲话,经常引用、化用和阐发《共产党宣言》一些具体观点,其主要有以下几点:

    毛泽东多次谈到,自从读了《共产党宣言》,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此后,他经常用《共产党宣言》里“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句话,来阐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谈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未来前途时,毛泽东多次引用《共产党宣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这个提法,以说明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前途和方向,称这“是异常清楚、异常确定和毫不含糊的”。为提倡党内讲真话,他又经常引用这句话来要求,“党的高级干部,在政治上都要光明磊落,应该随时公开说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对于每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表示自己或者赞成或者反对的态度”。

    为了说明财产、资本决定并束缚着人们的个性人格,毛泽东喜欢引用《共产党宣言》里“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这句话,进而发挥说:“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下,广大人民也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原因是他们没有财产。独立性、个性、人格是一个意义的东西,这是财产所有权的产物。”

    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是《共产党宣言》里的一个著名论断。毛泽东常常引用这个论断来说明,帝国主义影响和改造殖民地国家的方式,本质上是侵略,随着也就产生了中国这类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且使农民破产,造成了广大的半无产阶级。“所有这些,都是帝国主义替自己造成的掘墓人,革命就是从这些人发生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写了七个序言。在这些序言中,他们总要谈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和某些论断,同1848 年以后各国工人运动发展实际的关系,并反复强调,对《共产党宣言》阐述的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尤为毛泽东重视,常引用这句话来强调必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1958 年1月4 日在杭州的一个会议上,他甚至提出:“以后翻译的书,没有序言不准出版。初版要有序言,二版修改也要有序言。《共党宣言》有多少序言?许多十七、八世纪的东西,现在如何去看它。这也是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这是很大的事。”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为同一本书写不同的序言,事实上是用实践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阅读吸收和运用发展经典著作的理论观点。在毛泽东看来,这涉及到经典理论与中国实际如何结合的问题,自然是“很大的事”。